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大清:从考中状元开始 > 第八章殿试内容!

大清:从考中状元开始 第八章殿试内容!

作者:我是大暴君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1-01 11:09:41 来源:转码展示1

刘昊不由苦笑,道:“若是没有和大人指点,只怕在下在殿试上也是要吃大亏了!”

和珅却是一笑:“你的策论能有这般见地,其实也不算差,须知,八股重文章,策论重连贯,八股格局限定的最死,所以如何在这有限的空间内将文章做的花团锦簇,又能暗合圣人道理,这便是成功。xiaodiaodayacom而策论最紧要的是要先立下主旨,随即围绕这个主旨展开叙述,条理要清晰才成。因此策论比八股容易的多,只不过天下的读书人,大多是重八股,猎及策论的却是不多,反而每次取士,八股的好文章多不胜数,而能让人耳目一新的策论文却是善乏可陈。”

刘昊只能是苦笑,继续写策论。

又是一篇策论送到了和珅的面前。

和珅读过之后,又道:“不错,不错,这一次比起上一次有了更多的进步,有板有眼,也深谙了读卷官们的心理,不过,这样的策论文在殿试之中多不胜数,但凡是有人指导,是人都能做出这样的策论文出来,没有新意,很难脱颖而出。”

刘昊反倒是呆滞了,看着和珅道:“和大人方才说不能求新,必须对读卷官的胃口,现在又教我求新,这?”

和珅淡淡的开口道:“这才是策论的难处,既要对读卷官的胃口,可又要求新,这里头有一个度,必须要把握好,若是太新,难免让人觉得离经叛道,可要是陈旧,又觉得了无新意,很难让人眼睛一亮。”

“卧槽……”

刘昊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

他觉得自己不能小看古人了,尤其是,大清朝几乎是君主集权制的巅峰,到了乾隆手里那更是巅峰中的战斗机。

和珅能在这个时候混到这一步,他的确是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一时之间,刘昊也是不得不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

说实话,换了任何一人如果被和珅这么调教,只怕是要感激涕零了。

不过,对于刘昊来说,这只是自己的一块敲门砖。

其实有了和珅这么个老师,刘昊倒是很快对策论上手起来,这也是他的优势和长处,毕竟两世为人,看问题更加深刻,比别人站得高,也看得远,倒是那些家境贫寒的考生,八股对他们来说倒还算容易,只要有几本书,每天闭门在家里琢磨也就是了,只要天份高,资质好,又肯下功夫,花团锦簇的八股文章写出来并不难。

可是策论毕竟不是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能写出来的,而且他们无人指教,怕是许多问题难以规避,这一批人,肯定很难脱颖而出。

而刘昊的对手,主要是那些官宦世家子弟,这些人往往背景深厚,家中有长辈指点,而且眼光自然不是寒门子弟可比,优势明显。

和珅虽然可以再进士科动手脚,但是,想要在殿试上动手脚,却是十分困难。

毕竟,真的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动手脚,乾隆再宠信和珅也会把他给剁了。

一连几日,和珅每日下朝都会把刘昊叫到了自己的府邸,传授自己的经验,除此之外,还给刘昊准备了一篇篇策论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朝廷从前的奏疏,这类奏书,都是标准的策论文,只要将里头的一些用词修改一下,就是一篇典型的范文了。

刘昊不得不承认,和大贪官是真的牛逼。

怪不得能成为大清朝第一贪官,仅仅从这个态度上来看,、这个家伙,对于皇帝的心思揣摩已经是十分到位了。

转眼之间,这殿试已经越来越近,点选的八个读卷官,在四月十四这一日便入宫了,未来三天,他们吃住都将在宫里,并不与人接触。

这三天里,他们将一起磋商出试题,再交由皇帝批准,不过一般情况下,八个读卷官一旦上了试题上去,宫里是必定朱批的,绝没有落空的道理。

不过,这八个读卷官基本上都是和珅的人,所以,他们能出的考题基本上都是在和珅的预料当中。

流民!

养心殿!

乾隆看了试题,却不由的皱眉,这试题乃是关于流民问题的,眼下大清朝的流民越来越多,朝廷又没有土地安置,因此了引起了不少的乱子。

一方面是八旗子弟是一群“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不兵、不民”,只知道追求声色之美的纨绔子弟、无赖儿郎。

八旗子弟不但无法成为“国之柱石”,实际是群体性沦落为国家寄生虫,社会蛀虫。

他们追求豪奢,坐等补贴,过去每天执刀操练,至此是每日游手好闲,不是提笼架鸟,就是养花吃烟,不是泡茶馆吹牛逼,就是歌场戏棚撩妹子,甚或多数才染上了鸦片烟,不说为国杀敌了,连生计都是问题,连性命都被自己玩残了。

此外,他们占据了过多的土地,缔造了大量的流民。

清中期以后,人口的膨胀导致耕地严重不足。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下诏“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嗣后滋生户口,毋庸更出丁钱,即以本年丁数为定额,著为令。”

这种政策,是大清人口激增的重要因素,到鸦片战争时,大清人口已经达到了4亿,人口与土地之间的比例问题成为引发流民问题的导火索,人口对于土地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连那些边远地区的人口也呈饱和状态。

流民就从这个规模庞大的过剩人口中游离出来,清政府面对这个问题也是束手无策,放之任之。

当时的社会环境根本无法给其提供生计,他们从事不了任何行业,“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

流民的大量流出,严重影响社会治安,普遍导致村落为之一空,经济衰败。

这使得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出现了钱荒,赋税减少、国库空虚、国力衰落。无力拯救这些失去生活资料的底层民众,而政府的不作为又导致了流民规模的扩大,从而产生了恶性循环。流民无依无靠,只得自行生存,所以他们很容易拉帮结派加入其他社会结社。各地的结社团体都成为流民的集聚之所,如南方各省的天地会,北方的捻子,这些都成为后来反清的起义军。

在乾隆这个时期,流民其实已经开始有些严重了。

一直到了乾隆晚期出现的白莲教起义,直接让大清朝由盛转衰。

此时此刻,为了这流民的事,朝廷倒也有过不少争论,现在拿出这个来出题,也还算应景。

“就写这个流民吧!”乾隆微微的点点头。

元旦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活动时间:1月1日到1月3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