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穿到明朝考科举 > 第255章 第 255 章

穿到明朝考科举 第255章 第 255 章

作者:五色龙章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2-04-18 05:42:35 来源:转码展示1

祝枝山叫王守仁劝说了一场,对这位编书人油然生出极大的兴趣。这世上有才气,爱写小说、戏曲的书生有的是,可能凑齐那么多文字如精金美玉,令他这样的才子也觉服气的作者,还能叫王守仁这样的名士为他牵线的人,必定不类凡俗。

他本是想这回跟王守仁见过面就回苏州,如今却不想走了,站起身来说:“祝某这两天就住在会馆,暂不离京,那位编书人何时要见我,便请王兄遣人来唤我吧。”

王守仁想了想,便说:“既然祝兄有意,那便择日不如撞日。我那位世兄这时候虽不在家,他却有个花园日夜都不锁门,只是有时他家二位弟子和教他们武学的邻居在。那位也和画本有些关系的,咱们过去等着就是。”

这究竟是个什么人物,连教他家弟子武艺的邻居都是个才子?又或者……那邻居就有锦衣卫连环画中飞檐走壁的惊世武艺,他们请的画师都是照着那人画的?

祝枝山心思早飞到了那座园子里,除了想见编书人,也有心见见那位惊世骇俗的武人。

他却没想到,画的确是照着那人画的,却不是照着他的武功,而是照着他的模样画的。

可惜他那只眼镜只能当放大镜用,离得人近近的才能看清。他见人时又不可能贴上去看,自也就没认出花园里那位穿着普通白棉贴里、浅绿搭护的武师,五官□□跟锦衣卫画里的灵魂大男主有六七分相似。

亏得他身边还有个王守仁。

王守仁见谢瑛和两位国舅果然在,便主动引荐:“祝兄,这两位是当今国舅,锦衣卫带俸都督佥事张氏贤昆仲,这位是锦衣卫镇抚谢瑛谢大人。两位国舅、谢大人,这位是我在江南应举试时相识的祝允明祝举人。”

谢镇抚!锦衣卫系列最常出场、断了无数冤案的谢青天!

他居然还教着两位国舅……他、他就是锦衣卫的幕后编者?难怪那些杂剧与连环画里把他写得这么好!

不、不对,险些忘了,刚才守仁贤弟说的是那编书人弟子的武学先生,所以那编书人其实不是他,而是这两位国舅的老师……他应该听过国舅的老师是谁,常听的,怎么见着谢镇抚一激动,那名字就卡在心里唤不出来了呢?

祝枝山扫过院中一高两低三人,脑中思续纷纷,混乱得险些忘了行礼。

张鹤龄兄弟也仔细打量着这个貌似平凡的中年人,互相交换了个眼神:王师叔怎么也跟人似的往家捡举人了?莫非这人身上有什么特殊处,或是背着惊天大案?

谢瑛见过礼后,同样深深看了祝枝山几眼,记下了这位未来的四大才子的模样。

但他很快收拾起好奇心,只当王守仁引来了个普通才子,含笑指了指小楼:“王贤弟与祝公子可是要来看书?那我先带两位国舅回谢府了。崔贤弟一时还回不来,我回去叫家人备些茶点送来。”

王守仁忙道:“不必麻烦,我只是带祝兄过来坐坐,待会儿还要往崔家去。我们是客人,倒不好打搅谢大人与国舅练武。”

谢瑛自然知道崔燮请祝枝山来做什么,又多看了他两眼,含笑摇头:“不必了。王贤弟你们读书人自有读书人的事要谈,我们在外头听着,两下都不自在。谢家亦有别的院子可以练武,我先带两位国舅回去了。”

两位国舅对祝枝山这样无貌无名的读书人没多大兴趣,也不想听他们读书评书,老老实实地跟谢瑛走了。

也就错过了当面跟作者谈谈怎么把自己写得更英明神武的机会。

祝枝山也不知道他刚模糊见着的两位国舅就是自己要写的人物原型,而是深深沉浸在见着锦衣卫谢镇抚本人的震惊中,叫王守仁拉进楼里好一会儿才回过神。

然后他才忽然想起,王守仁和谢瑛说话时都提到...了一个人。

一个姓崔的,谢镇抚的邻居,两位国舅的老师,能寻到世间真才子的人物……锦衣卫连环画里就有这么个崔翰林时常出场,他怎么竟早没想起来!

祝枝山险些把手里的书捏变形了,声音也微微颤抖,压着王守仁的手背问:“王贤弟要叫我见的,便是这一科会试诗经房同考官,成化二十三年两元登第、大魁天下的崔状元?!”

