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穿到明朝考科举 > 28.本章全是讲题,枯燥慎点

穿到明朝考科举 28.本章全是讲题,枯燥慎点

作者:五色龙章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2-04-18 05:42:35 来源:转码展示1

书塾里拢共只十五名学生,大多是临到县试来这条街沾文气的,没几个蒙童,都早早地主动来上学了。林先生又是心不在焉地收了作业,随意点评几句,待人到齐了便依次叫起来背书。

崔燮是进了书塾才开始读《诗》的,算是林先生半个亲传弟子,又是个财主,林先生待他比待那些学生更亲切,仅有的三个小学生背完了《三字经》,便叫他上前背书。

不知为什么,每次他起来背书、讲书时,就有几个学生悄悄抬头看他,还有人在下面摇头晃脑,学着他做口型背书。要不是这些人下课之后都老老实实的,除了有时喜欢在他面前炫耀诗文,别的都不敢多说多动,他几乎要以为他们是想搞校园欺凌了。

不过话说回来,天天在学渣面前显摆自己诗文做的好,算不算冷暴力?

林先生点了昨天讲过的《南有嘉鱼》,崔燮背书之前下意识侧过头看了那几人一眼。四目相对,十几岁的小书生就慌慌张张的别过头,仿佛作弊让人抓了个正着似的,脸跟脖子都红了。

啧啧,这群书生的战斗力太弱,空是有校园霸凌的心,都没那贼胆儿啊。

他心里摇了摇头,认真地背起书来:“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他背书时习惯了原文与译文夹杂而下,而诗经集传中的译文跟四书相比特别短,背起来有种瀑布奔流直落的淋漓快意。

林先生也很欣赏这种背法,闭上眼睛听他从《南有嘉鱼》背到《彤弓》,点了点头,满意地笑道:“你背书的工夫可以了,不用我多敦促。待会儿你自己复习前面讲过的,今日就不讲新篇了。”

他唯唯而退,回到坐上听着林先生叫那些学的比他多的人上去,照样抽查背诵,布置下新题目让他们自己去作诗作文章。那些童生们只差一步就是秀才,并不需要先生手把手地教,林先生飞快地把他们打发掉,就叫崔燮上去单独授课。

出于现代人对八股文这种横霸明清两代的文体的敬畏,崔燮听课时比平常更认真,恨不能拿个小本记下笔记,以后时时回顾。

林先生也正襟危坐,对他讲道:“朝廷开恩科取士,判、诏、诰、表、时务策论不过是末枝,所依准绳唯有五经四书文。我不与你讲那些‘阐发圣人精意微旨’的虚话——咱们读书人做制艺文,为的就是中试!

“辟如去年的辛丑科会试,天下才子四千人云集京城。二月初九会试,三月十五殿试,这其间五房十几位考官要判四千人的三场考卷,一位考官一天要看多少卷子?他能用心看多少?也不过是匆匆一过,只看首场首义罢了!第一篇经义文作不好,后面的写得再好,那考官也是无暇细观的。”

他说得特别投入,跟说评书那么高低错落,声韵激扬,简直要站到椅子上似的。

当然,他最后没有真的站上去。不仅人没上去,连声音也低下来了,盯着弟子郑重地说道:“今日先给你讲破题。破题虽只是用三四句话点透题目之意,看着容易,但作起来却是最不容易的。所谓‘破题之前,文章由我;破题之后,我由文章’,你的立意深浅、腹中才学多寡、笔力高下,破题这几句中便可一览无余了。”

崔燮连连点头,眼睛睁得比平常还大,显出一副又深又长的双眼皮,如同画在眼上方似的。

林先生对他这态度十分满意,从桌上拿过一本程文集,随翻几页,指着其上“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瞟了他一眼:“这是乙未科解元王翰林济之公(王鏊)中试之文,你看看这文,这是天下文章的范式!我就以这篇文为例,给你剖析破题之法。”

崔燮站到桌旁,低头看着那篇文章,只见其开头两句写着“大贤论前圣欲集乎群圣而攒其旧服者,一忧勤惕厉之心也”。

他十分自觉地说:“这篇题目出自《孟子·离娄下》。意为周公想效法夏禹、商汤、周文王与武王这三代圣王:像夏禹一样厌恶会使人沉迷享乐的美酒而喜爱别人的谏言;像商汤一样执中庸之道,唯贤是取;像文王一样保养子民,已居王道犹求道若渴;像武王一样不慢怠亲近臣子,不疏远外方之臣。破题中‘忧勤惕厉’一词正出自朱子注释,以赞周公勤于政务,举凡先王善行必追而效之的德行。”

林先生点了点头:“四书背得不错。你可知为何原题中写的周公、三王,破题时却用大贤、前圣来指代?”

那是……因为自己写破题时的用词不能和题干重复?

他有点不确定,不敢说。但林先生也不用他回答,自己就捻着薄须讲了起来:“破题中不能带出人名,如三代圣王、文王、周公、孔圣皆须称‘圣’,诸子则以‘贤’,唯孟子既可称‘亚圣’,亦可称‘贤’。其余草木花鸟器用之类可以一‘物’字代称,总之破题时题目中的人与物都不可以写出原名,要代以经书中原有的别称。”

嗯……破题就像是现代写作文时的点明题意吗?崔燮不禁问道:“破题就是读明白题意之后,用自己的话解释一遍吗?”

