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大明风华:神级皇太孙 > 第253章 我想去一趟倭国

大明风华:神级皇太孙 第253章 我想去一趟倭国

作者:海角思路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2-02-20 15:12:22 来源:转码展示1

郑和每天都很忙碌,因为要筹备扬帆出海的各种物质、人员配置、钱粮等;

虽然忙碌,但郑和很快乐,很兴奋;

因为郑和对此次扬帆出海,充满无比的期待;

郑和相信此次扬帆出海,一定能收获满满,甚至超过以往几次出海的收获总和;

因为此次扬帆出海,皇太孙朱瞻基不仅从物质上、钱粮上、人员装备配置上、武器装备配置上等等,全方面给予帮助;

尤其是武器装备配置上,绝对杠杠滴;

射程为2000米的火炮,五十台,炮弹充足;

射程为3000米狙击枪,十支,同时配置五名狙击手,子弹充足;

瞬间连发火枪1000支,同时配置500人火枪手;

不论是狙击手,还是火枪手,都是朱瞻基让明憨憨训练出来的,个个都是精英,个个都是忠勇之辈;

有了这些配置,郑和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在海上,或者异国大陆,横行无阻;

朱瞻基还有一句话,郑和很认同:

待我以礼,还之以礼,待我刀兵,还之刀兵!

……

奉天殿,朱棣满脸笑容,一看就知道此时永乐帝心情很好;

因为浙江都司传来捷报:

不久前,倭寇三千余人进范浙江昌国卫爵溪千户所,被守军击退,倭走楚门千户所。

备倭指挥佥事周荣率兵追击,倭寇大败,被杀及溺者难以数计。

浙江都司将所缴获军械俱交京师。

听闻如此捷报,朱棣自然很欣慰。

新年新气象,新年伊始,就有如此捷报,绝对是一个好兆头。

大明与日本在地理上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唇齿相依的邻邦,历史上有过漫长的蜜月期,如汉唐。

也有过水火不容的时候,最典型的莫过于元朝时忽必烈的两征日本,其声势浩大,规模可谓空前。

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明初建国的时候,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也有过进攻日本的打算。

早在朱元璋统治的洪武时期,倭寇就长期在大明东南沿海地区骚扰。

据统计,洪武年间有记载的倭寇入侵达44次之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洪武十四年之前,平均每年超过两次。

倭寇之患,严重侵害了东南沿海平民的生命和财产。

纵观洪武一朝,始终未能解决倭寇之患;

永乐时期,虽然倭国官方表面上对永乐帝俯首称臣,时时朝贡,但暗地里依旧支持倭寇侵扰大明东南沿海,抢夺财物;

由于倭寇行踪飘忽不定,神出鬼没,很难被一举荡平,所以强如朱棣,依旧那倭寇没办法。

如今,备倭指挥佥事周荣竟然以一己之力,干翻了三千多倭寇,绝对是大明开国以来,对倭寇的一次重大胜利;

叫朱棣如何不开心!

朱瞻基看着朱棣兴高采烈的样子,心说,皇上啊,要是让您知道,“倭患”一直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

要是让您知道后世关于倭国和华夏之间的恩怨情仇,比如甲午海战、马关条约、南京大屠杀……

您还会如今日这般,只因为歼灭了一小股倭寇,就沾沾自喜么?

你没有彻底认清倭国人的本性,他们就是一只养不熟的白眼狼,以德报怨,贪婪凶残,欺软怕硬;

“陛下,不如借着此次抗倭大捷之威风,派遣使者前往倭国,再次向其确认我大明天朝上国的威严不容侵犯,我天朝上国,对敌人雷霆手段,对朋友和为贵;

让小小倭国,继续俯首称臣,年年岁岁朝贡,同时彻底清缴倭寇;”

朱瞻基提议道。

“太孙之言,众卿觉得如何?”

朱棣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让满朝文武,发表看法。

“臣以为太孙所言甚是,新年伊始,有此大捷,足能彰显我大明是天朝上邦,得上天眷顾,派使者携带天威,前往倭国,必定能让其心悦诚服,甘愿朝贡!”

杨士奇说道。

“臣也觉得太孙之言,甚至!”

“臣,附议!”

……

一时间,几乎所有人,都赞同朱瞻基的观点。

“那好,大家再商议一下,派谁去倭国?”

朱棣微笑着问道。

这个问题一出,很多人沉默了。

不是不想推荐,而是一时间实在想不出合适的人选,甚至很多人不愿意领这个差事;

为何?

因为倭国人向来凶残,野蛮无礼,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

洪武帝时期,派过几波使臣去倭国,居然被人家直接砍杀;

所以,对于这种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的危险差事,很多人,都是本着能躲多远,就躲多远的心里,看热闹就行,哪里敢往前凑。

武将们,倒是有很多人想跃跃欲试,但他们自家人知自家事,论骑马在战场上厮杀,他们在行,

可是要论动嘴皮子,唇枪舌剑的谈判,靠着语言的艺术,征服被人,他们和这帮读书人相比,相差十万八千里;

所以,武将们不变态,是不想给朱棣添乱;

朱瞻基看到所有人都不发言,微微一笑,躬身对朱棣说:

“皇上,臣斗胆,毛遂自荐,想担任使臣,出使倭国。”

“你想去倭国?”

