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大明建昌侯 > 第九十六章 大明柱梁

大明建昌侯 第九十六章 大明柱梁

作者:一语不语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10-16 02:57:45 来源:转码展示1

在场的大臣,虽然多数没听懂张延龄的操作方案。

不过有一点他们听明白了。

那就是若市场上的盐引价格,已经涨到把借出盐引之人的身家都卖了也赔不起的时候,就会触发强制平仓。

结果就是……

朝廷可以稳赚不赔,风险由张延龄和他口中可能联合的商贾承担,朝廷还能平抑市场上的盐价。

事成了他们可以说,这是我们共同商议的结果。

事不成,他们就会讽刺,你看我们不让你搞,你还是搞砸了吧?

到那时,张延龄倾家荡产还落得一身骚,无论之前做事表现再好,也会因此一蹶不振,他们会趁机打压张延龄让其无法再于朝中出头。

这对他们而言简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想明白这一点,连之前跟张延龄针锋相对的刘璋都退下去,一脸神色淡然就好像之前什么事没发生过。

张延龄看到这群老臣那自负的模样,似乎也明白为何朱佑樘不信任他们。

“陛下,无端增加盐引,不妥也!”

还是有个御史走出来,似乎要据理力争。

在场的人大概都一个想法。

你要反对,是不是也说点新奇的观点?光抱着个结论在这里说,在朝堂上找存在感?

朱佑樘道:“诸位卿家若反对,可是有更好的方法平抑市面官盐价格?”

当然没有。

很多大臣,尤其是那些高层大佬们都看懂,皇帝其实是站在张延龄这边的。

先前当有大臣提出疑问时,朱佑樘居然会主动出来替张延龄解释,好像皇帝早就了解此方案。

是不是说这方案本身就是皇帝找人策划出来的,借张延龄的口于朝堂道出?

当他们有此顾虑,就更不会出来说什么。

朱佑樘没在朝堂上找到比张延龄更好的建议,叹道:“既如此,那事情也就这如此,今日的朝议罢了!周尚书和建昌伯到乾清宫,朕有事与尔等吩咐。”

说着朱佑樘起身要走。

“陛下……”徐溥当然不想让朝会就这么结束。

朝会一共才商讨了一个内容,全都在看张延龄表演,张延龄表演结束朝议也结束?

我们这些阁臣想要在朝议之外见皇帝一面难之又难,你这个外戚倒好,想见皇帝就见,大明朝的体统何在?

朱佑樘抬起手,没给徐溥说下去的机会,随即便往内殿而去。

徐溥就算是生气也没辙。

谁让自己跟皇帝没亲戚关系?皇帝就是相信外戚,文武大臣要改变只能试图去劝谏,最好是趁张延龄办事不力的时候落井下石。

现在没机会!

……

……

乾清宫。

张延龄和周经得到朝议之后的召对。

这次召对其实是张延龄自己提出来的,本来他是想单独跟朱佑樘说说盐引的事,再把自己最近几天苦心写出的心学巨着交给朱佑樘。

朱佑樘临时把周经叫来,大概是对盐引之事不太放心。

皇帝再信任张延龄,也不可能让张延龄一人操持此事,还是要户部来配合。

“延龄啊,朕没想到你有如此担当,也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平抑盐价。”

“京师盐价的确是涨到不像话,你放心,就算盐引的价格持续上涨,朕也不会让你吃亏。”

朱佑樘的意思是,朝廷要给张延龄兜底。

在场的周经、李荣、萧敬、陈宽和韦泰听了此话,从心底感觉到一股凉气。

之前张延龄在朝堂上跟众大臣据理力争,最后皇帝一句话,风险由朝廷接盘,感情张延龄既充当了好人获得了发财的机会,还不用担心倾家荡产。

张延龄甚至都被这个姐夫的诚心感动。

这才叫心意相通。

不枉费我替你出谋划策。

张延龄道:“陛下大可不必,只要将这两万引盐引放出去,无论如何市面上的盐引价格都是会回落的,何况再过一段时间,各盐场夏盐就要相继出产。”

“本来臣所担心的,是即便各盐场的产盐量大幅提高,但因盐商囤积居奇,他们不会去支盐,仍旧会导致盐价降不下来,到时朝廷必定要想办法出盐引以冲击市面上的盐价。”

“如今不过是提前将增加盐引的方案合理化,也免得到时再在朝堂上跟反对增加盐引的人做一番争论。”

张延龄言下之意,随着盐场产盐增加,朝廷出盐引增加也是必然趋势。

到时还是会有大臣出来反对,觉得盐引应该遵照定制不能改变。

现在不过是把事提前。

还把风险交由张延龄来承担,让那些大臣无话可说。

听了张延龄的话,周经心中都会产生一种惭愧。

朱佑樘问道:“周卿家,你觉得建昌伯的建议如何?”

