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穿到明朝考科举 > 第150章

穿到明朝考科举 第150章

作者:五色龙章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2-04-18 05:42:35 来源:转码展示1

第150章

翰林们在工作日摸鱼,不好好编会典,跑去写戏这种事……虽然掌院学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看戏的时候保不齐大家得交流交流编戏时的心得体会,抒发抒发公务繁忙无暇干写诗作曲的幽情愁绪,还是别请上司来了。

首场演出,他就只请了参与编戏,天天追着他问什么时候能上演的人。

杨检讨杨廷和虽然只是个从七品,但因这戏是他主力写的,安排座位时李东阳就叫他坐了主席,自己与谢迁、王华在旁相陪。再后几排便依着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的身份座,中间只插了两个不是翰林的——就是原作崔燮和美术指导陆举人。

两个进士都没考上的人,骤然坐到了众翰林中间,那激动之情简直无以言表。

崔燮都想挨个儿给他们画下肖像,等自己下葬时带着这些图像一块儿埋了,好让将来的历史学家看看。陆举人也诗兴大发,拿着铅笔和经折装的小本子涂涂抹抹,记下自己脑中一闪而过的佳句。

前面的翰林们也十分激动。

他们眼前的戏台上,赫然呈现出一座雅丽幽净的闺房:彩纱缦垂,花枝斜插,背后画墙上开两扇窗,窗外透着远山近树,一根嫩枝从窗角斜垂向下方。桌上随意搁着玉壶金盏,青湛湛的葡萄、黄馥馥的石榴,又有雕漆镜台背对观众,上面的海棠花纹都显出一种文人最爱的慵懒情趣。

众人入座,李东阳拍了拍手,命人开戏。

戏台尽头闺房的房门便叫人推开,一支袅袅婷婷的人影怀抱琵琶踏入屋内。房中垂着几道薄薄的纱幕,窈娘的身影停在幕后,影影绰绰露着风流体态,雪白肌肤衬着紫纱衫儿,说不尽的风流妩媚。

只可惜脸庞儿过圆,双眼不够秀长,鼻子也微嫌圆钝,不及画稿上的美人儿。

众人低声议论了几句,恨不能把画手稿的书生抓出来,问他从哪儿见的那美人,怎么不能请来演这戏呢!

好在那美人擦粉擦得浓,一白遮百丑,远看着虽不如画中仙,也算个画中人。她走出来后便半侧身子,朝假窗外看了一眼,听弦索响起,顿开喉咙唱了句【一江风】:“雨初晴,一洗山容净,宜写入冰绡帧。”

有声有色,就是真佳人了!台下顿时喝彩声叠起,众人都赞叹:“介夫神来之笔!寻常戏在此时,都要先铺排一段宾白,岂如这劈头一声曲子直入人心!”

杨廷和低调地说:“哪里,哪里,岂是我必欲求新?不过是看了底本里那份图,觉着这般画景不宜空费了,必入弦索歌吟才好。”

说到这里,他不禁朝后看看,想找出给李东阳手稿的后出俊秀在哪儿。找了一圈,除了同僚们只得两个书生——连李东阳的亲弟弟和儿子都给他爹拘在院里读书,没能过来听戏。两个书生中又有一个是李东阳的弟子,另一个河南陆举人,想必就是他们这群人早想见的作者了。

他深深看了陆举人一眼,却又觉着他不像是比自还年轻的样儿,心里摇摆不定,托着酒杯不知该不该去结交。

台上的戏正好,先看完戏再说吧。

窈娘唱罢三句,才又念白自报家门,说自己家住宾州,父亲是当地牧官,清廉爱民,一心地报效朝廷。如今父亲押贡品上京,她们母女便在家清净度日,闲赏风景,静候父亲见过天颜,交割差使,再回来一家三口儿团聚。

陈罢身世,又勾着琵琶弦,唱窗外的“树影当窗,苔色侵帘”,唱家中“琵琶入耳清,金壶信手倾”。正在闲兴最浓时,台边弦索戛然而止,一名中年美妇小步飞跑上台,哀声说了王父失落贡品,在京受审,发配至西陲,已在途中郁郁身故之事。

