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大明皇弟 > 第二十七章读书本意在元元

大明皇弟 第二十七章读书本意在元元

作者:老山活着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0-10-21 22:46:39 来源:转码展示1

每个人终将面临死亡,都逃不脱最终消逝的命运;每个来到世上的人都曾活着,但不是每个人都曾真正活过。xiashucom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一种规律,我们无法改变,更无权改变,唯一能做的,是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在历史上留下一些属于自己的印痕。

但历史是残酷的,不是谁想留个脚印,就能留个脚印的。不过,历史也是客观的,千百年后,总有一些人的名字被人们牢牢地记在心间,一代一代地传颂。他们的名字不仅能冠绝当代,也能映照千古。

王阳明就是这样一位人物,最终立功、立德、立言,成为一位“真三不朽”的大家。

在后世,他不仅是与尼采齐名的伟大哲学家,更是与孔孟并称的儒家圣人,是最受中外伟人推崇的心学大师。

浙江自古多名人,远的不说,在明代初年,浙南就出了一个妇孺皆知的大人物,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刘伯温。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建立明朝,开创基业,刘伯温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约百年后,也就是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在浙江余姚的一个大户人家,有一个男婴降生了,他就是王阳明。

当时,谁也想不到,在几十年后,这个襁褓中的婴儿会在大明朝的历史上留下浓浓的一笔,更想不到他所留下的精神财富会影响成千上万的人。

有人说,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当然这种说法有些绝对,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个好爸爸,真的很重要。因为先辈多年积攒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可以让后辈少奋斗好几年,甚至好几十年。

当你是富二代、官二代时,你就已经与没有任何背景的同龄人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当别人还在奔跑冲刺时,你早已经到达终点。

但这一优势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变成劣势,甚至会害你一辈子。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看,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

很幸运,王守仁出生在一个不错的家庭。王家是官宦世家,从王守仁的六世祖王纲到父亲王华,代代都是饱学之士。出生在书香门第,对王守仁的人生之路有很大的影响。

翻开家谱一查,书圣王羲之赫然在目,这是一个足以让王家的任何一个后代都引以为豪的人物。祖上如此辉煌,后辈再不努力,愧对祖先啊,若不打拼出点成就,死后也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啊!

虽然后世儿孙都憋足了劲要创出一番业绩,但结果往往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书圣王羲之的成绩不是想超越就能超越的,王家的后世子孙没有几个有建树,大都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直到王守仁出现,王家才看到了一丝光大门楣的曙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得不说,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后世流行择校,即使要花一大笔血汗钱,家长也毫不手软。没办法,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为了给孩子谋一个好前程,只能这样。

当时身为状元公的王华也是这么想的,儿子的天赋如此之高,就绝对不能把儿子放在三流学校,于是,为了让王阳明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王华花了一大笔“择校费”,把儿子送到了京城有名的私塾念书。

王阳明在私塾没有给父亲丢脸,他的领悟能力很强,是所有学生中最聪明的一个,老师不禁对他另眼相待。如果王阳明能在私塾专心地研习四书五经,将来一定不会比老爹差,但他不是寻常的孩子,这就注定他不会走寻常路。

老师渐渐地发现王阳明不愿意在私塾里读书,反倒喜欢舞枪弄棒、读兵书,总是一副豪放不羁的样子。这不是个好苗头,如此聪明的一个学生,不走“正道”专心读书,却贪玩成性,真是可惜了。

老师决定敲打敲打这个学生,但没过多久,没等老师去找他,王阳明就主动找老师“开战”了。

这天,老师开大课,所有的学生都聚集一堂,整个学堂黑压压地坐满了人,大家都在认真聆听老师的教诲。但老师没讲多久,王阳明就提了这么一个问题:

”何为第一等事?”

