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春秋秦明 > 资料(不用订阅)

春秋秦明 资料(不用订阅)

作者:墨少不成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0-07-31 14:59:02 来源:转码展示1

《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始小僻远,诸夏摈之。gsgjipo”秦国开始的时候很小,中原诸夏各国都排斥秦国。秦襄公曾经救护周平王有功,诸夏各国为什么要排斥秦国?秦襄公祭祀上帝,为什么司马迁说这是僭越的开端?

秦穆公如何梦见上帝,并受上帝之命平定晋国内乱?

春秋五霸之秦穆公

大家好,这是掌上国学院杨鹏评点《史记》人物,今天我们讲秦穆公。题目是“秦穆公的上帝信仰”。秦穆公信上帝?是的,证据充分。这种上帝信仰对他的行为和成功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秦穆公的精神世界。

秦穆公是秦国第14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他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659年到公元前621年,共39年。

秦穆公(嬴任好,前659-前621在位)

《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追怀穆公伟业:“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闲,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孔子家语》记载:齐景公问孔子:“为什么秦穆公国家小,地处偏僻,但却成就了霸业?”孔子回答:“其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而其政中。”就是说秦穆公的国家虽然小,但他的志向远大,虽然地处偏僻,但是他的政治行为非常中正。“虽王可,其霸少矣”,秦穆公成就的可是王业,只说他成就霸业,这就贬低秦穆公了。孔子对秦穆公评价甚高。

秦穆公在秦国人心中,是开创秦国基业的国君。秦穆公去世以后259年,秦国的第17代国君秦孝公,也就是那位任用商鞅变法的秦孝公,他在公元前361年的求贤令中,赞美秦穆公:“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闲,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秦孝公的求贤令以恢复秦穆公的霸业为己任。但秦孝公在求贤令中赞美的秦穆公业绩,讲的是外在的成果,是他所捕的鱼。今天我们要分析秦穆公“为后世开业”的内在的精神动力是什么,探寻秦穆公捕鱼的的精神的渔网是什么。

秦人东来说

我们先看一下秦人的来源。秦人是从哪来的?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西来说”,认为秦人本为西方戎狄;另一种是占主流的“东来说”。“东来说”认为,秦人本来是在山东,属于东夷商人,周灭商以后,被迫西迁到甘肃。

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清华简·系年》支持了“东来说”,上面说周成王时期,平定“三监”及武庚叛乱后,把曾经参与叛乱的山东泰山东南面的“商庵之民”迁到了今天甘肃省甘谷县。“东来说”认为,秦人就是山东的“商庵之民”。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支持秦人“东来说”

“东来说”认为秦人和楚人一样源于东夷,他们都崇拜神鸟凤凰,是凤的传人。

“商庵之民”是飞廉氏后人。飞廉氏是东夷掌管风的神职氏族,又被称为风神,飞廉氏曾经是蚩尤的助手。飞廉氏的后人恶来,在商纣王时期是朝廷的重臣,周灭商时被杀。所以秦人和楚人一样,他们都崇拜神鸟凤凰,是凤的传人,这是东夷的传统。

秦人从山东迁到甘肃后,与西方的戎狄融合数百年,生成了一个在血脉和文化上杂交东夷、西戎的新民族,既有西戎的原始野性,又有东夷商朝的文明传承。秦人是起于东方,成就于西方。

公元前900年左右,秦穆公的祖先叫非子,因为会养马被封在今天的甘肃清水县一带,成为周王朝的一个小小的附庸国,协助牧养周王室的军马。

公元前771年,犬戎进攻西周的首都镐京,杀死了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有功,被封为诸侯。那个时候周人岐山一带的土地,已经被戎人占领。周平王对秦襄公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意思是,我们周人岐山之地,被戎狄占领,如果秦能够驱逐戎狄,你们就可以拥有这块土地。有了这么一个合法性授权,秦襄公开始不断兼并戎族。

从公元前771年秦襄公被封为诸侯,到公元前695年秦穆公继位为秦国国君,这一百多年的时间中,秦国致力于兼并西戎,占有甘肃陕西这一带,不参与中原的事务,“不与中国会盟”。

秦穆公的上帝信仰

秦穆公的故事很多,本课我们重点分析秦穆公的上帝信仰。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秦穆公的外交和内政。在外交上,讲他如何对晋国以德报怨,内政上,讲他如何宽爱得人。

我们先研究一下秦穆公的上帝信仰。今天的人讲春秋历史,似乎刻意回避了春秋时期中国人的上帝、上天信仰,这是历史虚无主义。

《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始小僻远,诸夏摈之,比于戎翟。”

秦国开始的时候很小,中原诸夏各国都排斥秦国,把秦人当成戎狄。秦襄公曾经救护周平王有功,诸夏各国为什么要排斥秦国?秦国弱小边远,并非被诸夏各国排斥的理由。我认为排斥的理由首先是宗教的原因。

