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最后王灵素也没弄明白田十一到底是哪一脉的同道,但却绝对是同道中人无疑。xiaohua1000王灵素依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最后只给田十一分了七分纯利,也就是百分之七。
虽然说见面分一半是行规,但这次的利益实在太大,而且还要遍邀许多同道来摆设水陆道场,更有周邦彦那个家伙在等食儿,所以不给能给田十一太多。
等到王灵素再次出现在西水门外的时候,朱勔早已等得心急火燎了。
看着朱勔送来了七百锭金锞子,王灵素不屑地撇了撇嘴。
当朱勔听说水陆道场需要九百九十九件玻璃杯后,差一点就昏死过去。
“你怎么不去抢?”朱勔大声怒吼着。
讨价还价这种事王灵素做得,朱勔自然也做得。最终朱勔拿了一千锭黄金买通王灵素,将玻璃杯的数量降到了九十九件,整整少了九百件。但王灵素却提出,这九十九件玻璃杯必须在一个月之内筹齐,否则后果自负。
九十九件也是个天大的数量了,赵官家艮岳中的琉璃殿里也没有这么多。朱勔想着舍出老脸去官家那里把蛤蟆杯都借来,再用最快的六百里加急,去海上找番商大批量买上一些。
想是这样想,但朱勔忽略了一个问题。九十九件玻璃杯到了王灵素的手中,还有可能还回来吗?还有还有,以赵官家对玻璃杯的珍视程度,能借给他朱勔吗?
果然,朱勔被赵佶骂了个狗血淋头,结果一件玻璃杯也没借来。更过分的是,赵佶还逼着朱勔立下了军令状,一个月之内必须筹齐九十九樽玻璃杯,否则就要军法从事。
赵佶也在打着他自己的小算盘,在赵官家看来,水陆道场之后,九十九樽玻璃杯自然是他赵官家的。
朱勔立即派出了六百里加急,同时下令在整个东南调集所有能够调动的银钱、珍宝、黄金。因为有天赐军在海上,抢是行不通的,也只好花大价钱了。唯独可虑的是,番商手中到底有没有那么多的玻璃杯。
朱勔心里很清楚,他这一次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了。所以他咬着牙去找了田十一,同时做好了被狠狠敲诈一大笔钱的准备。
张有亮作为发运使司衙门总船主的亲信,因昨日的沉船事件被狠狠惩罚了一番。虽然挨了十棍子,但打棍子的都是自家的兄弟,皮肉虽破但却伤得极轻。
总船主得了张有亮一大笔孝敬,便也不再提及此事了。毕竟是天罚,而且是朱勔带回来的,没得寒了自家兄弟的心。
张有亮,也就是天赐盟的张团结同学,今日穿了件纯白的袍子,摇了柄折扇,学着十一哥的步子来到朱勔离开皇宫的必经之路上。
做戏就要做全套,今日的张有亮就是来给朱勔做救星的。说发运使司衙门总船主的亲信手中有走私的玻璃杯,这话还是说得过去的。
事情总有意外,张有亮远远看到了朱勔的车架,还没能迎上去,却被另一伙人截了胡。
张有亮目瞪口呆,看着转进路旁某茶楼密谈的朱勔和神秘人,连忙冲着躲在暗处的杨再兴使了个眼色。
杨再兴与牛皋不同,老牛离了马就玩不转,杨再兴爬个楼、偷个听啥的,那是一点都不在话下。
时过正午,被人截胡的张团结转换了十几个身份,在确定无人跟踪之后,终于见到了十一哥。
听了张团结和杨再兴的回报,田十一觉得这个世界实在是太疯狂了。明明最想弄死朱勔的那个人是自己,为啥总会有人主动跳出来给朱半国挖坑呢?
吴用这个人失踪很久了,十一哥的命令是见到此人格杀勿论。但这次吴用却冒天下之大不韪跳了出来,而且以玻璃杯代理商的身份找到了朱勔,这导致杨再兴和张团结没敢痛下杀手,而是第一时间赶回来向十一哥禀报。
能说出代理商这三个字,可见吴用没少研究天赐盟的事。吴用一下子拿出三樽蛤蟆杯,这事就更加奇怪了,也不知是从哪里得到的。
不管怎么说,吴用这次出现是抱了与田十一同样的目的,阴死朱勔。既如此,眼下就不好杀死吴用了,总要等他玩死了朱勔再出手。
吴用会突然出面阴朱勔一道,完全是为了梁山上的那面大旗,替天行道。
虽然老天爷没给他们这个权利,但他们非说自己有这个权利。老天爷也没闲心下来和他们掰扯掰扯,这面旗子也就不明不白地树了起来。
可是只有一些心里明白的人才知道,吴用阴死朱勔后肯定会再度举起替天行道的大旗,但却是为了私利。
朱勔是谁,那是朱半国,是搜集花石纲的恶徒,是害得无数人家破人亡的刽子手。只要弄死了朱勔,再举起替天行道大旗,说朱勔是死在他手里的,吴用立即就会成为绿林中声望最高之人。
只要有了人和刀,就能有马和钱粮。有了人马钱粮,就会有更多的人马。如此下来,吴用就可以重新拉起大批人马。杀田十一是目的,但已经绝了做官希望的吴用心里却不仅仅想杀死田十一,他还想杀死赵佶,也到那把椅子上坐一坐。
孤注一掷的人最疯狂、最可怕,也最有行动力和野心。
吴用的演技很棒,朱勔完全相信了他玻璃杯代理商的身份。何况吴用还留下了三樽蛤蟆杯做礼物,这么大的手笔试问谁能拿得出,谁又舍得拿出来?
朱勔想了又想,如今虽已有六百里加急和吴用两个渠道,但毕竟是事涉身价性命的大事,还是应该稳妥一些的好。
思来想去,全大宋还能买到玻璃杯的地方太少了,似乎也只有田十一这里了。据说田十一在双屿岛的盟主府,那可是一座完全用玻璃修建的府邸,那得是多大的手笔啊。
尊严与钱财都不及身家性命来的重要,朱勔最后咬着后槽牙来到了田府门内,亲手恭恭敬敬递上了拜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