这真是私塾历史上破天荒的事,从来没有学生如此大胆,不仅打断老师讲课,主动提出问题,而且问题如此宏大不俗。

老师一看提问者是聪明的王阳明,虽然这个学生坏了规矩,但老师没有生气,毕竟是自己的爱徒,他多少有些偏爱。

不过,这也许是一个机会,自己正好可以教育一下这个贪玩的学生,便回答道:

“唯读书登第耳。”

读书考取功名,这和我们后世教育小孩要考清华北大差不多,一个读书人以此为人生的奋斗目标,这没什么错,一个塾师的境界也就这么高了。

王阳明睁着大眼睛,对老师的回答充满质疑,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以“学圣”为头等理想,把科第放在其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就有如此高的境界,老师感到非常惊讶,他一下子意识到眼前的这个孩子绝非凡人。

他虽然年纪小,但境界已经在自己之上,将来一定会有一番大作为的。“学圣贤”就是不以登攀仕途为目的,而以成圣当伟人为目标。

这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放眼古今,有几个人能称得上是圣人呢?但王阳明不惧,立志当圣人是他的梦想,在这个梦想的驱使下,他一步一步走向远方,走向成功。

当然,王阳明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一问还只是朦胧的生命意志,是良知的天然呈现,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将这个“我心”变成了天下之公器。

如此一个立志当圣人的奇才,想把他纳入麾下,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朱厚炜真的能够做到吗?连他自己也没把握。

说实话,如果不是为了在读书人中培养一批志同道合者,掌握未来的话语权。他还真不敢冒冒失失的去打搅这位未来的圣人。朱厚炜心中忐忑,但身负使命的叶良辅却是信心满满。

……

王华将叶良辅引到客堂坐定,叙过茶后,王华问道:“叶掌柜,听说登莱这几年发展的很快,卫王城比起北京来,哪儿更繁华?”

王华虽然穿着官服,但作派倒像是个私塾先生,衣服的袖子上还有一团墨迹。叶良辅有些想笑,但还是忍住答道:

“当然是登莱的卫王城。”

“啊?”,出乎意料的回答,让王华一愣,不相信地问,“北京在天子脚下,吃了天下首善之地,为何繁华反倒不如卫王城?”

“呵呵,王大人,登莱虽然是小地方,但那里是新世界。咱明朝的希望也在那里,如今天子虽然住在北京,但这北京城也不能够保证人人有饭吃,人人有事做,也做不到士工农商,四民平等。但卫王的登莱做到了。”

“这倒是。”王华老实承认道,他气质醇厚,平生无矫言饰行,仁恕坦直,不修边幅,谈笑议论由心而发,朝廷之上,家庭之内,言无两样,他继续说道,“前几天,李阁老从登莱回京,谈起卫王对登莱治理,亦是赞不绝口。据李阁老说,登莱的富足,可谓天下之冠。”

“何谓四民平等?这岂非乱了上下尊卑的纲常秩序?”一直在旁沉默不言的王守仁忽然插嘴问道。

叶良辅瞥了他一眼,有些骄傲的说道:“小王大人,卫王常言人生来平等,只有分工不同。人的高低贵贱,不应该由他的出生来决定,应该由他对这个社会的贡献来决定。任何人都应该有向上的通道,不应该由他的出生来决定他今后在这个社会的位置。”

王守仁却不依不饶的驳道:“卫王此言差矣,人出身就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不用说别人,倘若卫王不是当今皇子,岂能有如此高贵的地位,倘若……”

“闭嘴!”王华大吃一惊,立马喝道,“你怎敢对卫王如此不敬,还不赶紧道歉?”

叶良辅笑着摆摆手说道:“无妨,王大人,在下也当着卫王的面提过这个问题,卫王并不忌讳。卫王说这世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谁都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谁都可以选择自己生活的道路。卫王所说的四民平等,并非是一种狭隘的绝对平等。这完全不可能。他说,任何人,任何时代,谁也做不到。”

说到这里,叶良辅落落大方的喝了一口水,润了润嗓子这才继续说道:“卫王说人的出生虽然不能够选择,但可以选择自己奋斗的方向。卫王所提倡的四民平等,指的是职业的平等。

工匠通过努力,开发出更有效的劳动工具,这个人就是高贵的。他应该享受到与之贡献相对应的尊重和待遇。农民如果想办法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同样也如此。商人也不例外,如果他能够促进了商品对外流通,丰富了市场缴纳商税,他也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

