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大唐第一杠精 > 第23章 布局东南伯当卧底

大唐第一杠精 第23章 布局东南伯当卧底

作者:水鱼要吃素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0-10-11 11:45:01 来源:转码展示1

李大德猜的不错,河东世家与朝堂上的关系果然不像表面那般和谐。jiuzuowen

又或者说,世家与朝堂大佬们的关系还是很和谐的,只是单纯的与皇帝陛下合不来。

这有点像后世开公司,员工与领导层的关系总是有好有坏,但大部分员工都会在背地里骂老板黑心。

当然,杨广这位老板,是不能用这么lo的词汇去界定的。

史学家们为了定义他的是非功过,简直要吵破了头,最后只能勉强冠以一个大家都认可的“野心勃勃”。但只说野心,却又小看这位隋世祖了。

作为皇帝,他的格局和远见是没的说的。前推六百年,便是号称“穿越鼻祖”的王莽,也绝壁没有他看的深远。

无论是开凿运河、完善科举,还是连通西域、南下百越,都是利在千秋的。无数后人都为此得利。

就算是眼下被人诟病的远征高句丽,那也是事出有因。

大概后世很少有人知道,杨广他老子隋文帝杨坚也打过一次高句丽。原因便是后者联合西突厥屡屡犯边,不断试探大隋对边界的底线所在,对辽西的垂涎傻子都看得出来。

国土是皇帝的逆鳞,触之则死。

于是杨坚决定揍他,派了汉王杨谅起三十万大军出征。结果因为天气恶劣又遭遇瘟疫,仗还没打起来,隋军就死的差不多了。

这件事,一直是大隋朝堂乃至天下百姓心里的一个疙瘩。等到杨广上位,高句丽又蠢蠢欲动,新仇旧恨加起来,就彻底激怒了这位本来脾气就不好的皇帝,直接尽出全国兵力,御驾亲征。

结果嘛,上过初中的都知道。

古人说“知耻而后勇”,要是这事到此为止,杨广回到京城后卧薪尝胆,总结经验,未必不能上演一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戏码来。

但稍微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个急性子。别说十年,一年他都等不了。

他在登基为帝之前就带兵替他爸爸灭了陈国,平了江南。登基后又北击契丹,南征吐谷浑。什么时候吃过这么大的亏?

而且就以高句丽那种得了便宜就卖乖的尿性,现在不揍得他跪下叫爸爸,回头他不得上天?

于是仅仅是在第二年,大隋还没在损失了数百万民夫青壮的伤痛中缓过乏来,皇帝便又下令,开启了第二次东征。

再雄厚的家底,也扛不住这么个造法。这就好比去投资,杨广投的全是那种二十年才见到第一笔分红的买卖,却不想想下个月的伙食费都要掏不出来了。

他不在乎。

老虎不会对猎狗解释它为啥吃肉不吃翔。

同样的,高绝的远见也养成了皇帝陛下自负的性格。他懒得和大臣们解释必须把高句丽尽快打残的原因。

他自己知道只要熬到这一波投资回本就发财了,眼前的困难他可以忍。但陪他一起做买卖的世家贵族却觉得风险已经高过了预期。

弘农杨氏首先提出了要撤资,可杨广不答应。于是杨玄感就趁他第二次东征时起兵造反,想摘他家里的桃子。

当然结局很遗憾,杨广第二次东征没遇到什么奇奇怪怪的事,实力保留的很完整。打高句丽未必能赢,打他却是绰绰有余。

而到了第三次东征,世家们便都有些肝儿颤了。董事长一意孤行,眼看资金链就要断了,工人们都在闹事,他却还要把现金流往外砸。这样下去公司不就要破产了吗?

于是在第三次东征时,杨广就连兵都召不满了。大部分州郡的青壮都假借自残以逃兵役,世家子弟更是跑路的跑路,隐居的隐居。实在藏不住了,干脆就投了乱党。来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就连李建成的府上,都养了许多逃兵役的门客。而河东柳氏更是在永济以西,沿黄河东岸至中条山下的农庄里修建了无数棱堡箭楼。关中外有险关隘口,这种军事设置修在河东腹地,防的是谁,大家心知肚明。

