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 > 第115章 未雨绸缪做防范

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 第115章 未雨绸缪做防范

作者:骥伏枥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11-25 00:27:33 来源:转码展示1

次日,早朝之前,李秀娥就听到王宫东侧那个滕王的御用作坊里有滋滋的锯木声。她还是过去看了看,裘开物一大早就开始制作新样式家俱了。

见李秀娥到来,忙给她介绍,昨晚睡得早,半夜醒来之后再也睡不着,构思了一件新款橱柜,天一亮就来作样板了。

李秀娥见他如此敬业,恭维两句才去了大殿。与群臣朝堂相见,她先通报了当前形势,接下来布置下一步计划。

要求兵部抓紧训练之外,更要加强防守,莫以为战场没在石昌便放松警惕,战场瞬息万变,说不定哪一天战火会烧到这里来,务必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不仅要把好三个獈口,也要加强城防,除了石昌城列为重点保护好王宫和诸位大臣之外,其他两个城市同样不可掉以轻心。

她特别强调,像牧场、棉纺厂、粮库、矿务公司,不仅关乎到民生问题,更关系到全军的后勤保障。这些地方除粮库建在城内,其他几处目前没有城墙防护,所以三个隘口作为第一关务必要防守住,不能让敌军攻进来。

工部加大棉纺厂的生产,前线缺少大量军衣,现在是热天,除了多生产单衣以外,棉衣也要提前备好。

前线弹药供应必须充足,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开足马力,加大生产。除石昌留下备用要足量以外,宁都及瓷都那些城市更要多备,毕竟那里不生产弹药。特别是宁都,今后远征作战,从宁都补充供养要比从石昌及时,可弹药终究还是源于石昌。

关于粮食的储备,更是重中之重,现在成裘两国在交战,必然会影响到成国的商业环境,商部抓紧粮食釆够,新粮未熟,陈粮货少,若成国紧缩出口,可从畅国加大进口。

成国有战事,现宁国境内还不太平,为保障贸易安全,其他物资也要拓宽畅国渠道,以工具、农具、家俱、玩具为主,注意战略物资只许进不许出,严格控制。作为一条战时法令传达下去,有违者严惩不贷!

李秀娥一番安排,群臣已经感觉到了空气的紧张,莫看石昌这里太平依旧,实则战事就在身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王后高瞻远瞩,实乃国之大幸,民之大幸。文臣武将纷纷表示,定当恪尽职守,按要求完成任务,当即已有人退朝部署。

接下来,对于迁都的想法李秀娥还是提了出来,一是听听大臣们的意见,二是让众臣有个心理准备。现在迁都为时尚早,可那是早晚的事。石昌地方太小太偏,过于闭塞,不利于将来的发展。就目前天下形势来说,倒是利于固守。

众人意见不外乎两种,迁与不迁,赞成迁都的,是赞成李秀娥的意见,保持与王后一致。不愿迁都的,实则是贪恋石昌之地的惬意生活。

十几年来,此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贫困县城,发展成了一个物阜人丰的国家。家家户户安居乐业,生老病死都有保障,百姓幸福感爆表,更不用说在朝为官者,他们的生活水平自然比那平头百姓要高上几个档次。

吃会把人吃馋,歇会把人歇懒。人有习惯于当下状态的劣根性,对安逸的好生活好日子自然不愿去改变。搬迁可是大工程,在朝为官的,举家都要跟随,旅途劳顿倒是小事,毕竟只走一趟,可以后的工作生活环境如何尚不可知,便懒得去尝试了。

对于不想迁都的大臣,李秀娥没有责怪,迁与不迁不是他们说了算的,现在提出来,不过是让他们有个准备而己,把一些私事提前处理好,省得到时留下尾巴,免生纠葛与遗憾。

散朝之后,李秀娥特意留下了周正邦和董振义,就迁都一事单独与二人深入交换了意见。二人明白,王后主意已决,不赞成也没用,自然表示支持。

李秀娥命周正邦做个迁都方案,时机成熟之时方便启动。周正邦自当奉命安排。

之后,李秀娥想要了解一下近一段时期斥侯传来各地的消息。

董振义详细汇报。

大裘国在前线与滕军交战,国内民众持反对意见,闻听裘军战败,更加怨声载道,说裘王穷兵黩武,必将害国害民。新王新政,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民生上,却老是记着开疆拓土,即便是疆域拓展的再大,弄了个民不聊生,整个国家也只会是大而不强。

