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重生农门:这次我选前夫他哥 > 第22章 准备吧,分灶

重生农门:这次我选前夫他哥 第22章 准备吧,分灶

作者:蓦苏苏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04-24 22:38:21 来源:文学城

说实话,白家一家人在村子里的人缘都不太好。

白老爹自诩读书人,仗着在老童生那里待了两三年,斗大的字识得一箩筐,在村里颇有几分威严,给人批八字,看风水什么。早些年,村里人趁着他休假时常常来求他看个良辰吉日,好娶姑娘聘媳妇,起灶,修房,入葬。

晚秋上辈子嫁过来时,白老爹算是村子里的风云人物,到晚秋跳河时,白老爹在村子里基本上是个透明人了,因为那时他已经把衙门职务交接给大儿子,自己在家待了三五年,村里人怨声载道,个个恨不得他早早入土。

全因为他那一张嘴。

晚秋上辈子因为公爹还受了不少白眼,哪怕她本本分分常在屋子里不大露面,村里人说起白家媳妇,因为白老爹的影响,未曾谋面都要先唾上一口。

因为上辈子十来年的相处,晚秋对白老爹多少了解一些。上辈子腰杆不硬,唯唯诺诺,这辈子打定主意不靠白老爹吃饭,不图他的钱粮,因此也有了底气。

白老爹就着竹笋,苦麻菜炒肉,凉拌折耳根几个菜,三两口吃完一碗精米白饭,“这饭做得不错,好吃!”

他夸奖一声,就端着碗,伸向晚秋。意思是让晚秋再给盛饭。

白老爹自认为,夸奖一声已经是给足了儿媳妇面子,此刻就该儿媳妇放下碗筷,给他盛饭,再客气两句,这就是和乐融融一家人了。

晚秋头都没抬,继续埋头吃她那碗红苕。

她碗里盛了两块红苕,富人嘴里念念不忘软糯甘甜的红苕,在穷人家并不怎么受欢迎,毕竟是粗粮,噎得慌。但是不吃还不行,哪有那么多粮食呢?四川的穷山恶水,什么都出,什么都不出。

像晚秋能吃红苕吃到饱已经是庄户人家里的富户了,清水村里杜老头家,每人每顿就半个拳头大的红苕,这哪能吃得饱呢?可是饥肠辘辘又怎么样?米缸干净得像个体面的寡妇,保管一粒米都找不出来。

白老爹端着碗僵持半天,晚秋没表现,他有些下不来台。

“哼”,白老爹脸色逐渐沉了下来,把筷子一摔,“啪”的一声,晚秋终于抬头了。

白老爹阴沉着脸,等着晚秋把碗接过去,起身给他盛饭去,他好借此机会敲打一下这个新媳妇几声。话他都想好了,着重要敲打一下这个识字的媳妇,不能让她仗着一肚子墨水就气焰嚣张,要让她明白,即使她满身书香,但是在白家,掌握话语权的还是他白众乾!

然而晚秋只是夹了一筷子菜,就着一点油水把红苕给吃下去了,还是噎得慌,她又倒了半碗米汤,这才缓过来。

白老爹的脸沉得可以递出水来,陶氏战战兢兢,她早就吃完了,这是她做媳妇儿那会儿养成的习惯,媳妇儿吃饭得快,以备给公公婆婆小姑子使唤跑腿。此时见着白老爹脸色阴沉沉的,她娴熟地挤出一个笑容,用着一种千锤百炼出来的,又轻快又活泼的腔调招呼道――

“他爹,想吃点啥子呀?我去给你舀,我晓得,你肯定还要泡半碗米汤,对不?”