大家的想法很一致:董事长是指望不上了,但自己的家底说什么也要保住,大不了就独立出去,成立一个新的公司。

所以各地的民变看起来闹的凶,但真正揭不开锅的那些人是没力气折腾的,大部分搞事团伙的背后,都有至少一个世家在支持。

因为只要地盘上有人造了反,就不用再给朝廷缴税了嘛。

“不过河东距离东西两京太近了,朝廷大军朝发夕至,短期内大规模的起义肯定成不了事,顶多就是几个小股盗匪四处流窜。只要皇帝一天不离开东西两京,河东世家便一天不敢冒头,谁联系也没用。”

李大德和王伯当此刻坐在一处偏院的凉亭里,正听前者在那胡吹:“但河北和山东便不同了,已经闹了两年还没彻底平息下来,世家们的胆子就大了。就算眼下的几股义军被灭掉,很快便会有新的冒出来。而你要做的,就是去分桃子。”

王伯当已经知道他这位恩公嘴里不时冒出来的“桃子”,并不是真的桃子,而是根据语境的不同指代万物,于是便问道:“恩公,这分桃子……”

“我也是昨晚刚知道的,最近山东那边很快就会有场大战爆发。啧,河东世家在朝堂上的人不少,皇帝陛下放个屁他们都知道。这不,齐郡张须陀升官儿了,被朝廷指派去平叛。那什么左孝友肯定不是他的对手。但河北的卢明月没准要来凑热闹。韦城那边又冒出来个瓦岗寨,估计也想伸伸手。”

说到这里,李大德顿了顿,脸带疑惑的嘟囔了句:“过黄河去打架,也不嫌折腾……”

“恩公,”王伯当眨了眨眼,小心的提醒道:“韦城是在黄河南岸。”

“是么?”

李大德隔着石桌愣愣的看着他,待过半晌,便恍然的低声道:“哦,我忘了黄河会改道……嗯这不是重点!重点是……”

说着,便抬手把石桌上面的茶盅摆开,以指代各路反王,接着道:“一旦张须陀被挤出齐郡,整个山东就再没有制约义军发展的势力了。但我看这几人都是咸鱼,搞不好要去送。所以你……”

话没说完,却见王伯当皱眉,疑惑道:“恩公何以见得?旁人不说,这卢明月某却是知晓。拥兵数十万,实力强劲。那张须陀受制于朝廷,顶多带两府之兵,怎是他的对手?”

“啧,伯当兄,我教你个乖!这打仗啊,不是谁人数多就稳赢的!”李大德摇起手指,冷笑道:“这些义军起事仓促,往往便是裹挟了青壮百姓一股脑的乱冲。打打顺风仗还行,一旦遇到硬茬子,第一时间没打赢,便是输了。人数越多,输的就越快!”

王伯当回想了一下这一年内接触过的几股义军势力,发现还真像李大德说的那般,便不再言语。

就听李大德接着说道:“所以你其实去山东并不是去帮忙的,而是准备收拢溃兵,在别人失败之际再拉起一支队伍来。然后找一股相对最弱的势力去投靠。”

“为什么是最弱的?”

王伯当又不明白了。

呵呵,眼下最弱的瓦岗寨以后才是爸爸,我会告诉你?

李大德翻了个白眼,砸砸嘴不耐烦道:“雪中送炭你不懂么?那会儿张须陀携大胜之威,正是他们瑟瑟发抖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带人出现,还愿意给他们当小弟,谁都会把你当成肱骨心腹的。”

“喔!”王伯当恍然般点头道:“如此,某便能趁机发展自己的实力,待恩公举事时,便有了足够相佐的实力。”

“这还不够!”

却见李大德又从石桌下面提起个袋子,“哐”的一声放在桌子上,似乎分量不轻。某弱鸡甚至还喘了几口。打开却见里面是黄橙橙的金块,还有不少金银首饰和珠宝。

“这些你拿着,最晚刚和我大哥要的……”

“恩公,你!”

王伯当勃然变色,急忙离席站起,抱拳道:“伯当既然决定相随,便不会背叛,恩公何以……”

“哎呀!”李大德无奈的翻了个白眼,撇嘴道:“不是给你花的!到了那边儿要多交几个朋友,投其所好嘛!无论是造反的还是当官儿的,各有各的用处!也好方便你打听消息,最好能建立起来一个消息渠道,这可比你手下有几万军队强多了!你不知道,昨晚听大哥说皇帝在朝堂上的一举一动,柳家隔天就能知道,可羡慕死我了!”

“啊?”

王伯当张了张嘴,“不是给我花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