当官的仕人更是如此,如果能制定出好的政策,造福一方。理所应当获得崇高的地位。这才是真正的四民平等。

在登莱,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你能够凭借努力工作养活一家人,让一家人得到温饱。那么,这是个人就值得尊敬。他就成为大明的公民中的一员。”

“叶先生,何谓公民?”王华好奇的问道。

叶良辅呵呵一笑,答道:“这是卫王提出的新概念,公民有纳税的义务,任何人都不能例外。甚至包括卫王本人,这是成为公民的前提条件。

两位大人可能都听说过。卫王辖区的每一个常住人口都要在派出所办理居民身份证,有了身份证并不代表着你就是大明公民。

卫王所说的公民的概念是有自己稳定的职业,依法纳税的纳税人,才能拥有公民的资格。在卫王辖区,公民是享有一定的权利的,譬如说投票权。

诸位可能不知道,在卫王下辖的十二个县包括烟台的卫王城,各级行政长官,每年都有一次政绩考核。而负责考核的不是卫王府的官员,恰恰是这些公民。卫王辖区内从县令开始,一直往下有镇长,乡长,村长,城里也有里长、甲长,可以说,卫王的管理直接延伸到各家各户。

这些官员和不合格,并不由卫王府考核,而是由当地公民投票评分,能者上,庸者下。如果评分不合格的官员肯定要替换。这就是公民拥有的投票权。官员虽然由卫王府派遣,可合不合格,由当地公民说了算。

另外,卫王府专门设立了廉政公署惩治**。公民如果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可以直接向廉政公署投诉,廉政公署每个月都要下到各个基层,征求各地公民的意见。还在各县设立了廉政公署办公室,接受各地公民的投诉。”

王守仁突然说道:“卫王这是要复古吗?这倒是有点像汉时的乡老制度。”

“不一样的。”,叶良辅坚定地摇摇头,张开一只手说道,“汉时那些所谓的乡老,往往是当地的宗族势力,并不能够完全代表所有的村民,而卫王治下,只要你是个纳税人,你就享有这样的权利。

卫王说,权利和义务应该是相对应的,既然这人向朝廷纳了税,朝廷就有义务为他们保护他们的生活,关注当地的民生。不能说你光知道收税,却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

卫王曾说,我们大明上上下下还没有权利和义务这个概念,这样很不好,时间长了会出问题的。朝廷既然收了税,第一就是用税收养军,保卫这个国家人民不受外来的欺辱。

第二选拔合适的官员,维护当地的法律秩序,为当地百姓提供可以安居乐业的和平环境。百姓有纳税的义务,朝廷同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

地方官有什么责任呢?我举个例子吧,比如说东莱附近有个二虎山土匪窝,经常在道上打劫,去年身为公民的纳税商人投诉后,卫王立刻派出了官军剿灭了这伙山匪,并经常派出巡警在这条路上巡逻。从此这条道路变得十分安全。

又比如说,有个岩潭村因为靠近大海,海水经常倒灌淹没良田,村里的公民代表投诉后,登州县令贾义就拿出部分税收,请工程队修缮了当地的海堤,解决了这个多年的顽疾,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护。这正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更不用说现在登莱地区大肆修路,交通四通八达,同样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卫王说:要想富,先修路。虽然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但这是值得的,这就是可持续发展。

当官的不懂得发展当地经济,这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官员,这也是朝廷开办皇家行政学院的初衷。

卫王曾经评价过现在的朝廷地方官,虽然有的很清廉,但是一任下来,当地原来是什么样子,他走了之后还是原来那副样子,没有一点点的进步,这样的地方官是不合格的。”

王华父子俩面面相觑,半晌没有说话。过了片刻,王华拱拱手问道:“卫王奇思妙想,治政理念前所未闻,真乃奇人也!不知叶掌柜今日登门,有何指教?”

叶良辅笑眯眯的说道:“王大人,下官是替卫王登门求贤而来。正在筹备的大明皇家行政学院,需要总结和归纳朝廷官员管理地方的缺失和经验,卫王听闻小王大人博学多才,故派下官登门延请小王大人,出任行政学院的教育长。”

王华看了一眼还陷入沉思的大儿子,便笑道:“行政学院如果需要吾儿效力,卫王只需和吏部打个招呼就能办成。这么简单的事情,不知卫王为何舍近求远?”