说话间,起身轻巧接过白老爹的碗,不着痕迹地化解适才尴尬僵持的气氛,她眯了眯眼,笑起来时眼角眉梢隐约还有点少女的纯真意味:

“要不你看,吃点红苕?我晓得你肯定稀奇这个,毕竟衙门那边天天吃白饭也有点腻了吧?我们家红苕是我拿麦穗谷草窖起的,再过一晌,想吃也吃不到了哟――”

白老爹于是缓和了脸色:“那就舀一碗苕嘛,吃米也吃得伤人了。”(这儿管吃腻了叫吃伤了。)

“哎,好嘞。”陶氏轻巧应了一声,端碗去灶屋里给他盛饭了。

白老爹斜睨着眼睛看晚秋,晚秋头也不抬,心里觉得有些嘲讽――白老爹官职不大,官腔倒是十足。分明是个乡下泥腿子,看架势倒像个地主老爷,连饭都要人端到手上才吃。没本事雇丫鬟婆子使唤,就把媳妇当牛做马来用。

晚秋上辈子是吃够了这种苦的――上辈子自己没本事,跟着白二哥靠他白老爹过活,没本事就没志气,事事巴结,连公公婆婆房里的夜壶都是晚秋给倒的,实在是腌臜人得很!

现在打定主意不靠白老爹,心里无所顾忌。安心吃她的饭,白大哥吃过一碗饭,要去舀米汤喝,看见晚秋也吃过一碗,问了她一句,捎带着把晚秋的碗也给带去了。

白老爹冷眼看着,心里憋了一肚子火气――哪有,哪有男人给女人舀饭的?反了天了这是!但是他又找不到什么好发泄的。

他年纪不小了,这是事实。白老爹已经五十多岁了,知天命的年岁,别的老头已经认命知天命,在家里含饴弄孙,白老爹占着位置不肯放手,还要勤勤恳恳去衙门挣他那口钱粮。看情形,颇似太子年长仍不肯放权的皇帝。

此刻这个皇帝陷入了疑惑,因为明知道儿子觊觎自己屁股底下的位置,巴不得早早接替自己,然而儿媳妇并不来巴结自己,这让他颇为不适应。

陶氏舀了饭过来,递给他时,白老爹心里还琢磨着这件事儿,心不在焉的。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陶氏当了婆婆作威作福了,也没忘了当媳妇的本分,也不落座,站在白老爹一旁给白老爹布菜。

“娃他爹,吃看看这个,老大媳妇才挖的苦麻菜,哟,城里人想吃都吃不到哦。”

“折耳根,来,多吃点,这东西杀毒啊,你看你夏天老是发疮,就是要吃这个。”

“还有,这是金竹笋子,这就这段时间还有点,再过一晌,就吃不上了。我听村头李老婆说,镇上要卖二十钱一斤呢!”

……

三十来年的夫妻了,陶氏把白老爹把握得恰好,温言软语几句,把白老爹伺候得服服帖帖的,脸色也缓和了。

白家都知道白老爹在镇上有相好的,还不止一个,但是陶氏能让白老爹跟她过三十年夫妻日子,还把钱粮拿回来交给她保管,还是有几分真本事的。

她早些年公公婆婆还在时,一天十二个时辰起码得站八个时辰,公公婆婆吃饭时她得站着吃,几口吃完在一旁伺候,婆婆在世时常常对人夸奖陶氏这个儿媳妇,说她“虽说是遭了后娘的嘛,人规矩还是很好的。”

为了婆婆这一句称赞,陶氏的腿常年都是浮肿着的。

在陶氏当了婆婆后,她就变成坐在那里等媳妇伺候的人了。做她的媳妇有一项好,就是伺候公婆吃饭时不必立着,可以坐着吃。陶氏对此颇为自豪,认为凭这一点,她就是个替媳妇着想,通情达理的好婆婆。

晚秋上辈子嫁过来虽久,倒还真没瞧见过婆母伺候公爹,乍一看,还真叫她吃了一惊。过后又觉得悲哀,替自己,也替婆母,还替天下所有的婆婆媳妇。

趁着白老爹吃得高兴,陶氏趁机提了分灶的事。她是这么解释的:“……孩子们都大了,再说老大都是有娃儿的人了,跟着我们老的吃像什么话嘛!刚好他有媳妇儿管了,把他们分出去呢,我也松快松快,少煮些饭,我也累了半辈子了,也还轻松一下了。”

