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大清:从考中状元开始 > 第十章 殿试开始!

大清:从考中状元开始 第十章 殿试开始!

作者:我是大暴君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1-01 11:09:41 来源:转码展示1

第十章殿试开始!

殿试的规矩,刘昊早先就打听得差不多,这些读卷官这般冷着脸对他,倒不是因为和他有仇,只是故意显现出读卷官的威严而已。jiuzuowen

八个读卷官并没有领头,按理来说,他们都是皇帝的读卷官,这领头的该是天子,只是按照规矩之间也需论资排辈,谁的资历高,自然就来主持初审的事。

八个读卷官有两个人品级差不多,一个是礼部侍郎,一个是翰林学士,这礼部侍郎品级高,翰林院固然是清贵,不过学士也不过是正五品。

不过。在大清朝,资历可不是这么算的,翰林院的学士掌握翰林院,负责草拟诏书,颁布旨意,等于是天子的秘书处,里头的官员大多显贵无比,是军机处大臣的储备,半只脚踏在军机处大臣里。

在场的每一个人身份都是大不相同,这些人都是在乾隆朝的大臣,乾隆年老之后,这一批人的年龄也是差不多了,年富力强的和珅入了军机处之后,已经开始培育出了自己的党羽,是以现在军机处以和珅为尊。

其中一个老者,名叫杨希。

目光似有若无的在刘昊的身上扫过,如今的刘昊还是十分年轻,只有十八岁,若是换了十几年前,他定然是要对刘昊赞誉有加,只是现在。

刘昊投靠了和珅。

而和珅则是以谄臣的形态步入朝堂的,虽然还没有成为大清朝第一大贪官,但是,这个趋势却是越来越快了。

杨希收敛了目光,而后淡淡的开口道:“诸生会试高中,可喜可贺,今曰殿试,老夫不免要多赘言几句,先说一下考试的章程了。”

其实殿试相对其他考试算是最宽松的,规矩少,也没有兵丁搜查,全然不见紧张的气氛,倒像是读书人在一起聚会,或是国子监的明伦堂里听讲。

杨希开始讲了一些规矩,后来连自己都觉得腻味,随即微微一笑,道:“话不多说,当即开考吧,诸生准备笔墨。”

坐在案牍后的贡生们纷纷到笔筒里去取笔,本想磨墨,却现这墨早已是磨好了的,于是提笔铺开纸来,一个个随时要下笔的样子。

其实这也就是装装样子,就算是出了题,一般人也没这么快下笔,大家无非就是表现出一点蓄意待的势态,好让读卷官们增添几分好印象而已。

过不多时,便有太监取来一份圣旨,展开来念道:“殿试题曰:安抚流民之道,又曰:朕御极四十五年,未尝不思圣人之治,然则,流民遍地……”

策论题的题目往往在五百字到一千字之间,不过字数再多,那也是空话套话,最重要还是哪一句安抚流民之道,这才是正经回答,也就是说,这场策论的中心题目就是让考生们写出一篇安抚流民的策论出来。

贡生们听了题,有人眉头一动,露出喜色,有人却是一脸苦瓜相,竟是不知如何动笔。

他们大概是略有耳闻流民,可是没有切肤之痛,谁吃饱了撑着琢磨这个?

流民,流民是个什么东西?

刘昊微微的眯起了眼睛,实际上,他早就已经是胸有成竹了。

考题早就到手了,甚至于,如何好准乾隆的心思的和珅都是倾囊相授,好让刘昊百分百拿捏乾隆的心思。

刘昊略微的沉吟了一下,便开始动笔。

其实,说到底,就是拿捏住乾隆的心思。

好大喜功,自诩十全老人,这个流民不能说的特别严重,吾皇盛世,哪里来的流民,不过是疥藓之疾罢了。

越是到了晚期的乾隆,就越是喜欢封闭自己,最喜欢的就是报喜不报忧。

那么,如何写这个策论就必须要有所考究了。

自己最终讨好的并不是这些读卷官,而是乾隆,如何顺着乾隆的心思来回答问题才是最为关键的。

和珅虽然搞来的考题是流民,但是,圣旨的内容刘昊也全都是听进去了。

圣旨至少提了三次清圣祖康熙。

一直以来,乾隆最为推崇的也正是清圣祖康熙。

那么就要从康熙开始写起来……

瞬间,刘昊就有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其实,如果抛开对辫子们的成见,刘昊最为欣赏的实际上是雍正。

有了前世的记忆,再配合和珅的栽培,很快,刘昊就写出了一篇文章,这一类文章不要求花团锦簇,但是一定要切中每一个要点。

首先从,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皇帝打出了一张大牌:“永不加赋”。大意是说,清朝征收赋税的标准,一概以康熙五十一年的赋税额度为征收基数,无论人口怎样增加都不准加税。

有了这个开头,刘昊就顺着写下来,这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仁政,吾皇圣明又如何如何执行到底。

纵有流民,也不过是疥藓之疾。

只需要以教化之道,自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如此一来,百姓归心,天下太平。

大清盛世永不动摇。

不过,这一番话,刘昊自己是不相信的。

一边写,刘昊的心中是不断地吐槽的,大清不亡,天理不容。

实际上,永不加赋的确是很有效果,这也导致了清朝人口不断增多,管理成本和国家机器规模日趋庞大,但是,乾隆想要让自己的内务府富裕起来怎么办,就挖空心思增加税收额度。

明目张胆增加正项税收显然有悖“祖训”,但办法有的是——增加新税种。在此背景下,一些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税种纷纷出炉。

比如有一项名目叫“浮收”,是指在正项皇粮的征收、储存、运输、保管过程中会产生必不可少的费用,清朝规定把此项支出折合入皇粮中,百姓交纳皇粮一石,只能折合为八斗,一下子增加百分之二十的负担。这个比例还算轻的,清代后期很多地方的浮收额度甚至超过正项。

除了浮收、火耗,清朝还陆续开征厘金、矿税等名目繁多的税种。

整体而言,大清的“永不加赋”听着挺震撼,其实完全是个雷声大雨点小的噱头,给清朝皇帝赚足了眼球,百姓的负担不但丝毫没有减轻,依旧日益繁重,出现农民起义是自然而然之事。

从乾隆晚期开始,清朝就进入农民起义高发期,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太平军起义、捻军起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几乎创下了古代历史纪录。

元旦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活动时间:1月1日到1月3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