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上面说:“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畴,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西畴”就是神庙,“用事上帝”,用于事奉上帝,“僭端见矣”,僭就是僭越,说这显示了僭越的开端。

《史记·秦本纪》具体记载了秦襄公祭祀时用的牺牲:“乃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骝驹”是一种黑鬃黑尾巴的红马,羝羊是白色的公羊。秦襄公用红马、黄牛、白色公羊各三头,在神庙里祭祀上帝。

秦襄公祭祀上帝,为什么司马迁说这是僭越的开端?因为周王朝规定,祭祀上帝的只能是天子,诸侯只能祭祀山川自然神和祖先,士大夫阶层只能祭祀祖先。

秦襄公建神殿祭祀上帝,说明他认为上帝面前他和周天子是平等的,这对维护宗法制下宗教祭祀等级的周王室以及中原各诸侯国来说,就是非礼僭越。

周王朝的统治是政治宗教一体、的。秦国在宗教上的僭越,意味着在政治上僭越。这种僭越如果发生在西周王朝的强盛时期,那就意味着战争。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所以对秦国在宗教上的僭越,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内心的排斥是必然的。

秦穆公继承了秦国先王的宗教信仰。《史记·封禅书》记载说:“秦缪公立,病卧五日不寤;寤,乃言梦见上帝,上帝命缪公平晋乱。史书而记藏之府。而后世皆曰秦缪公上天。”

秦穆公生病睡了五天,没醒过来。醒过来,说自己梦见上帝。梦见上帝命令他去平定晋国的内乱,史官记下来藏在官府里,后世的人都说秦穆公上天了。这段话对我们理解秦缪公的信仰非常重要。

上帝乃秦王祭祀的最高神

秦穆公梦见的上帝,有学者认为这是五个方位神中的白帝,即西方白帝,这种解释不妥。辅佐上帝的五个方位神: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这样的说法,出于战国。在秦穆公之前的青铜器和古文献中,我还没有发现任何关于方位神白帝的记载。

从后来考古发现的秦国三件重要的祭祀青铜器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春秋时期秦王祭祀的最高对象,就是商朝祭祀的最高神上帝,也是周人祭祀的最高神上天、上帝。

秦公簋

关于秦公簋的制器者,学界有不同看法。有认为是秦襄公,也有认为是秦穆公。本文认同制器者为秦襄公的看法,时间大约是公元前770年左右。

第一件是秦公簋。 1919年出土于甘肃,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秦公簋是春秋早期时秦国的青铜器。但是作器者是哪一位秦国国君,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认同是秦襄公的观点。秦公簋铭文中写到:“不显朕皇祖受天命,十又二公,在帝之坯”,“坯”原义是围墙,意思就是秦国十二位先公之灵环绕在上帝身边。强调秦人要敬奉天命,要占有四方。这里面出现的“受天命”、“在帝之坯”,跟周王室唱颂的周文王承受天命、在上帝周边的内容一致。

盄和钟制器时间,学者也有不同看法,本文认同盄和钟为秦襄公时期制作

第二件秦国的青铜器叫盄和钟,宋朝时出土,实物已遗失,但是有宋人铭文摹刻本留存。盄和钟制器时间,学界有不同观点,但主流观点认为盄和钟属于秦襄公时期,铭文内容跟秦公簋差不多。有“不显朕皇祖受天命,十有二公不坠在上”字样。秦国先祖受天命,秦十二公之灵在天界,不坠下来。

第三件是在1978年发现的秦公钟,这是秦武公时期的作品。铭文中说:“我先祖受天命赏宒受国,烈烈昭文公、静公、宪公,不坠于上,昭合皇天”,这三个先公之灵,都在天界上,和皇天上帝在一起。

秦公簋、盄和钟、秦武公钟这三件青铜器都说明,春秋时期秦王祭祀的最高对象就是上帝,是皇天,他们敬奉的是天命。秦襄公、秦武公和周天子所用的是同一祭祀规格,所以才有司马迁所说的秦襄公“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秦人一方面接受周王的封赐,一方面又直接祭祀上帝,相信自己有天命,相信自己会拥有四方,这自然会引起周天子的紧张,也会引起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中原诸夏的紧张,这就是为什么中原诸夏故意排斥秦国的重要原因。可见,秦穆公梦见的上帝,不可能是方位神西方白帝。

对晋国以德报怨

秦穆公梦见上帝让他去平定晋国的内乱,这样的宗教启示,深刻地影响了秦穆公的外交政策。我们来看一下秦穆公面对晋国时的以德报怨。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晋国发生内乱。晋公子夷吾请求秦穆公帮助,并承诺自己成功当上晋君以后,就割让晋国黄河西边的土地给秦国。当时的晋国是超级大国,秦国的力量相对弱小,秦国要发兵帮助夷吾争夺晋国王位,是一件很冒险的事。