“王大人有所不知,卫王从不强人所难,他每次请朝廷派人,都需得征求本人的意见。强扭的瓜不甜嘛!“,突然想起了什么,叶良辅从怀中掏出一本书,递过去说道,”对了,小王大人,卫王让我带来了他的一本书转交给你,想请你予以斧正。”

听说是卫王写的书,王守仁赶紧起身双手接过。只见封面上写着《儒家新学传习录》,作者正是朱厚炜,顿时心生好奇。他打开第一页一看,只见上面龙飞凤舞写着八个大字:

”知行合一,格物自知。”

这倒没有什么新意,宋朝时心学大师张载就已经提出了这个说法。不过翻开下一页一看,顿时让他大惊失色。

他忍不住跟着吟涌起来:“新学四要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是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

王守仁读得神情并茂,他的父亲王华在旁也听得眉飞色舞,有些心痒难耐。忍不住凑过去看内容,王守仁这时候才醒悟过来,把书双手递给父亲,转头恭敬问道:

“叶先生,此乃卫王所作吗?吾尝闻殿下天纵奇才,生而知之。今日一见其文,果然名不虚传。卫王当真才十三岁。”

“正是卫王亲手所做。”,叶良辅先是肯定的点点头,用手指了指自己,继续说道,“登莱的所有官员基本上都和卫王探讨过这本书,当然也有不同的意见。卫王并不在意。他每三个月都要给治下官员授课一周,名曰岗位培训。主要培训治政、儒学、天文、地理、算术、法律法规、各种规章制度,内容无所不包,而且还经常展开讨论。这本书都是他授课时的讲义。

卫王曰:读书本意在元元,读书为了明理,更是为了仕人这个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改善所辖地区老百姓的生活就是他的责任。卫王曾经这样说过,当官不为民谋福,不如回家种些田。”

王守仁若有所思,只听叶良辅继续说道:“小王大人,卫王听闻您钻研格物致知,曾经格竹,却一无所获。卫王让下官转告阁下:坐而论道,闭门造车,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原来儒学中的格物致知大而空泛,并没有切合实际的手段。

如今真正的格物致知已经在西方崛起,那就是科学。科学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儒家思想发展了几千年,应该要有所改变了,他希望和你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看看你所崇尚的心学和卫王的新学可有相互借鉴的地方。”

王守仁不再犹豫,抱拳施礼道:“请转告卫王殿下,固所愿也,不敢请尔!”

“好!如此一言为定。”叶良辅大喜,举起了右掌。

王守仁莞尔一笑,也举起右掌和他轻轻相击,两个人相视一笑,王守仁根本不知道,这所谓的《儒家新学传习录》,纯粹是改编自他后世的大作《传习录》。

说来好笑,制药的买回了自己产的药,这朱厚炜的确太坏了!投其所好而已。

……

叶良辅不负所望,说服王守仁诚心投入卫王门下,愿意出任皇家行政学院教育长。远在登莱的朱厚炜还浑然不知,不过他现在已经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什么事情让这位穿越者如此高兴呢?无它,通过他的指点,在那些工匠的努力下,登莱钢铁厂成功的突破了灰口铁批量的生产技术,这将为他的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你让他如何不会兴奋?

不说别的,就是火炮铸造技术也会得到一次飞跃。在这里不得不说几句题外话。以往的穿越小说总是吹嘘铁模铸造技术如何了得,作为一个治金和机械方面的专家,朱厚炜看了以后几乎喷饭。有些作者实在有些想当然了,他们根本不懂得真正冶金和金属加工工艺。

有人问,在明代能不能搞出或者是清末鸦片战争时的铁模铸炮技术呢?铁模铸炮有无技术难度?内模水冷技术有无技术难度?

