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 > 第224章 番外2 饮鸩止渴

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 第224章 番外2 饮鸩止渴

作者:倚天傲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2-01-31 20:19:40 来源:转码展示1

明初时,以农为本,别的行业,都被看作舍本而逐末者。

但在薄赋轻徭的名义下,生产力在短期内得到恢复,社会各界又开始活跃起来,手工业逐渐开始复苏,至明朝中叶,已经有了“逐末者千金”的说法。

其中最先复苏的手工业,是纺织业。

纺织业在明代,属于暴利行业,其发展和明初的重农桑政策是分不开的,当时要求农民有田超过五亩的,必须种植桑、麻、棉各半亩,否则要纳绢或棉、麻各一匹。

这个政策,为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加之明初轻视商贾,经商的人数较少,商税又偏低,一般为三十税一,对农具和舟车丝布等则免税。

这样,纺织业在轻税的政策下,很快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资本,总是朝着有利润的方向流动,“士大夫家多以纺织求利”,他们开始雇佣织妇纺织,参与市场竞争。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了,对各种生产生活物资的需求也相应增大,商业就开始慢慢繁荣起来。

官员们的薪资不高,但享受着国家的赋税“优免”,家境不断好转,明朝中期开始,家有余赀者,自然会想到用这些钱来投资,很多官宦之家开始经营太祖所鄙视的经商活动。

他们有的开设酒楼、店铺,有的就把钱放高利贷,成为食利阶层;有的则干脆开起了当铺;其他的如贩盐、贩茶、开店铺,采煤、采铁、搞纺织等等,上行下效,经商不再是一件可鄙的事情。

朝廷的酒禁开了,矿禁没有那么严了,一些大老板的腰包鼓鼓,这些老板不再仅仅是地主老财一类的传统富裕户,更多是靠经商、开矿、冶炼等发财的,所以学界普遍认为,这时候在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永乐时期,明朝的国力达到顶峰,除农业外,各业都飞速发展起来,北京不仅仅是一国的都城,也成为帝国的商业中心,在运河沿岸,一些城市的商业极度发达,货物往来频繁,到处一派繁华景象。

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中国的海外贸易也开始发展起来,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大造楼船,水路货运十分发达,铁锅、铁针等已经向日本、柬埔寨、缅甸、爪哇、吕宋、交趾和朝鲜等国家大量销售,陶瓷、茶叶、丝织品等远销欧洲。

……

然而,封建社会的繁华总是短暂的,明帝国庞大的身躯上,一些地方开始腐烂,大明的国运很快踏上了下坡路。

明王朝的白银主要是通过海外贸易获得的,大量的白银掌握在商人手中,农民卖粮价贱,过后又价涨,反复遭到商人的盘剥。

而朝廷手中缺少银子难以平抑物价,碍于祖制,又无法对商人加税,没银无法控制商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

官员权贵享有“优免”,加之地方“豪右”逞强,宦室富户们通过飞洒、诡寄、虚冒等手段,大肆兼土地并逃避差徭,于是大量的赋税徭役只能转嫁到贫民头上。

在土地日益集中和赋税徭役日益加重的过程中,贪官污吏又开始盛行,底层农民被各级官员变着花样践踏压榨,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如有一豪家,置田万顷,他的田亩,侵别人的太多了,便想法勾结官府变乱黄册,把新收随意挪移成旧管,来逃避赋税。

兼并之风日盛,大户千亩也是一里长,小户三十亩也是一里长,负担的岁赋差役则相同,小户更非倾家荡产不可了。

他们在丰收年份尚能自保,碰到荒年,一些农户今日缴税,明日就得借贷,搞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大批农民已经无法生存,要不欠税,要不就只能流亡,明朝特有的流民潮,就在一派繁华中开始在全国各地流动。

早在宣德年间,许多地区就已经出现了较多的流民,苏州一带的农民就曾在重租重税的盘剥下成为流民,积欠的税粮高达七百九十万石。

正统时,从山西流亡到南阳的人不下十万户,成化年间,流民的数量超过一百万,有的地区人口“逃亡过半”,甚至“十者只存其一”,所抛荒的土地“少者千百余亩,多者一二万顷”。

流民,日渐成为了明王朝的心腹之患……

朱元璋因饥饿,才去当了和尚,仍然无法生存,就投了义军,终成一代帝王。

讽刺的是,他奋斗一生,所期望的理想社会并没有到来,没到百年的时间,他的后代们也给百姓带来了同样的流离生活。

明朝政府通过里甲、关津、禁山等措施,竭力防止农民的流徙,有时甚至展开残酷的镇压。

然而在流民的队伍里,常藏有武器,有秘密结社的组织,也有自己的领导人,于是流亡的斗争形式便渐渐发展为起义。

这期间,土地兼并严重的山东、江西、福建,税赋较重的江浙、湖广、四川等地,都先后发生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

其中包括比较有名的山东女英雄唐赛儿的白莲教起义,这种盛世期的起义尤其引人注目。

接下来,明帝国的日子越来越不轻松,一系列的内忧外患,把一个个皇帝弄得灰头土脸。

先是宦官们砸碎了朱元璋的紧箍咒,一个个权势熏天,“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官民隐事”,俨然代天子巡狩的架势,到处搜刮民脂民膏,民怨沸腾。

再则是边境不靖,北方有土木堡之变,英宗被虏,一国之君居然成为蒙古人的阶下囚;沿海地区,又倭寇为患,不得已之下,朝廷开始实行海禁,一度繁荣的海上运输渐告衰落……

流民越来越多,起义规模越来越大,朝廷疲于应付,财政支出越来越巨,由于贪污的盛行和庞大的军费支出,造成朝廷财政非常困难,政府“每年所入二百万之额,不能充所出之半”,没办法,只得一步步加重赋税和徭役。

原来北方“永不起科”的土地,景泰时已全部征收赋税;正统元年,朝廷把江南诸省的田赋大部分折征银两,叫作“金花银”,规定米麦每石折价二钱五分;成化时又增为一两,这就使得农民的负担比以前增加了三倍。

这个时候再加税,无异于饮鸩止渴,虽能解一时之渴,却会危及生命,不过朝廷的统治者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到了嘉靖三十年,明朝政府于南直隶、浙江等州县增赋百二十万,叫作“加派”;嘉靖三十六年,又在江南等地增役银四十万,叫作“提编”;以后又陆续出台了箕敛、派括、算税契、折民壮等等加派的名目……

豪绅士族有特权免赋免役,贫苦农民的生活愈发痛苦,流民更多,起义更繁,如此陷入恶性循环……

明朝的盛世,繁华而短暂!

在此起彼伏的起义中,至嘉靖末年,盛极一时的明帝国,已如风中柳絮,飘摇不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