喜声顿转悲声,母女抱头悲怨。有侍女将一道道纱幕从两旁立柱上解开,纱幕合笼,将一台香闺景致模糊遮住。

下一场就是王夫人节义殉夫,王窈娘四处打探父亲出事的实情,终于打探到黑衣盗的姓名来历,立志寻他报仇之事。布景要换成灵堂,台上紫纱幕也得换成白素绢,陆举人怕下人弄得不够风雅,便从席上悄悄退出,帮着弄背景去。

第二场开场便是王夫人身着素衣,手持利刃横在胸前,哀声唱了一曲【醉太平】:“利名场路陡,是非海人稠,谁知平地惹冤仇,一朝万事休。完公事竟是杀身由……”

唱罢便以刀在喉间横划,左手按在刀刃旁挤了挤,便有一股艳红鲜血喷出,染得衣襟皆红。王窈娘从堂后转出,见着鲜血作折腰状,奔上去扶住夫人,在她唇边摸了摸,王夫人便咬紧嘴唇,口中吐出鲜血。

真鸡血。

演员十分有艺术素养,含着血小口小口地哀婉地吐着,边吐还能边说话,教导女儿往后要好好生活下去,早晚父仇得报了,给他们二老烧个纸钱报信。

王窈娘连声应是,又唱了两支慢曲,王夫人才将头一歪,终于死去。窈娘身穿重孝伏在她身上,头上一片片细白絮片落下,不知是雪是杨花,还是纸钱。

两侧素帘次第落下,将台上茫茫白地遮了个干净。

台下几名翰林不禁鼓起掌来,杨廷和最是激动,叫道:“这段儿是怎么想的!这戏虽是我写的,我也没想到这里能下雪来!六月飞雪,其形式与《窦娥冤》相似,而窦娥之冤与这王官儿之冤也都是叫贼人陷害的。那窦娥是父为女伸冤,王窈娘是女为父报仇,这一场雪真是用得入神了!”

王华却道:“怎么是雪,那不是杨花么?屋里怎么会下雪。她那窗外有杨枝,我看该是杨花。风吹尽杨花,正应着春尽夏来时气交替,王窈娘脱得重孝,不就要上京了?”

两人各有各有道理,翰林们纷纷跟着加入讨论,争执起来,谁也不知哪个说法对。恰赶上戏台上扫这白絮时间长,帘幕老不开,几个翰林年轻气盛,争得有点儿着急,便起身拉着陆举人问:“陆贤弟,那台上是杨花还是雪,是杨花落尽道春归还是天怜孤女,三月飞霜?”

陆举人也不知道啊!

陆举人感受着被翰林团团围住的幸福和压力,果断地说:“是芦花!我们来时就在汲水潭边摘的芦花!至于为何要在此幕中往台上酒芦花,还得问崔燮这个排戏的人。”

崔燮看着那芦花想出来的,说是雪融素衣好看,当然得问他!

崔燮摸了摸鼻子,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也就是觉着它这么弄好看……”

就觉着电影里好多这样大雪埋人的镜头,挺有意境的,随便模仿一下,没想到这都能发散出观后感来。翰林们真不愧是给太子出题的,不放过任何阅读理解的机会啊!

杨廷和这时候却直直盯着崔燮的脸,和站在一旁陆举人比了比,而后又摸了摸自己的脸……

这才是真正比他们都年轻的后出才子,陆举人仿佛得比他年纪都大啊!

他回首看了李东阳一眼,问道:“李兄,你就说说写手稿的后出才子,究竟是不是你这弟子吧!”

众庶常也不管芦花了,坐在崔燮身边的那人连忙拉起崔燮问道:“他就是那神神秘秘的才子?李大人你、你真瞒得好严实啊!”

李东阳淡然的、矜持地、稳重地笑了笑:“这有什么可说的,院本不是介夫主笔,诸位才士共改的么?他小孩子家家的,顶多会画一两笔画,算不得什么。”

太算得什么了!没有美艳如仙的王窈娘,没有丰神俊朗的谢千户,没有……诶,还差个谁来着?