他在江南时还研究过崔状元和崔美人之间不可说的关系,还被王守仁当面驳斥,如今竟要见真人了……祝枝山饶是个见惯大场面的风流才子,想起自己编过的那桩香艳故事,老脸也烧得发烫。

然而越怕见人,这人就来得越快。

谢家的点心还没吃完,崔燮便已从翰林院散班回来。刚到家门外,就见谢家的管事候在门口给他报信,说王守仁领了祝允明来,在花园小楼里等着见他。

崔燮喜上心头,匆匆换了件时兴样子的玉色收腰长衫,戴上纱帽,也不寻个下人在前面通传,直接踏进藏,见着了电视电影里看过无数遍的祝枝山。

虽然脸不熟,但身份熟,近视眼患者眯着眼看人的神情也熟!

他按捺着心中惊喜,含笑招呼:“守仁贤弟,愚兄回来晚了,这位便是吴中名士祝举人么?”

祝枝山心头一跳,随着王守仁起身见礼,眯着眼看向门外那人。崔燮不待人招呼,已径自走进屋里,朝祝枝山拱了拱手:“听闻祝先生诗书冠士林,才名满江南,在下心慕久矣,却不想今日有缘相见。”

两人之间只隔着二三尺远,祝枝山几乎看得清他的模样。那段“崔状元与崔美人必有私情”的小论文还没从他脑中删光,叫这张俊美得足以倾倒江南名·妓的脸庞一勾,又勾得他想起了这段黑历史。

祝枝山惭愧得倒退了两步。崔燮却一步步紧逼上来,握着他的手说:“去年守仁贤弟从家乡回来,与我力赞你的才华,并将所带来的诗作与墨迹都借我观赏过。枝山文如凤凰芝草,我从那时起便念念不忘,今日托守仁贤弟相请,只为求一篇文章。”

他几句话功夫就把祝枝山逼到墙边,避无可避,只能低着头说:“惭愧……”

“枝山之才将惭于何人?”

崔燮年纪不大,但也是当了房师,听过数百名进士喊“恩师”的人,养出了一身名师气场。他握着不第举子祝枝山的手,温煦慈爱地说:“我被陛下指为今科同考官,多少有些品鉴文章的见识。我看枝山之文便是经得起天下人观阅的名文,只是时运未至,还欠几分场内工夫罢了。”

祝枝山羞愧之意未散,又叫他夸得晕陶陶的,没注意他几句话的工夫就从祝举人、祝先生,改口叫了枝山。

虽然崔燮待人亲切,但文人间辈分规矩其实极严苛,以一个不第举子和当朝翰林侍讲之间的距离,祝枝山还是只能自称一声“侍生”,问崔大人:“敢是要侍生也编写锦衣卫画本?若真如此,侍生也不敢有别的要求,只愿请先生引我结交其余作者。”

这个么……崔燮拿眼角余光偷瞄了王守仁一眼。

王圣人也倔强地站在屋里,想听听那些神秘作者的名字。

不能说。

为了保护王状元在儿子面前的光辉形象,崔燮含泪摇头,拒绝了自己的供稿人:“不是我不愿为枝山引荐才子,只是我为居安斋寻人时一开始就定下了规矩,绝不透露任何一位作者的身份。凡不愿公开身份的作者有生之年,崔某便不能说出一个字来。”

他那句“凡不愿公开身份的作者有生之年”没有断句,打了个擦边球,给自己留下了作者离世后写回忆录、留遗书,公布大佬们身份的退路。

王守仁遗憾地摇了摇头,祝枝山却有些不甘心,追问了一句:“祝某不怕公开身份,莫非崔...大人所驱驰的文人中,就没有同样愿意结识其他人的么?”

实不相瞒,那一翰林院的作者互相都是认得的,就是得瞒着新人而已。

崔燮神色不变,依旧慈爱地说:“此事我当尊重众人的意思,他们愿意披露身份,自可去披露,却万不可有一个字是从我口中透露出去。不然将来那些愿意为我写书,却又不愿以此搏名之人,如何信我!何况枝山要和别的作者唱和,又何须一定选那些人,再替我寻几个相识的才子共写这锦衣卫故事岂不更好?”

“如枝山你,与吴中唐寅、文徵明……等名士,将来诗词唱和之余,共撰几本锦衣卫连环画,刊行天下,将你苏州才子之名传遍天下尽知,到时候要寻多少人唱和不得?”