不仅朱棣吃惊,就连太子、甚至杨士奇等人,都很吃惊。

“是的,臣想去倭国,彻底解决倭国匪患,为我大明东南沿海百姓永绝后患。”

朱瞻基自信满满的说道,心说,小倭国,你奶奶的等着小爷,只要小爷一到,绝对要把你丫的打出翔来;

“好样的,这话听着带劲,这才是我朱家儿郎的风采~”

朱棣捋了捋胡须,夸赞道,

“不过,朕想听听你具体的计划。”

“皇上,臣想带着国姓爷郑和,还有汉王一起,出使倭国;”

“国姓爷郑和航海经验丰富,而且和海外各部打交道的经验也丰富,和倭国官方谈判,他主导;”

“汉王行军打仗经验丰富,让他一同前往,是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果倭国有不怀好意的反对势力,对我等不利,汉王完全能凭借一己之力,威慑住他们,确保臣等平安;”

朱瞻基认真回答,

“至于其他人员配置,臣稍后会给陛下上折子,具体汇报。”

“汉王?你真的想让你二叔一起去?”

朱棣有些狐疑,严肃的问道。

“汉王是臣的至亲,是臣的亲二叔,都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二叔在,臣才安心。”

朱瞻基不卑不亢的回答。

其实,此时朱棣和朱瞻基祖孙二人,在打机锋。

朱棣的意思,就是你小子向来和你二叔感情不和,你该不会是想趁机算计你二叔吧;

朱棣能想到的最坏的结果,就是汉王因为人为意外,客死他乡;

而朱瞻基的意思,汉王是至亲,就算以前和他不对付,但也绝对不会加害与他,尤其是在民族大义面前;

“好,准奏。”

朱棣一语定音,随即起身离去。

……

汉王朱高煦封地。

汉王朱高煦自从到了封地,就一直闷闷不乐,时常以酒消愁。

终究还是被排挤出了政治权利中心,来到偏远之地,无比清闲。

汉王朱高煦有时候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因为他听说了老三朱高燧趁着朱棣重病,勾结太监,意欲毒杀朱棣,伪造诏书,废掉太子朱高炽,自立为皇;

可惜再次中了老头子的圈套;

如今被剥夺了一切头衔,整日带在赵王府,闭门思过;

甚至还把自己的宝贝儿子朱瞻塙送到太子府当人质;

和如今老三的境遇相比,汉王朱高煦觉得自己如今的结果,要好很多;

至少现在的自己,还是一个藩王!

在这里,山高皇帝远,自己就是土皇帝,想干啥干啥,没人敢管!

同时汉王朱高煦对太子朱高炽,对皇太孙朱瞻基,充满深深的忌惮;

尤其是对皇太孙,汉王朱高煦没来由的感到恐惧,发自骨子里的恐惧;

这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恐惧,让朱高煦十分难受。

如今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朱高煦却不知道该干些什么。

如果还在金陵,应该是操练军队,然后北征了吧。

今年老爷子不是说要北征么?

恐怕我赶不上喽。

朱高煦一想到老爷子北征,不带自己了,心情立马变得很糟糕。

这一日,难得清醒的朱高煦,忽然接到朝廷的圣旨:

让自己即可进京,然后会和皇太孙朱瞻基,一起出使倭国;

接完圣旨的朱高煦一脸迷茫,不断在心里说:为什么……

……

与此同时,郑和也接到了圣旨。

让其出海的行程,进行局部调整,先带着皇太孙去倭国;

把倭国的诸多事宜整理完毕后,太孙回京,郑和继续出海。

一听到能够和朱瞻基一同出海,还要一同前往倭国;

郑和很激动,很兴奋。

因为他虽然和朱瞻基接触的不多,但每次见面交谈,他总能从朱瞻基的言语中,获得足够多的启发;

朱瞻基对航海,对海外诸国,对诸国的风物人情,甚至诸国的历史,似乎都很了解。

这些,对即将扬帆出海的郑和来说,绝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郑和恨不得天天跟在朱瞻基身边,认真学习聆听他的教诲;

可毕竟身份不同,地位悬殊,能得见一面,已经是天大恩赐了,郑和没敢奢望太多;

如今,却天赐良机,让自己和朱瞻基一同奔赴倭国,相处时间肯定不少,一路上又可以多当面请教学习。

想想就让人觉得开心。

……

良辰吉日,风和日丽,晴空万里。

皇太孙朱瞻基、汉王朱高煦、国姓爷郑和、赵王世子朱瞻塙等一行人,踏上了奔赴倭国的行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