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重生大唐之五子夺嫡 > 第188章 微服私访

重生大唐之五子夺嫡 第188章 微服私访

作者:明月在心中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11-23 10:19:05 来源:转码展示1

在唐朝,由于生产技术、人力资源的限制,导致耕地效率的地下,有太多的山间荒地并未得到开发,甚至从未耕种!

若是曲辕犁得以推广,能够将山间荒地、丘陵地带、河谷之地完全开发,几乎能让大唐的耕地数量凭空提升两成!

这是什么概念?

现在大唐登记在册的人口达到三百万户、一千五百万口,几乎无人饿死。若是多出这两成土地,便相当于能够再养活三百万人口!

什么叫盛世?盛世如何评定?煌煌大唐赫赫之威,如何长久的保持下去,如何更上一层楼?

最终极的答案——人口!如论繁荣经济还是对外战争,在这个冷兵器的时代,人口几乎代表着一切。

只要有人,便可立于必败之地!这是所有人的共识,这是颠补不破的真理!

如此利器,即便一位寻常百姓献给李世民都能得到县男的爵位。

大唐的爵位等级,凡爵九等,一曰王,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从一品;三曰国公,从一品;四曰开国郡公,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从三品;七曰开国县伯,正四品上;八曰开国县子,正五品上;九曰开国县男,从五品上。

但面对这么一件利国利民的利器,李恪却犯了难。

最近李恪又是赈灾又是与苏家联姻,已经引起了太子府、卫王府和楚王府的警惕,如果再把曲辕犁献上,又是大功一件,自己表现得太过于优秀,并不是什么好事,会让所以对手心惊胆战、坐立不安,到时候可能会导致几个王府联合绞杀,那样就太得不偿失了。

如果把这个奇功推给别人,李恪又心有不甘,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李恪也不难免俗,想在历史上留下一点自己的印记,而曲辕犁的发明者必将载入史册,万古流芳。

但又想到曲辕犁能为大唐百姓减轻负担,为整个大唐提高粮食产量,却因为自己的私心而不能实现,自己是不是太自私了。

李恪在客厅来回走动,左右为难,李恪从来就不是一个优柔寡断之人,一炷香后,李恪突然一拍桌面,大声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再说本王没有曲辕犁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提高粮食产量,比如利用粪便和材灰。”

接下来的日子李恪一直在骊山忙碌,主持修水池、春耕…

━┉… ●━━……━━● …

春雨惊春清谷天,过了惊蛰,便是春分,昼夜平分。

古代的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乌至,二候雷始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待到春分一过,便是清明。

清明,源于“清明风”。春秋时《国语》中记载:一年**有“八风”,其中“清明风”属巽,即“阳气上升,万物齐巽”。汉朝刘安所作的《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的记载。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然则今年的清明,老天爷似乎显得并不开心,不愿在春耕到来之际,降下一场如油的春雨。

太史局的那帮钻研历法天文的老学究们,给了李二陛下一个郁闷的推论——今年春季少雨。

别说生产能力极为原始低下的唐朝,即便是号称科技大爆炸的二十一世纪,气候对于粮食产量的影响亦极为重要。干旱、洪涝,当人们面对大自然的天威,才能察觉到自身是如何的渺小,在天威面前,除了眼睁睁的看着,束手无策。

李二陛下愁的头发都快白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若是春耕不理想,这一年的收成能好的了?

难道自己登基改元的第一年就有可能迎一场大旱?

想到此处,李世民在太极宫里呆不住了,心烦意乱几乎处理不好公务,便嘱咐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留守长安坐镇,自己则收拾驾辇,摆驾骊山,出去透透气,顺便看看灾民的安置情况。

尽管李世民不喜排场,但帝王出行,必然车马辚辚,大张其事。

官道上浩浩荡荡的车队直往骊山方向行去,李世民于御驾之中想起一事,撩开车帘看了看空空荡荡的官路两侧,摆手将护卫出行的“百骑”统领李君羡招过来。

“若朕没有记错,此处应该聚集着大量灾民,如今都被汉王安置在骊山了吗?”

“是的!陛下!”李君羡恭敬道。

年前的时候,李世民还曾微服到此,见到连成一片的棚户,灾民衣不遮体,面黄肌瘦。虽然他把这份苦差事交给了李恪,李恪也承诺会好好安置这些灾民,但李世民却不认为他能在短时间内做到。

且不说收容这些灾民所需要的庞大金钱近乎一个天文数字,单单只是这么多人的房舍问题,就足够让人挠头的。

“汝可知这些灾民如今居住在什么地方?”李世民又问道。

这才是个大问题,虽然已经进了春天,但夜晚的气候依旧湿寒,若是无房舍居住,很容易生病甚至死亡。

“这个……末将不知。”

李君羡深知自己手上这支“百骑”的力量,很是自律,不该自己去管的事情,绝对不越雷池一步。所以汉王李恪最近的所作所为,他是真的不知道。

李世民好奇心起,这城下原本供灾民住宿的棚户已然拆除,必是李恪给灾民找到住宿之所,可是几千人的房舍,他是怎么建起来的?

难道李恪只管他们一天的吃喝,并没有为灾民安置住的地方,任灾民自生自灭。

李世民不相信李恪是个这么灭绝人性之人,可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房俊是如何解决这些灾民住宿问题的。开春化冻这才几天,就能盖起来供成千上万居住的房舍?

一路上李二陛下忧心忡忡,刚一到骊山,更换了一身常服,便要微服出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