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重生北魏末年 > 第二百四十一章 州试

重生北魏末年 第二百四十一章 州试

作者:我怎么可能是曹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2-10-24 13:40:22 来源:转码展示1

厍狄干肚里的墨水比高敖曹、高季式两兄弟还少,他甚至连字都不认得。

在官府张榜公告的政令上署名时,姓名里的‘干’字,总要由下向上成竖画,被时人讥讽为‘穿锥’。

而穿锥一词也从此被代指不学无术。

没有学问是事实,可让一个生长在塞外部落的鲜卑人舞文弄墨识汉字,多少也跟强人所难沾点边。

真要细究起来,这不学无术的指责着实是冤枉了厍狄干。

厍狄干为官清廉,持家节俭,在权贵贪腐享受的大时代背景下,身为高欢妹夫、高澄姨父的厍狄干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同时厍狄干极具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长于军事,短于治理,他从不瞎折腾。

高敖曹全盘放权,自己从不过问政事,这是性情使然,谁也不能指望生性粗豪的他,在走马狩猎之余,还能有心思放在政务上。

但厍狄干不同,他虽然不识文字,可高澄下达的各项政令,他总要亲自一一过问,关注其进展。

某些官员对于高澄所倡导的《施政纲要》仅仅是熟读背诵,厍狄干在为政时却严格遵照其中所记载,鼓励农桑,重视文教、德教,他体恤百姓,从不因个人私欲而滥用民力,故而深得定州士民爱戴。

与另一位姑父尉景在冀州时的作为形成鲜明对比。

相较于不学无术这个评价,也许不学有术更为贴切。

厍狄干凭栏远眺,目光始终注视着崔赡,由于不识文字,厍狄干在政务上对僚佐多有倚重,就连他所奉行的《施政纲要》,也是僚佐为他诵读。

因此,厍狄干对有才之士极为喜爱,崔赡小小年纪,却能与高敖曹一众幕僚齐力治理将广州治理得卓有成效,自然受他的青睐。

‘可惜阿惠要求各级考试都要用白纸糊名,否则我定要点他为经典科州试第一。’

厍狄干暗自思量着,不无遗憾地发出一声叹息。

这也是高澄之所以强制要求糊名的原因,厍狄干因为爱才,想要内定崔赡,自是公心大于私心,但必定也会有人因为私情,而做出同样的选择。

所幸如今科举草创,舞弊技术还未发展到在考前与考官约定生僻文字,以作标识。

高澄也只是派遣考前看护试卷的十名亲卫在阅卷过程中全程监督,防止有阅卷之人偷看姓名。

远处,钟楼上报时的铜钟被敲响,钟声悠扬,无需旁人提醒,厍狄干淡淡道:

“开始吧。”

考院外,各自交际的考生们听到钟声后已经安静下来,全都眼巴巴望着院门。

不久,院门缓缓而开,有府吏在州郡兵的簇拥下迈步而出,向众考生宣读考场纪律。

流程与县试一般无二,大家都是过来人,对于州郡兵们在之后的粗鲁搜检也早有心理准备。

为了做官嘛,不寒碜。

崔赡经历了一番略显屈辱的搜查,终于走进考院,他在自己的考座上等了大半个时辰,直至第二声钟响,才有两名服饰与寻常州郡兵不同的壮汉抱了一个箱子,进到经典科考试所在的院落。

这两名壮汉是高澄十名亲卫之二,箱子里也正是这一次经典科的考卷,一人抱箱,一人掌管钥匙,彼此相互监督。

在外派前,高澄特意召集众人,告知他们,若有举报协助舞弊,一经查实,被举报者全家发配辽东、辽西苦寒之地,而举报人也将收获重赏,包括但不限于升职与物质奖励。

同时,高澄为了防止互相包庇,还规定先告无罪。

其中得失,众人自有计较,也正因为如此,分派往关东八十州的八百名亲卫谁也不敢受人财物。

对监督科考公正,更是不敢大意,生怕自己成了同伴升职获赏的垫脚石。

不过高澄也并非不讲情理之人,对于监考的八百亲卫,他许诺回洛后每人赐绢一匹,以作奖赏。

经典科是由厍狄干的长史监考,他在众目睽睽之下从亲卫手中接过钥匙,将箱子打开,取出其中的试题由考场中的州郡兵分发。

考官继续在宣读考场纪律,崔赡拿到试卷后,稍作思量,便动笔答题。

经典科虽然考的是儒家经典,但难度远远不能与明朝八股同日而语,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儒学发展到明朝,历代多有名儒注释,考生们对其理解也更深。

为了优中则优,也为了避免题目重复,出题之人不得不费尽心思出些奇招怪招,比如着名的截搭题,就是割裂经书文句,截断牵搭作为试题。

如今的科举,无需这样劳心费力,高澄在经典科州试上只考察生员们对经典的熟记与理解,等到京试时,无论是哪一科,儒学经典、农书、刑法等等各科内容也只会占据小部分比重,更多的还是考察策问。

例如他为明年三月京试准备的策问大题,就是向各科应试学子求策改革。

而聪明人,如崔赡、王曦等,其实都能猜到这一点。

高澄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以求富民强国,又规定京试以策问为主,凡是带点脑子,多少都会往这方面下功夫。

对于这种情况,高澄也能预见,但这也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考生们对有关改革的策论多做准备,答题时便能给出更好的建义。

否则在考场的短时间内,回答策问时,要做到言之有物,合乎情理是何其困难的一件事,真正具有可行性更是少之又少。

当然,这也是因为高澄力主改革,这一科的策问题目才比较好猜。

到了往后,除非发生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否则策问题目很难被押中。

而真正有了这样的大事发生,考生们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准备后,在答卷中积极建言献策,对于国家来说有利无害。

毕竟能走到最后一步,自身才学肯定不会有欠缺的。

当崔赡自信满满的收笔时,时间还有许久,他又审视了一遍,这才将试卷递交给站立在身后的戍卒糊名。

戍卒糊名之后则将试卷转交给在场的两名高澄亲卫,待收集的试卷达到一定数量后,他们再打乱次序,这一过程中,考官不被允许参与其中,甚至考试期间不许走动,就是担心他们牢记某一考生的字迹。

还差6000。

感谢书友小九九你心里的那点,打赏。兄弟名字在感谢时容易引发歧义呀。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