那个白衣飘飘,神仪清冷的……

对了,那个跟窈娘结亲的锦衣卫!

没有这些精丽绣像,杨翰林怎么肯轻易给人写院本?又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帮着推敲文字?

众人顿时扔下杨花、雪花不提,争问崔燮那些人肖像是怎么画的。谢千户大伙儿偶尔能看见,绣像画得和真人七八分相似了,那窈娘和她丈夫呢?可是有真人在?

有,就是不是大明人。

崔燮叹道:“学生这画都是凭了自己心里想出来什么就画什么,原不曾照着谁画。唯有谢千户,因是这案子里原有的人,故而按着本人画了像。”

那样的美人竟没不存于世么……

那样的美人儿果然也不像是世间人。众翰林虽然失落,却又有几分理当如此的感觉,喟叹了几声也就放开怀抱,转而玩笑道:“李学士这个弟子的画技比得上吴中沈周了,将来我百年后,也得请他给我画像!”

不必百年,要不咱们现在就画?

崔燮摩拳擦掌,恨不能戏唱完了就给大佬们画像。李东阳却一把按下了他,劝同僚:“你们别忒夸他,叫他想着往这上用心思。我还指望着他明年中举,二十来岁就考个进士回来,别低了老师的名头哩!”

明年八月初九就是开乡试的日子,中间又没个闰月,拢共就只剩三百六十四天了。李东阳与师兄弟、同僚、好友都是神童,崔燮这个岁数时早都是举人了,他既也负神童之名,又有名师教导,若考到二十来岁才中举,老师脸上也有点儿无光。

杨廷和笑道:“李兄怕什么,和衷如今赶上好时候了,《四书》做的都是咱们翰林学士出的,太子做的题目,天底下有几个仕子能得这般待遇?你若怕他经术学不好,那我……这里有王、谢两位状元,叫他们多出几套卷子,还怕做不出个举人么?”

众人哄笑起来:“正是。我们虽没有杨大人写套曲的功力,出几道经书题倒不难。往后便是每天一套地给他也容易。”

李东阳替崔燮谢过同僚们,又拍了拍他,问道:“你觉得如何?”

还有什么说的。崔燮站出来谢过众人,闭着眼睛吟了一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他一个辛苦,看戏的大佬们都很幸福。

戏台上素帘重开,背景幕布就换成了垂桃绕岸、山溪洄绕,小石桥跨过溪流的景致。台上搭着垂柳、杨树、怪石,窈娘一身素色纱衣,怀抱琵琶,头上挽着简单的发髻,袅袅婷婷地滑到了台中。

台下不知何处有风迎着她吹去,吹得纱裙大袖飘飘欲飞。只看这身姿,不用唱多么亢亮深情的曲儿,随意说几句话也是瑶台仙姿。

从第二折起,便是窈娘弹琵琶卖唱,到处与老丈、小贩、婆婆打探黑衣人的身份,寻入京师报仇,又遭锦衣卫盘查的故事。一路上风尘奔波辛苦,衬着她一身素衣不染尘,白的愈白,苦的愈苦,看得台下亲自写稿、校稿的人都不由得泪染双襟。

等不到这出戏结束,众人便找李家索要笔墨纸砚,尽平生之才为窈娘题诗作赋,又各写文章点评这出戏,将其鼓吹为成化朝第一杂剧。

待作者们看过了首映,就轮到戏中主要歌颂对象,灵魂男主谢千户与他手下的锦衣卫团体了。

谢瑛在城外包了个园子,叫福寿班过去连唱五天大戏,从初九唱到十三,正好避开八月十五前后最紧张的宫廷宿卫工作。

第一天听戏时,先请的是顶头上司朱骥、南北镇抚司两位镇抚使、十四所有空的千户和本所辖下,这一天该轮休的校尉等人。

原本还该请万贵妃的弟弟万同知,不过他刚调到后府军,正忙着吃下属们的宴,也不大看得上眼儿一个千户请的酒,便不肯来。两位镇抚使却是因为中秋节日近,事务堆到头上,也不敢轻易出来。

