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大清翻译官 > 第24章 第 24 章

大清翻译官 第24章 第 24 章

作者:四担白米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3-04-22 21:26:20 来源:文学城

杨猛住在西城区的胡同里,我和郎世宁找到他家的时候天都快黑了。

四邻八舍炊烟渺渺,犬吠人声嘈杂热闹。

我们两个相貌奇特着装怪异的人,在这里显得格外突兀,所以从进了胡同,就有端着碗的大人小孩一路跟随,也不说话,就远远跟着。

直到我们到了杨猛家门口,才有个半大小子喊道:“小杨叔还没回呢,家里只有婶子和玉梅姐,你们两个外国佬不能进。”

说完抬手抹了一把鼻涕,警惕地看着我们。

“我不是外国佬,是杨大人的朋友。我们可以不进去,你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吗?”我掏出一把糖递过去——东堂周围有很多小孩,常备糖果才能顺利下班。

小孩们眼都亮了,刚才说话的半大小子舔了舔嘴唇,把他们往后扒拉:“不能拿,吃了洋人的糖,魂就被他们勾走了。”

呃……好吧,这种说法一点也不新鲜。

由于天主教宣扬信主死后灵魂可以上天堂,不知怎地,就传成了上帝(可引申至信仰上帝的洋人)会吸食人的灵魂,为此安东尼隔三差五就要和全城甚至天津卫跑来的失魂症(一般是老年痴呆或者精神分裂)患者家属掰扯,小则赔钱,大则闹上衙门。

这倒也不能怪国人愚昧,归根结底是知识普及不到位造成的。一来,上位者坚持愚民政策,禁止开办私学,公学又少得可怜。二来,传教者只想掌控信徒的思想,没有人致力于提升劳苦大众的科学素养。

不光现在这样,此后两百多年依然如此,所以最后两眼一抹黑的我们被列强痛揍,跪着割地赔款。

吱呀——

就在我的思绪飞速掠过鸦片战争的硝烟时,身后的门忽然开了。

一个十五六岁的聘婷少女落落大方地走出来,盯着我惊喜道:“你是在太和殿上给万岁爷当翻译的秋姐姐吗?”

她是杨猛的长女杨玉梅,不顾一众邻居的反对,坚持把我和郎世宁请到了家中,那个鼻涕不断的半大小子也跟了进来。

小院儿不算大,天井顶多有七八个平方,院墙跟里竖着两排竹架,上面挂满绣品,厨房门口还堆着枯枝、碎木等柴火,容人走的路并不宽敞,不过打扫得很干净。

玉梅将我们带进堂屋,不客气地支使那半大小子:“铁柱,去把锅屋的开水提来。”

铁柱倚在门框上威胁我们:“你们可别趁我不在欺负她!”

玉梅跺了跺脚,他赶紧转身跑了。

杨猛是汉人,所以玉梅是裹了小脚的,那三寸金莲倒是不太影响她活动,她飞速收拾好了八仙桌上的针线筐和马杌子上的布料,热情地邀请我们落座。

堂屋正中供奉着观音菩萨和财神,香炉里的香已经燃尽,三个果盘里各摆着几个山楂,一只切开的梨子和几个干巴巴的桂圆。

神像旁边即是那座久闻其名的旋转式莲花宝座观音钟,高约四十厘米,色彩鲜明,工艺精巧,上面的观音甚至比旁边吃供奉的神像逼真得多。

除了这座观音钟,其他再无亮眼之物。小京官的日子过得着实清贫。

玉梅的母亲有病在身,在隔壁屋躺着,不便待客,玉梅周到地冲了茶,而后才坐下和我们攀谈起来。

“父亲走时说酉时五刻回,应当快了。”

我打开怀表一看,此时已经下午五点半,那离五点五十也确实不远了,于是安心坐着等待。

大约是听杨猛说了很多我的经历,玉梅对我很好奇,不过问得很克制,最直白的一句不过是:“姐姐,你去过这么多地方,最喜欢哪里?”

在这个时代,很多国人,包括十四贝勒的几个侧福晋,都觉得全天下都是康熙皇帝的,大清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欧洲和爪哇、倭国一样,都是未开化的蛮夷之地,她们不会有向往外面世界的想法。

玉梅是个不一样的姑娘。我很喜欢她那双充满好奇的大眼睛。

于是我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而是讲起了罗马、威尼斯、里斯本这些城市的风土人情。

她安静地听着,眼睛时不时睁得滚圆,铁柱也不知何时从门口挪到桌边蹲着。

啪啪啪!

在我讲完了一段,停下来喝茶润嗓时,身后忽然传来了鼓掌声。

“太精彩了!”杨猛一边鼓掌一边往屋里走,他身后还跟着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男孩瘦瘦小小的,看起来不太健康的样子,看我们的眼神有些惊恐,紧紧拉着杨猛的衣服,躲在他身后。

“杨大人可算回来了!”我和郎世宁都站了起来。

杨猛把小男孩推给玉梅:“带你弟弟先去屋里。”然后又赶走了铁柱。

“要是早知道你们会来,我一定哪儿也不去!”杨猛坐到了刚才玉梅的位置,诚恳建议道:“秋官,你写一本游记吧,我来帮你出版,抽一成的介绍费,怎么样?”