如果是朱厚炜,他的答案是能!而且没什么难度。

后世一些网络小说中涉及到虐心的技术没有不提到以上两条领先时代的技术的,铁模铸炮和内模水冷技术都泛滥了,反正这是思路问题,是神器!真的是这样么?朱厚炜肯定会嗤之以鼻。

铁模技术本身的硬件并不难搞,铸铁的或者铸钢的都可以,无非就是个承载容器,起到的作用除了固定炮模外,就是散热作用比较好。铁模的好处还有就是方便整合,不像泥模铸炮那样必须靠时间来等待阴干。

这些硬件明代完全可以实现。但是铁模的也有缺点,从金属铸造学和金相学的角度来看,铁模的散热太快,使得生铁液在冷却时存在过冷度较大的问题。

铁液中的渗碳体来不及析出(石墨化来不及进行)石墨就已经凝固,因此铁中的渗碳体主要以碳化铁的形式存在,也即是白口铁。

当然由于铁液在凝固过程中过冷度较大,因此表层的金属结晶微粒比较致密,身管较为光滑。

说实话,铁模铸炮的唯一好处就是加快了生产速率,不用像泥模铸炮那样等待几个月的时间。

这点在清末龚振麟的铁模中显得尤为突出,但是铁模铸炮的产品白口化非常严重,由于冷却速度太快,虽然比较光滑,但是生成的几乎都是白口铁,导致脆性增大,火炮的性能下降。

为了增加抗拉强度只能用数量来堆砌质量,也就是增加壁厚来解决。据统计,在鸦片战争中大清兵工厂新铸造的火炮几乎都是白口铁!从金相学的角度分析这也是不无道理的。

铁模铸炮说起来都被后世某些网络作者捧到了一个无人企及的高度,是铸造行业的神器,其实这种技术并不是多么了不起,起码在汉代、两晋和宋代都有出土的用来铸造农具的铁范模具,清末官员龚振麟不过是拿来铸炮而已。

说良心话,这种清末时代的技术和西方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兴起的新兴机械加工技术相比就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那些说“我大清官员龚振麟的铸炮技术”比欧洲蛮夷领先几十年云云的,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满足自己的意淫心罢了。

欧洲在当时主要依靠的还是机械加工技术,以及后来的大型金属锻造技术加机械加工技术,后来欧洲各国无数的大口径舰炮都是这么制造的。十九世纪时,欧洲当时用的是蒸汽机鼓风(还未使用热鼓风技术),铁液的温度较高,所以生铁液中的硅含量也较高,硅石促进石墨化的重要元素。

并且用砂模铸造实心铁柱,砂模的透气性较好铁液表面不易产生气孔,而热传导系数又比铁模小的多,因此铁液有充分的时间从高温逐渐冷却进而析出石墨,这样形成优质的灰口铸铁。

灰口铸铁的韧性要比白口铁好得多,而且石墨化的组织更便于金属切削加工。欧洲当时的造炮最高技术流程大概是这样的:首先用砂模铸造实心灰口铁柱,然后用超长钻头进行钻孔,之后车去外表面疏松区,然后进行扩孔、镗孔等工序。这才是真正的铸炮技术。

欧洲十九世纪的铸炮技术严格说来是机械加工技术为主,这与手工业时代的满清的主要技术铸造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概念。虽然外形都差不多,都是前装滑膛炮;

至于内模水冷技术在米帝内战时期出现的,这种技术的关键:一是铸造材料技术的发展。二是水冷却速度参数的具体控制。

首先铸造材料技术就是一个坑。我们知道生铁液在冷却速度快的时候容易白口化,但是这是相对硅含量不太高的时候的金相反应。如果硅含量再高的话生铁液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生铁液不受冷却速度影响始终灰口化。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结果,需要的条件很多,首先高炉的温度要足够高,最好是有热鼓风技术将高炉的温度提升到当时所能达到的技术极限,1830年以后尼尔森的热鼓风技术已经实现了这一点。而朱厚炜设计的高炉也达到了这种要求。这样铁液中硅的含量较高,冷却时石墨化较为突出。

