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大明风流 > 第113章 赈济(十二)

大明风流 第113章 赈济(十二)

作者:大苹果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2-10-11 07:47:18 来源:转码展示1

张延龄笑道:“徐大人,今日你可辛苦了。若没有你帮忙,我定然手忙脚乱。多谢你了。”

徐杲黑瘦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摆手道:“都是为了赈济灾民,为了百姓,侯爷客气什么。说起来,若非侯爷出马,城外这些灾民可就遭罪了。要谢也是谢侯爷才是。”

张延龄笑道:“罢了,咱们也不用谢来谢去了。我瞧徐大人做事利落认真,倒像是做实事之人。徐大人在工部掌管什么事务?”

徐杲道:“下官是匠人出身,没经过科举。当年外城扩建的时候,我是其中一名工匠。包括这永安门城楼在内,我也是参与的。建成之后,朝廷恩赏了我进工部为官,做的也是相关技术方面的事务。赈济之前,我在虞衡清吏司做事,管的是营造锻铸之事。”

张延龄心中一动,问道:“营造锻铸之事?但不知徐大人可懂得铸造火器?”

徐杲笑道:“那正是下官份内之事。我工部有专门部门和兵部兵器司一起共同为朝廷锻造火器。”

张延龄心中狂喜,但不动声色的问道:“有趣。以徐大人看来,咱们大明朝的火器如何?比如说军中所用的火铳吧。有何可以改进之处么?”

这话问到了徐杲的专业上了,徐杲想了想道:“别人都说我大明军中火器受限于冶炼技艺和成本,所以火器很粗糙。无法增加装药量,故而威力不强。其实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哦?”张延龄惊讶了。徐杲这话倒是让张延龄觉得很是意外,事实上张延龄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难道不是这个原因么?那是何故?火药的问题?”张延龄道。

“呵呵呵,张侯爷想差了。也不是火药的问题。我大明火药已经够威猛了。实际上,是成本的问题。早在两年前,我便提交了以青铁加以精炼,再加上一些辅助的原料,锻造出韧性更强的精铁的的办法。只是铸锻成本太高。兵部算过一笔账,通过冶炼强度高的精铁制造火铳,每支火铳造价高达百两。再加上消耗的火药弹子等,昂贵之极。造一支火铳的银两可以造十几柄强弓了。两相比较,一支火铳之威怎比得上十几支强弓齐射。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都差得远。所以朝廷不可能同意。”徐杲笑道。

张延龄有些兴奋的道:“原来不是材料和冶炼技术的问题,而是银子的问题。徐大人,你说的青铁精炼,加上辅助的原料可锻造出韧性强度很强的精铁,但不知你加什么进去?”

徐杲笑道:“加的是一种土。我称之为白土。这种土是一种很特殊的土,其中含有许多不明之物,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总之,这种土比寻常的土要重许多,很是奇特。那年我去江西,在龙虎山发现了这种土。起初我以为是金矿,但后来发现不是。下官一直在钻研冶炼高强韧精铁的办法,什么都想加进去试一下。于是加了这种土进去,没想到得到了上等的精铁。说起来,还真是运气的很。”

张延龄听得嘴巴都合不拢了,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自己在京城跑了几十家铁匠铺也没能找到满意的火器铸造的精铁,还以为是冶炼技术没有发展到那一步。谁知道,朝廷里早有人已经可以冶炼出高强度的精铁了。

听徐杲说的情形,他确实是有些运气的成分。他说的这种白土,恐怕便是一种含有多种矿物的矿土。加入冶炼钢铁中之后,其中的微量元素改变了铁的性状,应该是创造了一种合金钢出来了。

“也就是说,其实只要不缺银子,肯花大本钱,自然可以提高火铳的威力是么?”张延龄笑道。

“那是当然。”徐杲笑道。

张延龄点点头,继续问道:“徐大人,除了材质限制了装药量之外,你觉得火铳的制式是否可以改进呢?比如说如今咱们大明的火铳需要用明火点燃,发射时间长。再有便是火铳击发一次需要重新装填,耗费时间。如果能改明火为燧发,改单发为多发,岂非这威力更强?徐大人可否考虑过这些问题呢?”

徐杲讶异的看着张延龄道:“侯爷对火铳看来兴趣不小。难怪侯爷随身都带着火铳。这种事别人是根本不会去想的,侯爷居然能想到这些?真是教下官甚为惊奇。”

张延龄笑道:“只是瞎想瞎聊罢了,是不是太异想天开了?完全无法实现?若是如此,徐大人便当我是在说笑便是。”

徐杲沉吟道:“倒也不是异想天开。侯爷想的这些,下官也曾想过。从道理上而言,其实难度不大。不过,需要再细细的研造,不断的试验才成。下官时间倒是有,可惜朝廷连普通火铳都不肯多花银子,更别说耗费更多的钱银在这件事上了。”

“哦?”张延龄心中更是惊喜不已。他只是抱着问一问的态度来提及此事,根本没期待有个满意的回答。然而徐杲的话却似乎是轻描淡写一般,并不觉得自己的问题有什么不妥之处,而且表明是可以实现的。也就是说,他是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制约他的只是银子罢了。

张延龄感觉自己捡到了个宝贝。谁能想到这位工部员外郎徐杲居然是个宝藏。如果他不是吹牛胡说的话,那么火器的改进的计划倒是可以和他好好的探讨一番,没准会有进展。

张延龄想继续跟徐杲深聊下去,进一步的验证对方是不是真的有这方面的才能。很简单,自己只需要将后世枪械的一些原理说给他听,徐杲只要能理解且不觉得自己是在胡说八道,能够提出一些见解的话,那便说明他是真的明白自己说的事情。那样的话,徐杲便是自己要寻找的人了。

张延龄其实不知道,徐杲虽然不显山露水,但他却是实打实的身怀绝技的匠人。他不仅精通木工建筑冶炼锻造,还精通各种机簧制造的技艺。

徐家先祖是徐蔚乃是宋朝着名发明家苏颂的随从。苏颂制造‘水运仪象台’时,徐蔚全程参与,出力甚多。徐蔚因此也成为了一代大匠。后来徐家后代参与了宋朝皇帝陵寝的机关制作,为皇陵建造了极为精密的防盗机关术。但也正因为参与了此事,使得徐氏一门最终不得不选择了隐姓埋名销声匿迹。因为这种事是极为机密之事。被人知道机关的设计者是谁,那将引来无数的麻烦。

徐家到了南宋末年便早已名声不显,消失于芸芸众生之中。但其实其家族技艺一直暗中传承,只在明面上,徐家后人只是那种架桥铺路,造船打铁的普通匠人罢了。

数代而下,到了大明朝的徐杲这一代,家族的技艺流失了不少,徐家也只是民间寻常的匠人,但是徐杲所学的本事还是不少。只是没有用武之地罢了。

建造永定门外城城楼的时候,城门的万斤石机枢便是徐杲所设计的,还有许多工程技术上的难题也是徐杲给解决的。也正因如此,朝廷意识到了这个徐杲的本事,所以才召入朝廷,进了工部成为一名技术官员。否则,一名工匠,如何能成为工部的从五品员外郎?

“徐大人,我有一个不情之请……”

张延龄刚刚说出这句话,便听到外边黄四等人叫了起来。

“侯爷,不得了,又来了好多灾民。”

张延龄惊愕站起身来,徐杲也皱眉起身道:“定是其他城门处的灾民得到消息赶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