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崇祯故事 > 八、寒夜

崇祯故事 八、寒夜

作者:青滢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02-21 15:16:35 来源:转码展示1

八、寒夜

杨铭的帐篷搭在m977重卡的一侧,重型卡车巨大的车厢像一面墙,可以挡住一个方向的寒风,围绕着m977重卡还搭着其他的几顶帐篷,住的是范同舟和丁有三等一帮人,这些人要么是俘人中的军士,要么是丁壮队伍中的健卒,能住帐篷,就代表着一种资格,而大多数俘人只能露宿在野地里,紧裹着被褥油布等一切能挡风御寒的东西,在暗夜的华北大地上瑟瑟发抖。

杨铭吩咐完明天攻打顺义县城的事,范同舟和丁有三等人就要告退,他突然发现诺大的帐篷,只住着自己和王成两个人。

对于这种安排,杨铭感到有点恼火,便叫住丁有三吩咐道:“丁百总,去把那些带着孩子的妇人叫到我帐篷里来睡。”

丁有三愣了愣,眼神怔怔地看向范同舟。

范同舟沉着脸,咳了咳,对丁有三说:“将军的吩咐,丁百总快去办!”

丁有三无奈地唱了声喏,带着人出去了。

“能带多少尽量带来,别让那些妇嬬在外面受冻!”范同舟总算是正确领会到了杨铭的意思,便赶紧补充道,他喝叫的声音飘散在卷动着帐篷门帘的寒风里。

帐篷内燃着的火把快要烧尽了,小王成倦曲在被子里沉沉地睡去,他盖的被子很厚,应该是俘人队伍里能找到的最好的被子了。

杨铭点燃一支烟吸了起来,帐篷的门帘掀开了,一阵寒风卷了进来,将他嘴里喷出的烟雾吹散得无影无踪。

一名军士带着一个抱着婴孩的妇人进到帐篷里。

“怎么只有一个?”杨铭吃惊地问那军士。

“将军,咱们这队伍里就这一个抱着孩子的。前头倒是有几个,路上都扔了,就这小娘子抱着孩子不肯放,很是……很是吃了一些苦头。”

“哦,那就这样吧。”杨铭挥挥手让军士出去。

那小娘子盈盈跪倒在地上,看起来不过十**岁的年纪,她低着头轻声对杨铭说:“将军救命赐饭之恩,奴家永不敢忘。”

火把忽地闪了一下,光焰映在妇人挺拨俊俏的鼻梁上,显出几分端庄秀丽。

提到赐饭,杨铭似乎想起了什么,他随手拿起一盒c型战斗口粮的罐头,递给妇人,罐头里装的是牛腩和土豆,富含蛋白质和热量,刚才已经在火把上烤过了,热腾腾地散发着诱人的食物香味。

这些战斗口粮是他从悍马车的后厢里拿来的,用一个行军袋装着,袋里还装了衣服、毛巾、香烟、瓶装水、纸巾、牙具、香皂、袜子等一堆东西。c型战斗口粮一个包装是六个罐头,有肉有菜,足够高运动负荷下一天的食用,刚才和王成一起吃了一些,还剩下几罐没吃完。

“快点吃了睡觉吧。”杨铭对跪在地上的小娘子说。

小娘子低头轻柔地笑了笑,俏丽的脸上露出一丝哀婉之色,接过罐头匆匆地吃下了。

有了食物的滋养,妇人脸上又增添了几分娇艳妩媚的颜色,她怀里的婴儿呢喃了一声,妇人轻唤着“宁馨儿”,撩开了衣襟。

“将军,今天大伙儿都说您是天兵天将下凡。”妇人一边喂着孩子,一边抬起头看着杨铭轻轻地说。

“哦,就算是吧。我要睡了,你也早点睡吧。”

杨铭打了个哈欠,指了指帐篷一侧地上的被褥,自己则拉开睡袋往身上一盖就躺下了。

钻进睡袋里睡觉那是不敢的,万一有什么动静起身不及,那就掉大了。

妇人愣了愣,睁大眼睛盯着杨铭,嘴唇嚅嗫,却终是没有说话。

夜晚的北京城,各处的街口已经关上了木栅门,街道两边的屋檐下,蜷缩着一堆堆京畿逃来的难民,男女老少们挤在一起,在寒冷的夜风里瑟瑟发抖。一队持着长枪的兵丁巡逻走过,队伍里提着的灯笼晃着昏暗的光,隐约可以看到街口墙壁上贴着的戒严布告,难民们抬起头看着这些兵丁,绝望的脸上没有一丝生气,人群里发出一阵阵哀泣声。

紫禁城的乾清宫里,穿着青布圆领常服,头戴翼善冠的十九岁年轻皇帝焦急地来回踱着步,几个穿着紫袍束带,头戴乌纱的官员们垂手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一声,殿内烧着木炭的铜火盆已经快燃尽了,火盆散发出的些许热量根本抵挡不了满屋子的寒气。

“祖大寿有消息了吗?难道他真想造反不成?!”