周经恭敬行礼,感慨道:“回陛下,老臣入朝几十年,从未见过建昌伯这般天资卓越之人,以他的能力和担当之心,必定会成为大明朝的柱梁之臣。”

“哈哈!”

朱佑樘本来只是想问问周经对这件事的看法。

谁知周经上来就给张延龄戴了一顶大高帽,这跟平时周经那老成持重不苟言笑也不喜欢恭维人的态度大相径庭。

话从周经口中说出来,比从别人口中说出来更有说服力。

张延龄笑而拱手道:“周老过誉,在下才疏学浅,以后还要跟您老多学习。”

周经对张延龄还礼,二人则显得一老一少很有默契。

朱佑樘点点头,满意道:“这件事就先这样,建昌伯你可有信心能在京师中找到购买盐引的商贾?若没有盐商相助,你在支盐和运送方面,怕是会有麻烦。”

张延龄道:“陛下不必担心,臣早就有预案。”

见张延龄如此笃定,朱佑樘也就彻底放心。

朱佑樘起身走到张延龄和周经面前,语重心长道:“朕很希望你们能通力合作,为大明朝做点事情,朕也不希望大明的百姓连口盐都吃不上,若真是如此,那是做皇帝的失职。”

先不论朱佑樘的能力如何,显然他有悲天悯人的心态,也有当皇帝的责任感。

以往他是被文臣所垄断圣听,根本不解外面具体情况,现在他有了更多的渠道和选择。

“臣必当竭尽全力。”张延龄和周经也赶紧表态。

朱佑樘这才满意点点头,同时伸出两只手拍了拍张延龄和周经的肩膀,意思是让二人好好合作。

“对了延龄,你不是说还有件事跟朕说?一并说了。”正事说完,朱佑樘笑着说道。

张延龄这才把怀里的一本书拿出来,当面呈递给朱佑樘。

朱佑樘拿过来看了看,上面全都是文字,看着就头疼。

他好奇问道:“这是何物?”

张延龄认真道:“陛下,此为臣所修撰的一本有关儒学方面的书籍,其中详细论述了修齐治平的理论,还涉及到很多天人的法则……”

张延龄大致给朱佑樘讲述了一下心学的思想。

他话音落,在场的人都用好奇的目光望过去。

这个外戚不但会作诗,居然还想搞学术研究?

连周经都饶有兴致看过来,好像真想跟张延龄探讨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朱佑樘笑道:“朕想起来之前说过,若是你有好的着作,朕会替你扬名,你是想让朕将这本书公之于众是吧?那朕回头就把书送到翰林院去……”

当皇帝的金口玉言,答应替张延龄扬名,就没打算反悔。

张延龄急忙道:“陛下,其实臣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理论未经完善,臣的想法是找一位德高望重的学术名家来进行注解和修缮,以求能让这本书更加完善。”

“啊?”

朱佑樘皱眉。

你写了本书,好像是研究学术的,朕替你扬名便是,还要找人注解完善?

一旁的李荣走过来道:“陛下,周尚书便是个中翘楚。”

朱佑樘摆摆手道:“周尚书并不在翰苑中,平日不研究学问,怎能让他做这种事?延龄你的意思是找谁?其实……你可以自己去找。”

张延龄道:“陛下,其实臣想找的人因为守制,如今并不在朝为官,但他门生广布,学术方面也有好的见地,臣才想到了他。”

话到这里,朱佑樘想都没想,笑道:“你说的是詹事府程敏政程学士?”

“正是。”张延龄想找的当然就是程敏政。

他现在也总结出规律。

但凡挂在他名下的学术内容,无论是诗词还是文章又或者是儒家理论,大明朝的文人一定会想方设法挑毛病。

即便有皇帝给他扬名也是徒劳。

架不住别人对他的印象先入为主,到时以刻板印象的偏见优先,对他的学术内容也就有了偏见。

何况他的心学所冲击的还是这时代的儒学经典学术程朱理学。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

先找个代笔。

正好张延龄想在翰苑体系中拉拢程敏政,程敏政现在于家中守制,算是被朝中文臣杯葛,把学术内容交给程敏政研究一番,到时再由程敏政将这学术内容公开,等心学有了基础之后,张延龄就可以收获果实。

而且程敏政就在北直隶守制,学生众多,现在又赋闲,平时学生去拜访很多,随便一个理论要宣扬起来也很容易。

当张延龄对自己在朝的身份地位有了清晰定位,连扬个名都要绕个大曲线。

朱佑樘点头道:“难怪你要把这本书先交给朕,回头朕就让人把此书交给程学士。”

“臣还有一事相请,还望陛下暂且不要告诉程学士此书的来历。”张延龄怕程敏政提前泄露消息,提前被人知道心学来自于他。

那可能不但他扬名的计划泡汤,心学也会被人提前打进炼狱,以后再无发扬光大的可能。

“好!”

朱佑樘笑着点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