其次是鼓风量,蒸汽机为高炉注入的强大动力源是根本性的技术保证;再次,生铁精炼反射炉。这种炉子能够对生铁液进行二次熔炼,去除铁液中的杂质,使得铁液更为纯净。

这种技术在十八世纪后期就已经出现,英国海军所用的大炮都是这种方法生产的,没有一门炸膛的,而同时期的法国人没有使用这种技术,连炮手们都对他们的大炮深恶痛绝。

水冷却速度参数的具体控制又是一个坑。这个需要的软件技术参数较多,其实水冷技术的本质就是控制炮管内外表面的相对冷却速度。

十九世纪以前的铸造型炮管由于外表面积比内表面积大的多,导致外层先冷却而内层后冷却,尤其是内层最后冷却时受到应力较大容易开裂。

而内模水冷技术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尤其是在铸造超大口径身管的时候,当时的技术对于13--15英寸炮管的机械加工成本太高昂而且大型铸造技术也是一种考验,内外表面积差更大,内膜水冷技术能够保证内外表面冷却均衡甚至内层先冷却而外层后冷却,有点类似于身管自紧技术。

但是这技术原理说起来简单,但是具体实施的时候却不容易,比如首先水流速度和温度变化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十九世纪后半期人们已经比较系统测量了各种液体介质水、油等和金属介质铁、铜、铅等的比热容,并且也发展了相应的热力学和相关的方程式。

人们可以通过科学计算的方式具体的量化水的流速与温度变化的具体参数。在当时近代热力学发展和比较先进的测控条件下,罗德曼还是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才建立起相对比较科学完善的数据体系,那么明代人怎么实现这种量化?

还有热鼓风技术明代也没有出现,可以采用金属热风管技术或者建造蓄热室技术。但是内幕水冷技术就太难了。这个难不是说硬件设备的困难,而是各种参数的具体量化,如果没有建立比较科学规范的测量体系和热力学体系,就不容易搞定。

当然如果通过大量实验实地论证也是可以的,就是时间上长一些而已,危险多一些而已,耗费大一些而已。大概有个二三十年估计能搞定。

像那些小说里的提出一个内模水冷技术概念,立刻就能大规模使用,嘿嘿,那就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扯淡了!任何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没有相应软硬件基础哪是那么好实现的!

因此,经过了两年多的发展,总结的大量的实验数据,登莱钢铁厂才突破这种技术。这还是有了高效的冶炼设备,才做出来的成绩。因此,当得知钢铁厂能够批量生产出性能稳定的灰口铁后,朱厚炜那真的是欣喜若狂,这可是个了不起的突破。

欣喜之下,朱厚炜毫不吝啬。当场就奖励技术攻关小组五千两白银,授予三位大匠雷横、冯山和田单三人从六品王府供奉的官职,让在场的所有人艳羡不已。

“小人多谢卫王殿下大恩!”

雷横、冯山和田单三人激动的热泪盈眶,立刻拜服在地谢恩。他们没有想到卫王说话算话,除了奖励,竟然因为一项技术的突破,还会授予他们这些低贱的工匠官职。这可是个意外的惊喜!

朱厚炜笑盈盈的把这三人搀扶起来,说道:“诸位大匠不必如此。本王曾经说过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同的岗位可以做出不同的贡献。你们也不要因此骄傲,这仅仅才是第一步。

这段日子,本王将要教授你们几样新的技术,而且还要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机器。让你们也开开眼,看看凭着我们的双手,可以创造什么样的奇迹?”

……

接下来的日子里,朱厚炜一直就待在登莱钢铁厂,他细心教授给工匠们的是灰口铁应力退火,热处理和表面淬火工艺等技术。

他这样做,是为了生产一台跨时代的机器做准备。灰口铁具有优良的铸造性、耐磨性、切削加工性、消震性和缺口不敏感性,这些则为钢所不及。

铸造车间内,众位工匠全神贯注的看着这位年轻的卫王亲手做示范,指导他们这些工艺。每个人生怕错过一句话,学得格外的认真。

几天后,朱厚炜带来一个大木匣子,打开一看,里面全部都是大幅图纸,看那纸张的年份,已经有了很长的时间。应该是五六年前就画好了的。

这些图纸非常多,分为总图,加工图以及总装图纸,画的非常的精致。图纸上有说明,对每一个零件的加工工艺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有后世人在这,只要他是熟悉机械的。肯定会大喝一声:

“我操!朱厚炜,你特么的开这么大的金手指,竟然要打造单缸柴油发动机。”

嘿嘿!不错。就是单缸柴油发动机,这金手指开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