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重生大唐之五子夺嫡 > 第175章 有女名婉

重生大唐之五子夺嫡 第175章 有女名婉

作者:明月在心中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11-23 10:19:05 来源:转码展示1

平康坊,汉王府,书房。

李恪在不停的来回奔走,时不时地望着门外,很显然是在等什么人。

“杨叔,这黑衣卫的效率也太低了吧,怎么这么久了还没有消息传回?”李恪蹙眉道。

“王爷,稍安勿躁,相信很快就会有消息了!”

回话之人便是许久未见的杨家奴,自从李恪交代他整顿和发展黑衣卫,他便离开了汉王府,直到前几天过年的时候才回来。

看着对方那古井不波的冷脸,李恪感觉是在对牛弹琴,即使自己再着急,对方永远都是那幅万年不变的冰块脸。

“杨叔,现在黑衣卫发展得如何了?”李恪问道。

“有了王爷在钱粮上的大力支持,黑衣卫发展得相当迅速,现在黑衣卫已不下五百余人,在长安、洛阳、晋阳、江都等主要城市都设有站点,并且已往太子府、卫王府、楚王府、长孙家、卫国公府、莱国公府、梁国公府、申国公府、鄂国公府、宋国公府、密国公府等重臣家里派有探子,可以说长安城有任何风吹草动王爷在第一时间都会收到消息!”杨家奴无比自豪道。

“嗯,杨叔辛苦了,孤很满意!”李恪微笑道。

“谢王爷关心,这都是老奴的分内之事,当不得王爷如此夸奖!”杨家奴拱手道。

李恪了解杨家奴的脾气,没有和他过多的客气,直接交代黑衣卫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杨叔,今后黑衣卫多往北方敌国发展,特别是突厥,我大唐与之必有一战,要尽量多收集一些突厥的有用信息!”

“偌!”

此时,一位黑衣打扮的男子来到了书房,对李恪躬身行礼道:“拜王爷,杨总管,黑衣卫有消息传回!”

李恪急切道:“什么消息,快给我!”

男子不敢怠慢,急忙把纸条递给了李恪。

李恪打开纸张,一行小字映入眼帘:苏婉儿,秘书丞苏亶的长女,伯父乃当朝驸马苏勖…”

“苏婉儿,原来那神仙般的人儿叫苏婉儿,好优美的名字,父亲是秘书丞苏亶,苏亶,苏亶?这名字怎么这么熟悉,苏亶,苏婉儿,卧槽,历史上李承乾的太子妃好像就是一位苏氏姑娘,太子妃的父王正是苏亶!本王看上了大哥的女人?不会这么狗血吧!”李恪心中已翻江倒海。

在看对方的职务,秘书丞,李恪最后一点侥幸也破灭了。

历史记载苏婉儿天生丽质,乖巧本分,持重端庄,知书达理,聪明贤惠,是一位难得的好女人,于贞观九年嫁于李承乾,立为太子妃。

历史上苏婉在贞观九年才嫁给李承乾,关键是李恪的重生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已经让历史面目全非,历史上李承乾现在才八岁,如今的李承乾已经十三了,在大唐男子十五岁便能娶妻,也就是说李承乾再过两年就能讨老婆了,由于历史的惯性,再加上苏婉家族的势力,李承乾应该还是会选择迎娶苏婉儿,这是李恪所不能接受的。

李恪在客厅里记得团团转,必须得想个办法阻止此时的发生。

杨家奴见李恪满脸着急,不由得好奇道:“王爷,何时让你如此焦虑?”

李恪把纸条递给杨家奴,“我想得到纸上这姑娘,杨叔有何办法?”

杨家奴看了看纸上的人名,一脸平静道:“这有何难,直接是上门提亲便是!”

“可是本王还没有到达结婚年龄啊…”李恪一脸尴尬道。

“那可以先定亲啊!”杨家奴道。

“先定亲?尼玛,这么简单的道理,本王怎么没想到!只要定了亲,就成了既定事实,谁也就抢不走婉儿了。”李恪满脸潮红。

“王爷是当局者迷!”

“确实如此,本王太在乎此事,反而落了下乘,失了分寸…”李恪又转身对杨家奴道:“杨叔麻烦你明天备上厚礼帮恪儿到苏府上门提亲,礼品一定得厚重,现在王府不差钱…”

“咳咳…王爷你身份尊贵,你到婚事必须得陛下点头同意…”杨家奴尴尬的提醒道。

“咳咳…是本王疏忽了,孤明儿一早就去求父王!”李恪脸红道。

━┉… ●━━……━━● …

元宵节过后,唐太宗李世民发下了改元“贞观”之后的第一道诏书,命高官议事都需要带谏官,特令今后中书省、门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入阁商议国家大事,都要有谏官跟随,遇有不当之处,谏官便要立刻进谏。接着又命令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等人重新议定律令。

对于李世民让命高官议事带谏官诏书,李恪很支持。李世民能够开创“贞观之治”,很大一点就是大唐官员高效的办事效率和清正廉洁的官场风气。

而李世民的诏书,从根本上解决了大臣们一言堂的现象,同时也解决权臣误政的问题。而废除肉刑,则标志着古代司法刑狱方面的进步和完善,李恪更加赞成,如此才能在今后不断的更好的促进大唐司法的客观和公正。

李世民的诏书下了之后,唐行政部门便开始积极的行动起来,而新军的问题也提上了日程。但是,李恪的生活却过的极为逍遥,每天除了翻看研读《论语》之外,就是习文练武,练习书法。

对《论语》李恪有着自己的想法,后世的人们对《论语》的理解并不是真正的,能够完全代表的孔孟的思想。

因为,他们看的都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版本。而朱熹注解就绝对争取吗?李恪自己在看完唐朝以前的注解之后,才发现自己对朱熹的注解不敢恭维。

在南宋以前,四书并不用他的注解,自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笼罩,那是明朝以后。朱家皇帝尊朱熹为先祖,自然而然就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时且必须用朱熹的注解。

因此,六七百来,所有的四书五经,孔孟思想都限制在他“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取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有很多问题如果按照李恪等唐人的角度来讲,他的注解只能参考,不能完全相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