只有指挥同知朱骥前些日子上本奏免了一回本卫的考选,正是无事一身轻的时候,就出来吃酒听戏了。

众人到园子里戏楼下,刚看见台上搭得精细如人家的布景就都有些震惊。高百户啧啧摇头:“这个福寿班倒也精乖,不知找谁家做的大幕布和假景,好看,有几分本官布景的意思了。”

别人都盯着看美人儿,就他在那里指点怎么布景,要不是看在他爹高公公面子上,都有人恨不能给他套了麻袋拖下去。

幸好前面的戏都是哀戚戚幽怨怨的,锦衣卫们不大爱听,也不细计较唱词,只看着王窈娘仙姿玉貌、王夫人吐血吐得凄美,也重重地喝彩,一把把地往上扔钱。

待芦花落下埋没母女二人时,他们可都不费心猜什么杨花飞雪,只看着那素衣披雪的美人儿叫好。

王窈娘抱着琵琶到处流浪时,作者们感动得都要跟着一起哭了,这群锦衣卫却只顾着评论她的身材体态、行动风姿,研究遇上这样可怜的美人儿怎么英雄救美替她报仇。

正当这群人讨论得激情亢奋时,一队锦衣卫忽然从台角走出,身着和他们新换的差不多时兴的曳撒,人人俊俏,个个英武。打头的一个锦衣卫比别人的妆更浓,长眉大眼,嘴唇微厚,身材又极风流,上台来拦住窈娘盘问身份。

台下几个巡过街的校尉拍案而起,怒道:“胡说,竟敢污蔑你锦衣卫爷爷!我等何曾这样黑着脸盘问这么可怜的美貌女子了!”

旁边有明白人按住他,劝道:“这是谢千户请的戏,还要连演几天的,能是污蔑咱们的吗?”

朱骥也讶异道:“竟有杂剧里演到锦衣卫,难怪你包了戏请人来看。这戏里的锦衣卫敢是就盘问她一场,还是也帮着破案了?”

谢瑛看着戏台笑了笑,低声答道:“自然是从头到尾都有咱们锦衣卫,若不是写得咱们好,下官岂能请大人与诸位同僚来看?这才刚开场,大人细往后看就知道了。”

那队锦衣卫盘问了王窈娘的身世后,领头的俏小生便说:“小娘子身世堪怜,志向堪敬,想我堂堂男子,御前护持之人,竟比不得她一弱女子有侠义心么?我怎生能叫这样节烈女子流落风尘?”

这才是他们锦衣卫的本色!

众校尉喝起彩来,几位千户也暗叹自己怎么没这运气,带队遇见一位佳人。朱骥道:“要么本官上一本奏折,叫你们替了谢瑛在京里巡值,也省得前所诸人日夜不歇,叫老夫看了也心疼他们?”

那就算了吧,他们是有家有口的人,哪里能跟谢瑛这没家累的比。

众人说笑几声,台上便演到了锦衣卫校尉封云要将窈娘送到客栈,教她安稳住下再论其他。

众锦衣卫先行退场,只余他一人护送着窈娘下场,随即大幕落下。帘幕再开便是一间巍巍官舍,中间背向人立着一个小生,一对对锦衣卫从屏风后转出,最后走出一个穿碧衣的俊秀小生。

这人却比别人更高大挺拔,身材潇洒,俊秀非凡,比之前那个救了王窈娘的封云显得更有气派。

他徐步走到堂上,步伐也比别人不同,走路时身姿有股特别的风范。底下众人都猜着这才是真正的主角,光看那步态就知不凡。

唯有谢瑛看着那高挑的身姿,微微摇晃的步态,就想起崔燮鞋里取出的那块高垫,不由得微笑起来。

恰好台上的封云也作拜科,念道:“小人校尉封云,拜见千户谢大人者。”

台下顿时炸了,连朱同知都险些站起身来,看着台上那扮谢千户的说:“还真有个谢千户?前一折只说是黑衣盗,竟真是你们抓的那个黑衣盗!怨不得我看那戏子身材高大,眉眼也有些像你,果然竟是扮的你?那封云又是谁?”