崇祯皇帝停住脚步,抬头看着其中的一个大臣问道。自虏兵入犯以来,崇祯一直在愤怒、焦虑中度过,连日的操劳,使得他原本白皙的脸庞显得格外憔粹,眼睛里也是布满了血丝。

一个胡子花白的大臣向前一步,微微欠身拱手答道:

“祖大寿称兵马远回疲苦,暂令喂养休息数日方可调发。现已调步兵都司郑一亨官兵一千八百员名,于十五日起进关,与副将刘兴祚合营听候差遣。臣以为祖大寿情词恭顺,绝无谋逆之心,皇上可不必多虑。”

说话的是内阁大学士孙承宗,他原本只是一个秀才,曾先后在大理寺右丞姜壁、兵备道房守士家中做教师谋生,因房守士升任大同巡抚,孙承宗得以随行,大同是当时明朝的边城重镇,他在那里了解到一些边防军事的信息和知识。

万历三十二年(1604),孙承宗中进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万历四十八年(1621),他以左庶子充日讲官,进入詹事府做事,辅导当时的皇太子朱常洛读书,即后来的泰昌皇帝。万历皇帝驾崩后,泰昌帝继位仅一个月,就因服用“红丸”(一种丹药)随之而去了,泰昌帝年仅16岁的儿子天启皇帝朱由校继位,孙承宗继而就做了天启帝的老师。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努尔哈赤大军进攻广宁,巡抚王化贞弃广宁城溃逃至山海关,溃军及百姓数十万人在关门外请求入关,哭声震天,朝廷大震。天启二年三月十八日朝廷任命王在晋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王在晋分析当时关外的形势,想进攻取得军事胜利是不可能了,于是决定放弃辽锦,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筑城,作为抵抗后金的最后防线。

此举遭到其部下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孙元化等人的坚决反对,袁孙等人认为筑城“非策”,极力劝阻,并向首辅叶向高申诉。叶向高难以断定可否,孙承宗遂提出前往实地考察,再作决断。他抵达山海关后,与王在晋争论七昼夜,最终否定了王在晋固守山海关的战略。

天启二年八月,孙承宗被任命为辽东经略,开始实行堡垒进攻的战略,修筑宁远城,部署关宁防线,练兵十四万,结果柳河之战,数万大军对阵后金几百、几千人,被打得大败,损失惨重,因此去职。

这次后金大军破边入犯京师,崇祯情急之下,又把孙承宗召了回来,官复原职,又兼兵部尚书,负责北京城的防卫工作。

崇祯听到孙承宗这么说,脸色稍微好了一些,顿了顿,他又问道:“袁崇焕是否已招供?”

其时袁崇焕下狱已经快一个月了。崇祯元年,这位前蓟辽督师上任前曾对崇祯许下重诺,以五年之期平定辽东,崇祯因此赐以袁崇焕全权,举凡户部转运军饷,工部供应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悉由袁崇焕一人而决。袁崇焕上任后将宁远、锦州合为一镇,以祖大寿镇守锦州,赵率教守关门,袁崇焕自驻宁远,随即却斩杀皮岛抗金将领、东江总兵毛文龙,而似意图与后金媾和。毛文龙在世时,后金一直被其军事骚扰,无暇犯边,毛文龙一死,后金的心腹大患得以解除,几个月后,皇太极就率大军破边入犯京师了。

皇太极大军破边之后,袁崇焕急率关宁铁骑回卫京师,崇祯随即下旨由他统领各路勤王之师抗击后金,但他调兵遣将多有破绽,以至于后金军一路攻城略地,兵锋直抵京师城下。在北京城下的保卫战中,袁崇焕所部与满桂部多有不谐,甚至在满桂率军与后金作战时,有背后放箭射伤满桂之举,皇太极因此借力打力,巧用离间之计,致使北京城内,轰传袁崇焕勾结后金,引兵入犯,一时舆论大哗。

崇祯于是在十二月初一日召袁崇焕进城,当面质问他:为何杀毛文龙?为何敌军入寇?为何箭射满桂?

