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崇祯故事 > 八十二、遵化潜越

崇祯故事 八十二、遵化潜越

作者:青滢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2-21 15:16:35 来源:转码展示1

八十二、遵化潜越

十五的满月像一轮晶莹的玉盘挂在东方的天空,清辉如泻,彩云纷飞,月光下田野道路的轮廊依稀可辨,上千人的队伍行进在向西的官道上,隆隆的车马声和脚步声在无边无际的月夜里回响。

古代因为营养缺乏的原因,夜盲症很多,这些人群既使是在满月的夜晚,没有照明也是难以夜行的。杨铭给各连队配发的应急灯现在开始起作用了,队伍的前、中、后部,应急灯用木棍绑着举得高高的,就像后世的摄影灯那样,led冷白的灯光投射到前进的道路上,方圆几十米亮得如同白昼,因为人眼的感光调节作用,投光区域之外的地方就显得格外暗淡了。

杨铭骑在马背上,低头看了看腕表上的夜光指针,大军出发已经差不多两个时辰了,应该快到遵化了,他的平板电脑上存有卫星地图,但是没有gps信号,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只能靠猜测估计。

“前方斥侯,是否已近遵化城?”杨铭在电台里询问。

大部队前方两里之外,两名骑着马的斥侯正策马徐行,他们身披皮甲,手里提着长柄眉尖刀,腰悬箭囊,马背上挂着长哨角弓,应急灯此时并没有打开,只是借着月光观察前进,虽然无法看清周遭环境的细节,但可以获得最大化的视野范围。

向着官道的左前方望去,月光下的遵化城笼罩着一层如雾如纱的朦胧清辉,城墙上有火把的光焰闪动,四野寂静,听不到人声。

“启禀将军,大部队前方四里便是遵化城。”

“全军灯火管制!”杨铭在电台里发出命令。

所有的应急灯都熄灭了,道路的光线瞬间变得暗淡,人眼的瞳孔适应着环境亮度而扩大,视野里的轮廊又开始渐渐呈现出来,月光下漫长的行军队伍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朦胧之感。

“韵秋,把夜视镜掰下来。”杨铭偏了偏缰绳,策马跟韵秋靠得更紧一些,示范着将头盔上的x27夜视镜掰到眼前,“开关在这里旋一下。”

韵秋照着杨铭的动作将夜视镜掰到眼前,旋开了镜身上的开关,顿时“咦”的一声惊叹——眼前的视野瞬间变成了白天,田野、道路、树木、行军的人马一切清晰可见,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圆圆的月亮和满天的星斗熠熠生辉。

“怎么样,我说过你会吓一跳的。”杨铭微笑着说。

韵秋扭过头看着杨铭,见他戴着夜视镜怪怪的样子,正要出口相讥,猛然想到自己也是这般模样,思绪一顿,却又想起出发前杨铭对她吟诵的两句诗——“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向冷峻的语气顿时变得温柔如水:

“杨铭,过城要小心。”

“嗯,如果城里是皇太极,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翻盘机会。”杨铭点了点头,淡淡地说,“但是我赌岳托不敢出来,他今日大败,锐气已失,已经没这个胆量了。”

提到皇太极,他看到韵秋的身体下意识地颤抖了一下。

“韵秋,你见过皇太极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杨铭用随意的语气问道。

“大汗哪是随便能见的。”韵秋的声音又冷峻起来,“倒是他以前做四贝勒的时候,远远地看到过一两次,却也谈不上见到。”

“听说他天生聪慧过人,很喜欢读咱们汉人的书,也愿意提拨重用汉人文士,为这个很多大小旗主都很不满,但又不敢说什么。至于别的什么我就不晓得了。”