才名遍天下……

才子与储相的心态终究不同,祝枝山本就是疏狂文人,不得不说,“名传天下”这四个字对他相当地有吸引力。如今居安斋已从北京开到南京,锦衣卫的连环画和杂剧更是随着书商、举子进士传遍了大明。

他的名字若能印在连环画册页上,这吴中才子的名号,就该改成天下才子祝枝山了。

崔燮深深看着他因为高度近视加散光而显得格外幽深的双眼,温情脉脉地说:“枝山你的眼睛是看书太多伤了眼,不能远视吧?如今市面上的镜子多是为老人备的,你用着怕不合适,正好你要替我写少年锦衣卫故事,得在京里留一阵子,我寻人替你配一副能架在脸上看的。”

祝枝山先辞让了一声“愧受大人好意”,忽又问了一句:“怎么是少年锦衣卫?允明在京里听说,下一部该是锦衣卫扬波出海灭倭国……”

啊,那部的作者不是刚交了稿么。

崔燮下意识看了王守仁一眼,解释道:“锦衣卫正本故事如今仍由龙泉隐士、郁州生几位老作者执笔,如今要开的是以两位国舅智擒奸宦李广为蓝本的少年锦衣卫。”

两位国舅弹劾李广的事,外地人都不怎么清楚,甚至也不大知道李广的危害。祝枝山方才倒是见过国舅一面,却没说上两句话,也谈不上了解,更没什么喜欢的,略显出了几分为难之色。

崔燮拖着王守仁作证,力劝他给《少年锦衣卫》写脚本:“锦衣卫故事如今已传得人人皆知,又有那些知名作者,如何能写得出新意?不如另起炉灶,重写一个新故事。两位国舅虽然年幼,却深明国法,忠顺清廉,一心报国,小小年纪便能慧眼识出奸宦欲操纵内闱,迷惑天子的野心,上疏申李广六大罪状,整肃内庭,守仁可为我作证!”

王守仁点了点头,实话实说:“李太监欲向两位国舅行贿,叫国舅们上本揭发,事后镇抚司查出其欺君、贪贿、结交外臣等数桩大罪,诚是曾震惊朝野的大案。”

不过主要震动朝廷,没怎么传到民间,江南士子还不大听说过此事。

祝枝山这才知道两位还没谢镇抚鼻子高的国舅竟是难得的忠良,又真正办过大案,写了也不违背良知,脸上的抗拒之色又减去了几分。

崔燮趁热打铁,握住他手中的眼镜,比夸国舅们还用力地夸他:“我观枝山才思敏捷、笔致洒脱,正合写出国舅们少年机敏、飞扬意气的神.韵!”

========================

祝枝从了。

祝枝山果然也从了。

他们江南名士,风流洒脱,不怕出名,崔燮便叫人请了两位国舅和谢镇抚来,叫作者和人物原形们聊一聊,加深了解,将来好写得更有还原度。

王守仁也留下吃了顿酒席,直喝到宵禁才匆匆打马回家。到家里身上酒意犹未散,叫他爹从门口就堵住了,拎到书房问话。

他虽然喝了酒,人还清醒,跟父亲也没供出崔燮是个连环画主编这桩事来,只说:“今日见...了乡试时认得的一位苏州举子祝枝山,听说他要给居安斋写新连环画《少年锦衣卫》的文稿,我便与他和几名朋友喝酒庆祝了一回。”

王状元下意识问道:“少年锦衣卫?”

王守仁目光在周围环视一周,凑到父亲身边,做贼似的压低了声音说:“父亲莫告诉别人,新书写的是挂名锦衣卫都督佥事的两位国舅。因他们二人正年少,就叫《少年锦衣卫》了。”

王华刚给儿子的醉态气得不怒反笑,忽听到崔燮开新连载的消息,失口说了声:“他竟又……”

只说了这三个字,王状元就意识到不对,连忙吞下后面的话,站起身冷声吩咐:“天色不早了,你饮了酒,先去睡吧。”

王守仁起身告罪,从父亲面前退开,脑中却回荡着他方才那句令人在意的“他竟又……”

他是谁?为什父亲听说“少年锦衣卫”时会说一个“又”字?

王守仁晚上吃的酒不少,思绪迟滞麻木,不像平常那么灵活,想不出脑中这些问题的答案。但当他退到门口,倒转过来准备出门时,目光落在王华书桌前方,眼前忽然闪现过一道很久以前的画面。

书桌前那片青砖上,曾散落着几张锦衣卫连环画的绣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