林先生微微点头,“嗯”了一声:“简略说来便是如此,自前而后逐字逐义破的叫作顺破,反过来先破后文义,后破前文义的,叫作逆破。但并非说通就可,要抓住题目主旨,重在一个‘破’字。紧扣题面字眼逐字而破的叫作明破,若不露题面字眼,而另以一种说法指代之意的,则叫作暗破。王翰林这篇便是逐字直解周公效法先王施行仁政之举,算是明破。”

“再有破题时一个大忌,就是不能破到题中未有之句——你看这一句‘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你读题时要先记得这句题目于《孟子》中位于哪一篇、哪一句,然后将上下文贯通,明白其在文中之意,但破题时却不可牵连到上下文的文字。

“辟如你若在破题时点到三王是何人,所施四行是何物,这就算侵·犯了题目上句,叫作连上;若是点到后句周公如何夜以继日思行善政,则称为犯下。你想那科举之时,考官、同考官判卷判得眼都花了,见了好的都无暇多看,见卷子先挑毛病,一眼看见你破题时侵·犯上下文,是不是就赶快黜落了你,好少看一篇?”

是啊,小学生作文审题审偏了还得不了高分呢,会试这不到百分之十的录取率,题都答偏了还不干脆黜,有的是答得又正又好的等着录呢。

崔燮看他后面似乎还有许多要讲的,索性告了罪,回位子拿了个奏本式的自制笔记本,蘸着先生砚台里的墨汁开始记录。

林先生颇为赞许他这态度,把时文集侧过来摊在他面前,指着破题继续讲:“还有两大忌,就是破题时不能破完全题之义的,叫作漏题;或是虽破了全题字义,破题内容却生拼硬凑,不够浑融的,叫作骂题。能犯这两样错的,就说明你比那犯连上、侵下之错的学得好些,但到了考场上,也一样是连看都不看就黜落的下场。”

崔燮“唰唰唰”地往小本子上记着,写字时眼都不敢看纸,死死盯着先生,仿佛这样看着能听得更清楚些似的。

林先生又摇着头吟哦了一遍王鏊的破题,沉醉地道:“破题顾有破字、破句、破意三种破法,以破字为下,破句为中,破题中隐藏的圣人真意才是上品。你一个小学生,比不得王翰林那样的文章宗师,但破题时也要讲究文字简练浑融,堂皇气势,要有一口气贯通破题。若只将题目换个字眼,零拼碎凑成句,就落了下乘了。”

他摇头晃脑、慷慨激昂地说完了,忽然低头问了崔燮一句:“我这么说有些笼统,你学力还浅,未必体会得出来,我先给你讲几种破题的做法,你回去练一练,自己做过的才能体会的深。”

崔燮感觉到了庞大的家庭作业在向自己招手,心中微微叹气,低头应了一声:“是。”

林先生看着他说:“我先讲大题的做法,记下——破题可作两句,也可作三四句,但若求简明利落,最好就做成两句。或上句破题意、下句破题面,或上句破题面,下句破题意,如已矣也之类虚词,最好留在下句,上句不用虚词,方显得简明利落。

“如这篇探花文,便是上句破题面,下句破题意。上句紧扣本题逐字破解,下句则从本题散发至全章,以‘一忧勤惕励之心’之句承全章之旨,又不触及题外文字,极是清通简洁。当然你做破题时也可以上句提领全章之意,下句再扣本题。只是要小心,破题时可借题目上下句之意,万不要犯其字,落了连上侵下的大忌。”

崔燮一边点头一边猛记,脑海中的pdf也不断拉长,打定主意以后做作业、考试时都要把这些忌讳先拉出来读一遍,以免犯错。

林先生觉得这就讲得差不多了,见他也停了笔,便找他要来笔记,看着自己讲得哪儿有疏漏的地方,边看边说:“虽说童生试考的都是小题,可那些题是割裂截搭圣人文字而成的,若是初学做文就做那些,容易拘束才思。要做还是先从大题下手,才能宽阔胸襟,养出文章的气魄。我就从这篇时文集上挑几道大题给你留作功课,你一道题目破他三五个破题……”

他的话语忽然一断,眼角抽了抽,把崔燮那本笔记撂下,自然地转换了话题:“我再给你讲一个正破反破之法,你回去把这本会试程文前三篇的题目与破题抄下玩熟,自己再依次正破一遍、反破一遍、顺破一遍、逆破一遍,明天早上交给我。”

崔燮早被十二道破题震憾住了,完全没注意到他之前是漏讲了那两种破题法,只顾着屏气凝神、专心致志地听讲。

林先生又保住了师道尊严,讲得又痛快,对他这个尊师重道的学生更喜欢了,讲完之后还有些意犹未尽,觉得应该再多布置几道题才好。但他先已经说只破三篇,再追加也不太合适,于是去自己书房里取了一本沈度字的字帖回来交给崔燮,让他拿回家去,每天临二十页交上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