杨铭嗯了嗯,知道从韵秋这里了解不到皇太极的更多信息了,毕竟层级隔的太远。

两人边说边行,不多时遵化城就出现在前方了。

遵化城始建于唐朝,原本只是一个土筑的小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为了防御北方的蒙古人入侵,指挥史周宝对遵化城加以扩建,将城市向西扩大,并对城墙进行包砖加固。明世宗嘉靖年间,因蒙古鞑靼部劫掠北京的“庚寅之变”,朝野震动,为加强遵化城的防御能力,顺天巡抚、都御史孟春重修城池,增建东南城楼。明万历九年,总理蓟镇练兵事务的戚继光,用他从浙江带来的客军,将整个遵化城进行拆除并重新设计修建。重建后的遵化城周长1251丈,城基厚度30尺,高3丈6尺,城墙筑有垛口1341个,东西南北四面各有城门一座,分别名为镇海,戴京,时薰,拱极。

顺义军经过遵化城,必须要从南门外的官道上经过,绵延两里的队伍,如果后金军从城里出来,以横向队形展开攻击,那么无论是机枪还是迫击炮,都很难有效阻挡,顺义军很大可能会被击溃甚至歼灭。杨铭今晚这样冒险过城,是在向皇太极学习,去年十一月十三日,皇太极数万大军趁夜“潜越蓟州”,袁崇焕的两万关宁铁骑不敢离城出战,让后金军轻而易举地突破蓟州防线,兵锋直抵北京城下。

如果没有今天战场上的大胜,杨铭是不敢这样冒险过城的,按他的判断,岳托今天刚遭受震憾性的惨败,应该是不敢出来的,虽然如此,他还是布置了防范措施。

“四连谢庆元听令,顶住城门,防范敌军出城袭扰。”

按照杨铭的命令,四连的掷弹兵、弓手、长枪兵从行军队列中分离出来,无声无息地向遵化城的南门摸去,一直抵近到离城门200步的距离,以骑兵分在两翼,弓手和长枪兵居中的部署列成防御阵形,掷弹兵则照样是放在最前排,他们的m67手雷是跨越时代的利器。

城上的后金军已经听到了远处传来的车马行进之声,满月的光照之下,一支朦朦胧胧的大军正从城外经过,及至又看到一支队伍向着城门而来,人影越来越近,惊骇之下立即鸣警,随着尖锐的警锣声响起,城头上一片忙乱,更多的火把燃起来了,成排的火光在城墙上跳跃舞动。

“韵秋,你随着大部队走,我去那边看看。”杨铭决定亲自去跟四连一起顶城门,他从亲兵手里接过m249机枪,一边安装着200发弹匣,一边对韵秋说道。

“我跟你一起去!”

“不用,你跟着大部队走,我们随时保持联络。”杨铭从马背上的行囊里取出一支anprc-154单兵手持式电台递给韵秋。

“这……这东西怎么用?”韵秋一路上都看着杨铭使用电台发号司令,甚至打趣闲聊,对这种神器既惊讶,又羡慕,现在杨铭给她一支,她倒有点无所适从了。

“很简单的,超市大妈都会用。”杨铭给韵秋简单示范了一下,“这里旋一下,就打开了,能听到声音了;要说话,就按下这里。”

说罢他便带着两名亲兵朝城门的方向策马而去,马蹄嘚嘚,几分钟便到了四连的阵列之前。

“情况怎样?”杨铭制止了谢庆元下马行礼,直接询问战情。

“将军,他们好像在捣炮。”谢庆元拱手报告道。

200步也就是300米的距离,弓箭射不到,但大型的虎蹲炮是勉强可以打到的。虎蹲炮是一种前装炮,使用前要先清刷炮膛,然后将火药装入炮管内,埋好导火绳,用木马子将火药捣实,再用泥巴糊上一层,然后再装入铁制的弹丸,点燃导火绳击发,整套程序很是繁琐。

“不用慌,那玩意打不准。”杨铭安慰道。皇太极潜越蓟州时,也是派200骑顶着城门,袁崇焕上万大军出城列阵迎战,双方大眼瞪小眼对峙了四个多小时,互相都不动,最后袁崇焕令副将周文郁发炮,打了一炮毛都没伤着对方一根,后金200骑转身大摇大摆地走了。

明军的炮术如此,后金军就更不用提了,按杨铭记忆中的历史,现时的后金军使用大炮还没啥经验,也不会用铳尺测量射角,准度很差,后金军熟练使用大炮应该是两年之后,孔有德带着西洋教官训练的炮兵部队投降之后的事。