台下的校尉们纷纷把封云往自己身上套,名儿里有风、云二字的、办过黑衣盗的,都紧着把自己代入封云。

唯有高百户是没出去巡过街的,怎么也套不上人物,倒把关注点落在了别处,指着台上饰演谢千户的小生说:“这个扮谢大人的不是卢二郎?我记着他身材中平,还不及我高哩,怎么扮上谢大人后,身量看着似比别人还高一截出来?”

对啊!他演千户的,长得比普通校尉俊俏也罢了,他们也不争,可他那鞋根也是平平的,这身段儿是怎么高上去的?

谢瑛想起崔燮显摆鞋垫的模样,不由得垂下眼睑,淡淡一笑:“不过是鞋里加了垫子罢了,那垫子我也见过,穿着碍脚,不如穿高底的鞋好。诸位若真想知道,回头我问问人家怎么做的,不过此时不是该专心看戏么?那王窈娘可又要出来了。”

那可得看!

前面唱的哭的就算了,后面可都是他们锦衣卫和那美人王窈娘,光看人看衣裳就值得仔细看几遍了!

众人连忙把目光投到场上——

此时纱幕重开,又是封云到客栈,跟王窈娘诉说已将黑衣盗之事禀明千户,他们千户已命人排查京师内外,查探黑衣盗的消息,要帮她报仇之事。

窈娘怀抱琵琶弯腰道谢,愿唱一曲慰劳他的辛苦,便抱着琵琶唱了一套【梁州絮】以示情怀:“……寒风剪,冰沙细,关山道阻如何归?孤女泪,少人知……今日终得天爷天眼,不由我愿将身舍,舍身与官人每擒那贼归。”

她唱罢深深一福,台下众人不由得精神一振,高声喝彩,等着封云揽起佳人共赴良宵。恰正在此时,那位走路一步一顿、别有端重气场的谢大人又出来了,叫封云扶起窈娘,赞她孝义勇烈,愿意用她做美人计,捉捕黑衣盗。

帘幕垂下来挡住了舞台。可是孤男寡女下帘子,和孤男寡女加一个顶头上司下帘子,背后能想到的东西就不一样了——

有谢千户这尊大佛在上头压着,他们都不敢代入封云跟窈娘在后台干些什么了!白瞎了风云这么个好模样,白瞎了他们锦衣卫的风流衣裳!

众人正批判着文人写的戏不行,不懂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纱幕再度拉开,袅袅炉烟升起,屋里再度装成个雅致闺房的模样。四名穿着对襟袄裙、梳着双鬟的侍女围在一座镜台前。

台上一面铜镜正正遮住了王窈娘的脸,只能看见她梳着望仙髻,发鬟用染色的木珠镶了铜做成金花固定。

弦管骤然拨响,四位侍女齐齐后退。

镜后的王窈娘唱着“绿云堆鬓,脸生霞脂香淡匀”,从桌后站起身来,露出一张眉眼修长,眉尾略细而上翘,擦抹得粉晕双颊,雪肤朱唇的美貌脸庞。她头上鬟髻高堆,插满了首饰,两耳戴着长长的碎珠耳环,额上间了一枚红花钿。身上穿的是象牙色对襟大袍,里衬着小高领的藕色小袄,颈间戴一个镶璎珞的金项圈,

光板折射的淡黄光芒从两侧打到她脸上,将脸上不够精致的轮廓模糊了,只留下如画成的眉眼朱唇,乌发如云,清艳难言。

那曲儿唱的也正应景,什么“临风一笑不是春,疑是梨花月下魂……”

谁说文人写的戏不好了,写的好!就是这么个人,这么段儿曲就得这么唱!

作者有话要说:

参考书是《明清散曲史》赵义山

具体的曲子和作者明天再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