这话说的颠倒黑白,反正晚秋上辈子自从嫁过来没让陶氏进过灶屋,来人待客不曾让她操过半分心。

白老爹沉吟一会儿:“那就分吧。”

白老爹一拍板,这事儿就这么定下了。

东西什么的早就准备好了,只等第二天开仓分粮,再开炉烧锅了。

第二天,东方一家早早起来准备早饭了。

因为今天要分仓,是力气活。晚秋做了一大锅红苕焖饭,因为白老爹在,特意多加了半碗米――白老爹吃红苕也就吃个新鲜,他还是得□□米白饭,要是顿顿吃红苕,怕是要把灶给砸了。白大哥在那儿爨火,冬妹年纪小,啥也不会干,揉着眼睛蹲在那儿,给白大哥递柴禾。

“对了,咱们还得打点柴。”白大哥爨着火,突然想起什么,以往白家的柴都是他和弟弟从山上打回来的,白家不缺柴烧。可是分灶了,就缺柴禾了,他没指望他娘还能给他分柴禾,他们家的柴禾怕还是得靠他和弟弟。

晚秋被他一提醒,又头疼得不行。他们这地儿冬天冷,北方干冷,他们这边湿冷,湿气顺着脚脖子钻进裤管,沿着腿脚一路向上到背心,冻得人瑟瑟发抖。冬天全靠烧柴烤火取暖,离了火堆一会儿都不行,这么一想,白家的柴今年都烧不完,东房的柴可还没着落呢。

晚秋略微有些后悔提分灶的事,但是一想起分灶了,另起炉灶吃饭,不用跟婆母陶氏搅伙过日子,她又觉得值,苦点累点不算什么,心里痛快比什么都重要。

等到米饭下锅,洗筲箕时,晚秋一跳脚:“糟了!”

白大哥一哆嗦,柴禾怼灶门上去了,戳下来一块灶泥,“怎么了?”

“我怎么把这事儿给忘了!”晚秋懊恼道:“咱们忘记打水缸了!”

这地儿家里另起灶都得打水缸的,为什么叫打水缸?因为晚秋她们这儿的水缸是拿石头凿的,好大一块石头,先凿个坑,再一点一点掏,最后掏出来个水缸。

别看水缸两个字这么写的,放眼过去,整个黄杨镇十里八村没见到一口瓦缸陶缸,为什么呢?一来是瓦缸费钱,瓦缸陶缸得烧,这东西大,占地方又不好烧,烧窑人不乐意烧这个东西。就算烧了,成品率也低,但凡磕碰一下就失败了,成本太高,卖价也高,卖不出去。其次就是瓦缸不耐用,小孩子淘气,落缸里了第一反应,拿石头砸,毕竟“司马光砸缸”的事家喻户晓,人人都夸司马光是个神童,小时候就卓有远见,难怪长大了成就非凡。要是放在清水村,这孩子活不到成年,一口缸多贵啊!就是为砸缸这事儿打死个孩子,村人都只会拍手称快。这年头,这地界,什么都贵,什么都值钱,只有人贱,人命不值钱。

晚秋急得团团转,她嫁过来才多久啊,嫁人前盘算着自力更生,另起炉灶。真分灶了,这才发现小两口的家太过简陋,什么都缺!不说别的,煮饭得吃水吧,水缸呢?煮饭要烧柴吧?柴禾呢?柴禾放哪儿呢?柴房呢?冬天得取暖吧?火房又搭哪儿呢?……

分灶的喜悦消失不见,还有好一阵子要忙呢!

最近没更新,一部分原因是我懒,更多的原因是我最近事情的确有点多,家里活也多,每天又累又困,倒床上就想睡了。

不好意思,也没来得及说一声。

不过再等一段时间就好了。

谢谢支持,啾咪~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准备吧,分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