我笑道:“等我了解了解其他中间商的收费情况,再来和你谈。今天我们先谈点别的。”

“你呀,看着简单,实际精得狠嘞!”杨猛笑着摇摇头,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打开放到桌上,“回来的时候买了一包驴肉,还热气腾腾的,你们有口福了,快尝尝。”

我们都没有胃口。

杨猛也不客气,自己吃得不亦乐乎。

我直奔主题,他却淡淡地说:“皇上可能不会再召见他们了。”

我正要问为什么,紧接着听他说道:“我知道你们为什么而来,但这条路走不通。”

他永远也不会直接告诉你原因,一定要等你问。

于是我问道:“是我走不通,还是别人也走不通?”

他却反问道:“你了解过雍亲王吗?”

我怔了怔,摇摇头道:“不太了解。”

“那你们怎么敢贸然拨他的逆鳞呢?”

呃……我也知道去皇上面前陈情相当于告雍亲王的黑状,可这关系到所有传教士的人身安全,但凡有自救的途径,我们都得试一试啊。

“如果不信任雍亲王,皇上不会把关系到社稷安危的重任交给他。而雍亲王能得到这份信任,是因为和其他皇子相比,他认真得近乎吹毛求疵,不怕得罪人,同时又很善于照顾皇上的体面。”

“您是说,在他面前,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并且为了皇上的体面,他不会赶尽杀绝?”

在我们心惊胆战时,杨大人吃的满嘴都是油,眯成两道线的眼睛里精光一闪,“看来你不太明白,那我给你举个例子吧。康熙四十八年,四贝勒刚封为雍亲王,恰逢黄河水灾,河南山东两省受灾严重,皇上将赈灾的任务交给了他,但当时国库空虚,要钱没钱要粮没粮,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他从国库账本上拉出一个借款人名单,亲自佩刀,带着征讨过噶尔丹的正白旗大兵,一户一户地讨要还款,逼得体面了一辈子的老大臣上吊,一干皇子、王爷到前门大街变卖家当,可当时皇上病着,没人敢去告状。等皇上病愈,灾民得以安置妥当,山东、河南两府的地方官连上数道奏着,表达百姓们的感念之情,还说百姓自发在泰山为皇上塑像修庙,祈求皇上福寿绵长。皇上龙颜大悦,当着一众告状的皇亲国戚的面儿说:老四办事儿有分寸。”

“……”这父子俩提前排好戏了吧?

沉默了片刻,杨猛忽然话锋一转:“我是说,物极必反,天主教的势力该收一收了。”

我和郎世宁对望一眼,在彼此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忧虑。

临走之前,他又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说真的,出本游记吧,我保你大卖!”

我没有应他,只是看向那座观音钟,杨大人却笑道:“下次再调吧。”

然后他压低声音在我耳边道:“你和他们不一样,秋官,别绑的太死了。”

从他家离开后,我们在夜色中往东堂赶。

郎世宁问我:“皇上是仁慈的明君,他曾亲口说过要改信天主教,还曾承诺让大清的百姓都信天主教,雍亲王是他的儿子,难道儿子敢违背父亲的意愿吗?杨大人说他善于照顾皇上的体面,可我们都是获得了皇上的准许才来北京的,还有很多传教士不惜背弃教廷,专门为皇上服务,他将这么严重的罪责加诸到我们身上,难道不是给皇帝难堪?”

我摇摇头道:“以他的智慧,恐怕有的是法子不仅不让皇上不满,还会夸他赞赏他。”

快到东堂的时候,我们碰到了贝勒府的车夫,看样子他已经在这里等我半天了。

“秋姑娘快上车,十四贝勒等您回去上课呢!”

可是这个月的五节课都上完了呀!

我立即意识到东堂出事儿了,二话不说拉着郎世宁就往回跑。

廖丁追上来挡在我们面前,着急道:“姑娘,您不能回去,回去就出不来了!”

“什么意思?!”

廖丁道:“雍亲王派人包围了南堂和东堂,传教士们全都被拘押到步兵统领衙门了。”

听了杨猛那一席话之后,这个消息似乎并不太令人意外。

“安东尼和南堂主教白晋呢?”

“白晋一早去了畅春园,至今未出,安东尼已经身在大牢里。”

……我忽然意识到,不和他们绑的太死是不可能的。

我不可能在这时候抛弃他们,因为他们在我心中不是神的信徒,而是朝夕相处的朋友,是愿意为了信仰奉献一生,拥有勤奋、努力、善良、吃苦耐劳等美好品质的,值得尊重的人!

既然我无法为他们做什么,至少应该和他们站在一起!

“告诉十四贝勒,我不回去了。”说完,我拉着郎世宁再次朝东堂跑去。

当当当,给我们秋官撑腰的人要来了,雍亲王他终于快登场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4章 第 24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