面对崇祯和一旁挂着箭伤的满桂,袁崇焕沉默不语,崇祯于是大怒,下令将袁崇焕当场拿下,投入监狱。随行在旁的祖大寿吓的浑身发抖,据此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认为祖大寿必反,并说他三天之内就会反。果然,三天之后的十二月初四日,祖大寿带着一万五千关宁军逃离京师战场,直奔关外而去。

“袁崇焕一案,遵旨由锦衣卫都指挥刘侨负责查办。已提审过原兵部尚书王洽,查验了王洽和袁崇焕的往来书信,其间并无与袁崇焕同谋斩杀毛文龙及行款鞑虏之情事。斩帅、行款,袁崇焕已供认皆为其一人所为……”孙承宗低着头,酙酌字句,缓缓说道。

袁崇焕是孙承宗的学生。天启二年,王在晋经略辽东,主张放弃辽锦,以重兵退守山海关防线,与袁崇焕固守辽锦防线,伺机复辽的主张出现重大分歧,在这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重大战略抉择之际,孙承宗支持袁崇焕的主张,亲自到山海关与王在晋辩论,并最终得到了天启皇帝的支持,罢免了王在晋的辽东经略,将其调任南京兵部尚书的闲职。

是以此时崇祯问起袁崇焕的案子,孙承宗必须字字酙酌,既不能偏袒袁崇焕,又不能以一言半句落井下石,致自己的学生于不利境地。

“他为何要箭射满桂?”崇祯继续问道。

“满桂与虏兵一日交战十数场,兵势不敌而渐退至关宁军阵前。袁崇焕供称,为防溃兵冲阵,不得已放箭阻之。”孙承宗答道。

“虏兵潜越蓟西之事,如何供状?”崇祯冷哼一声,继续问道。

“袁崇焕供称,十一月十三日凌晨,虏骑二百,以四队列蓟州城下。袁崇焕领关宁军出城列阵与之对峙,越二时辰,虏骑忽去,而虏大军不知何时已潜越蓟西,趋京师而去。”孙承宗低声答道。

“两万关宁大军,据守蓟州,必不令敌逾蓟门一步,这可是袁崇焕自己说的,怎么就被二百虏骑给吓着了?就让鞑虏大军毫发无伤越过蓟州防线了?”崇祯恨恨地说。

孙承宗低头默然不语。这“潜越蓟西”一事,确实是袁崇焕绕不过去的坎,直到二十一世纪,史学界都还众说纷芸,莫衷一是。

崇祯见孙承宗不吭声,愈加愤恨,背着手来回急踱了几步,说:“蓟州本有刘策在守,为何袁崇焕一到,就把刘策遣回密云?若刘策兵在,虏军岂能轻越蓟州?”

这个问题孙承宗自然无法回答,只能一声长叹,低头不语。

崇祯看到孙承宗吁叹自责的样子,心里的气便消了一些,他停下脚步,又问道:“出城收殓阵亡将士的事办的怎样了?”

站在一旁的京兆尹刘宗周赶紧躬身道:“臣前两日带人出城清理过了,收殓将士尸身三万多具……”

崇祯脸上的肌肉扭动了一下,沉默半晌,恨恨地说:“都是祖大寿误事,若非他带着一万多关宁精锐临阵脱逃,此战又岂会落到如此地步?”

孙承宗看了一眼刘宗周,问:“申甫找到了么?”

刘宗周点点头,说:“申总兵力搏鞑虏,身中三十余箭,为国捐躯了。”

崇祯面无表情地微微颔首。

这申甫原是京师的一个游民,自称曾得嵩山道士秘传古战车兵书,又好言法术,人皆不信。此次虏兵入犯,庶吉士刘之纶、金声急病乱投医,将申甫推荐给崇祯,崇祯在便殿召见申甫,任命他为京营副总兵,并拨给内帑十七万两银子,让他招兵买马,制作战车。十二月十六日,满桂四万大军全军覆灭,朝廷急命申甫出城作战,申甫带着召募来的八千人夜里缒城而出,队伍还没走到芦沟桥,就逃散了一大半。至接敌,后金兵以五十骑出击,申甫部就溃败了,数千人跪而引颈受死。

盖因申甫所募之兵,都是贫穷人家甚至是乞丐子弟,完全不懂行军打仗的一群乌合之众,据时人笔记,当时京城里就算是年幼无知的“三尺童子”,也“知其必败”。申甫既败,官员们不敢说崇祯所用非人,只能大肆攻击刘之纶、金声,说他们不懂军事,草率举荐,以致酿此大误。崇祯当然面子上也不好过,现在听到申甫确已战死,倒还算一条汉子,总算可以稍堵众人之口。

“这几日可有勤王之师来京?”崇祯问孙承宗。

“有几路勤王军已在路上赶来,快到京师了。”孙承宗答道。

“刘之纶已授兵部右侍郎职,勤王师到了,就让他领军出战吧。”崇祯面无表情地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