秦穆公梦见上帝让他去平定晋国内乱,有这种来自上帝的启示,秦穆公就下定决心,派兵帮助夷吾归国为晋君。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成为晋国国君,就是晋惠公。

这位晋惠公当上晋君以后,马上就翻脸不认人,他违背事先的承诺,不把河西之地划给秦国。秦穆公被不守信的晋惠公欺骗了。

有意思的是,晋惠公4年,即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这位晋惠公厚着脸皮向秦穆公求援,要从秦国购买粮食。秦穆公开会讨论。

《史记·晋世家》记载: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百里奚讲得很清楚,说天灾是正常的,一个国家一定时间都会遇到的,救助灾荒、帮助邻国,是为国的道义所在,得给这个粮食。但是邳郑子豹主张趁晋国闹饥荒,去讨伐晋国。

秦穆公说:“晋国的国君确实有罪恶,但晋国的百姓有什么罪过呢?”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这句话很了不起,凸显了秦穆公的精神境界。大家不要忘了,四年之前秦穆公刚被晋惠公欺骗。但秦穆公不念旧恶,把晋国君主和晋国民众分得清清楚楚。饥荒伤害的是民众,就算晋君有罪,也必须要救助晋国民众。

在心理上,秦穆公认为自己受命于上帝平定晋乱,认为自己对晋国的民众负有责任。因为敬奉上帝,所以他得关爱民众,包括关爱晋国的民众。于是,秦国就给晋国输送了大量的粮食。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我觉得这句话应该作为中国春秋时期的名言被铭记,这是我们中华精神曾经达到的文明高度。

秦晋关系非常特别。公元前646年,秦国发生饥荒,向晋国求助。但晋国不仅不给秦国粮食,反而趁秦国闹饥荒,发兵进攻秦国。就这样,在公元前645年,秦晋之间爆发了韩原之战。秦军义愤填膺,晋军自知理亏,士气不振。晋军战败,晋惠公被活捉。

秦穆公对晋惠公很生气,他说:“吾将以晋君祠上帝。”我要把晋君拿来祭祀给上帝。用敌方的君王来献祭上帝,这是商人的传统。但是晋惠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她身穿丧服为弟弟求情,周天子也来求情,秦穆公就放了晋惠公回国。秦国占有了晋国黄河西部之地。

韩原之战22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67年,秦德公曾经以三百牢牺牲祭神,占卜预言:“后子孙饮马于河。”你后代子孙的土地会扩展到黄河,要到黄河去给马饮水。这个预言在秦穆公身上实现了。秦国早期政治有很浓郁的宗教氛围。

秦国占有了晋国河西之地,这样秦国和晋国就以黄河分界。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扶持重耳当上了晋君,是为晋文公。公元前632年,秦穆公派兵参加了晋国、秦国、齐国的联军,在城濮之战,打败了楚国联军,形成了春秋时期晋国联盟和楚国联盟南北对峙的均势和平秩序。

善待岐下野人

秦穆公在外交上讲信誉、讲道义,在内政上也宽爱得人,善用人才。

他有很多著名的故事,比如说刚才提到的公元前645年活捉了晋惠公的韩原之战。秦穆公率部下纵马追赶晋惠公的时候,陷入了晋军包围圈。秦穆公受伤,这时,三百多个岐下野人赶来迎战晋军,大败晋军,使得秦穆公不但脱险,反而活捉了晋惠公。

这三百多个野人为什么会冒死救秦穆公?这背后有一个故事。这三百多个岐下野人,曾经偷吃了秦穆公的一匹良马。官吏捉到这三百人要法办,但秦穆公没有杀掉这些野人,而是说:吃了良马的肉不喝酒会死人,给这些野人送酒喝,然后放了他们。

穆公亡善马

《史记·秦本纪》载: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馀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

韩原之战中,这几百名偷马贼为了报恩,冒死突袭晋军救了秦穆公。

宽容会让人感恩,感恩之心是一种力量的储备。秦穆公对晋人有爱,对本国野人也很有爱。

发现人才信任人才

秦穆公是一位优秀的国君,他知道国君的主要任务不是忙于事务,而是忙于找人才用人才。

他把在楚国当家奴放牛的百里奚提拔为大夫,任用戎王使者由余为重臣,开创了秦国用外来客卿担任重任的传统,这样使很多人才流向秦国。他不仅善于找人才,也非常信任和善于使用人才。

孟明视等将军先后两次被晋军打败,但秦穆公自己承担失败的责任,坚持任用孟明等将军。终于在公元前624年,孟明等人率秦军渡过黄河,破釜沉舟大败晋军。

身为领导,第一是要会找人才,第二要信任人才、任用人才。正如孔子所说,秦穆公的特点是志向远大,而且他的政治行为非常中正,有价值关怀,这与他敬上帝、爱民众的信仰关系密切。

秦穆公时候的秦国,并非霸道虎狼之国,而是王道礼仪之国。秦穆公故事说明,做人做事,得有价值底线。能敬天爱人,这才是成就大基业的前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