谢庆元镇定地点了点头,他久经战阵,对虎蹲炮的感性经验比杨铭丰富得多,表现自然是沉稳如山,倒是杨铭自己,嘴里虽然说着不怕,但还是有点担心被小概率事件伤到,翻身下了马整个人躲到马屁股后面了。

若是换了别人,这种临阵怯弱的行径肯定会被谢庆元训斥,但杨铭不同,不管他做啥事,在这帮军官们看来都是有道理的,谢庆元默默地偏了偏缰绳,策马移到杨铭的马之前,算是又给他增加了一层防护。

城墙上的大炮轰然击发了,巨大的炮声震碎了月夜的宁静,杨铭条件反射式地缩了缩脖子,又抬头四周看了一圈,夜视镜明如白昼的视野里根本看不到弹丸落到哪里了。

一个后金兵举着火把从城墙上的垛口处探出半个身子向外四处张望,显然也是在寻找弹丸的落点,杨铭举起机枪,内红点镜一瞄,一个点射将那后金兵击倒,那后金兵手中的火把脱落了,悠悠地从城头往下掉,落到城墙根上翻了几个滚,兀自忽明忽暗地燃烧着。周围的后金兵显是受了惊吓,四散地逃开了,他们手里的火把一阵慌乱闪跃,过了好一会才重新聚回来。

又过了片刻,后金兵再次开炮了,虎蹲炮的炮口喷射着火星,那弹丸仍是不知飞到何处了,在这夜里后金炮手观察不到弹丸的落点,没办法校正大炮的射角和射向,打炮只能完全靠蒙了。

杨铭懒得再理会后金军的炮声,他将m249机枪的两脚架掰开,把机枪架到地上对准城门,三百米距离,小小一座城门,一挺机枪完全可以封锁住,对于后金军来讲,出城作战的时间窗口已经不存在了。

“若是皇太极在城里,他会怎么做?”杨铭心里暗暗地问自己,突然,他感到心中一惊,一阵冷汗从后背冒了出来——如果现在的对手是皇太极,他会集中全部兵力从东门出来,绕城向南对正在城外通过的顺义军进行决死攻击!从东门出城相较于南门不过是增加了两三里的路程,对于骑兵来讲影响不大。

“谢连长,掷弹兵是否全带过来了?”

“是的,将军。”谢庆元回过头来应答道,杨铭急切的语气让他也感到一阵莫名的紧张。

“速派十名掷弹兵归队到中军连!”

不待谢庆元答话,杨铭按下电台的送话键,命令道:“丁总爷,解除灯火管制,全军加速通过。”

“是!”丁有三应道。

“段思德,十名掷弹兵马上到中军连,归你指挥,注意左翼的防卫!”

行军队伍里的应急灯亮了起来,绵延两里的大部队出现在天穹之下,队伍的行进速度加快了,城墙上的后金兵突然看到这一幕,震惊之下发生了一阵骚动,成排的火把杂乱地颤跳晃耀。

电台里的一片嘈杂声中,韵秋冷峻的声音传了出来:“杨铭,你那边情形怎样?”

军官们这是第一次在电台里听到女声,而且还是对杨铭直呼其名,嘈杂的频道顿时安静了下来。

“我这边没事,他们不敢出城,炮也打不准,就是听个响而已;你们只管走自己的,注意保持队形纪律,不要出现混乱。”杨铭用轻松的语气说。

队伍已经通过一大半了,现在过城的是队伍后段的辎重车队,近百辆大车在骡马的牵引下隆隆前行,两旁是护卫的第三连步骑军士。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最后的车辆隆隆驶过,车辆后面跟着压队的十几名长枪骑兵,夜视镜里,杨铭看到这些骑兵的长枪没有挂在马背上,也没有挂在腰间的得胜钩上,而是双手持枪以警惕的队形渐行渐远,他们的背影和隆隆的车声消失在月夜里。

他担心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后金军没有出城,他们在城墙上举着火把目送杨铭和第四连的一百多军士转身离去。

岳托也许会因为今夜而懊悔终身,就像几百年来人们对袁崇焕在蓟州城下的失误懊悔一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