也正因为如此,裘国民众逃避的很多,差不多去哪个王国的都有,这个现象一直都没有断绝。最近一个多月以来,又有数百裘国难民进人石昌,已对这些人都做了妥善安置。

关于大拓国,拓王在西域,仍就是战争不断。西夷人时常叛乱,社会极其不稳定,拓王依靠强权政治,才可勉强维持。最初的杀戮管得了一时,却并非长法,总不能把西夷人全部杀尽,那样将是只得了一个大片荒漠,没有任何意义。

时下拓王像是改变了策略,在帮助西夷人恢复生产。因为之前的战争,西夷人对他缺乏信任,大的战争暂时没有了,各处依旧有小股人起来反抗。或者会有人因为一件小事引发争端,闹出人命,那些军卒前去管理,反倒会激起西夷人的集体抗争,将事态扩大。这也是目前拓王最头疼的问题。

他想撤兵,可一撤兵,好不容易打下来的疆域便不受控制了,那些留守的将士很危险,他又舍不得那片区域,几十万大军一直被拖在那里。

好在大拓国东部的民众相对来说比较本分,十几年以来没有发生过动乱,都安分守己的过日子,无论是农业、牧业、手工业都比较平稳。只是因为要供给前线的将士粮食马匹衣物等物资,苛捐杂税比较多,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

大拓国的疆域更比以前大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只不过是那些贵族富有了,特别是与军队有关的家族,他们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财富集中在他们的手里,而平民愈发的贫困。

倒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大盛国,那些牧民们要自由的多。草原辽阔,牛马成群,这给盛军提供了丰富的给养支援,快刀快马所向披靡。北部比较寒冷,地广人稀,盛国大军一路杀过去,几乎很少有抵抗。当地牧民实在是太少了,纵然有人照样强悍,可终究会被盛王的军队所消灭。

盛王与拓王的战略思维不同。拓王攻打西夷,除了想占据疆土之外,还想要统治那里的族人。这种因为侵略而引发的矛盾是长期的,所以社会一直不稳定。而盛王只是为了扩大牧场,他根本就不需要被征服之地的牧民,赶尽杀绝是他一向的作风。

这十几年来大盛国发展迅速,兵强马壮,牛羊众多,只是相对比较单一,大草原上除了牛群就是羊群,还有一片一片的帐篷,仅此而已。没有一个像样的城市,牧民们居无定所,随着季节南北迁移,随着羊群啃食牧草的脚印东西移动。游牧生活依旧很原始。

大成国一直以来与滕国加强着贸易合作,这一方面倒是有增无减,但是随着嬴王的进攻受到重大影响那是必然的,预计将来贸易额会迅速缩减。

前些时日,成王还在招兵买马,数支军队向西而去,西部山区地广人稀,未曾听说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

而成王现正集结部队,全力对付西进的嬴王,不想让他进入到成国腹地,否则成国将失去稳定的发展环境,弄不好会走宁国的后路。

与大畅国的贸易确实比以前加强了,畅王提出来一个要求,希望能够购买滕国的大炮。因为火炮是军用物资,商部代表一口回绝。畅王非常不悦,说是为了加强战舰的战力,保护下南洋的商队,绝对无意与腾军作战。即便是这样商部代表也未答应。正因为如此,虽然加大了与畅国一方的销售力度,销售业绩并未增长多少。这多多少少与畅王的态度有关。

一提到火炮,李秀娥相当重视,这火炮绝对不能出口,任何价格都不允许。

之后,叫上董振义陪她去视察,小翠带领女子别动队护卫。

在视察了棉纺厂之后,她们便直奔小白山。这是她此行的主要目的。

李秀娥想让郭振山改进火器,这个想法她没有在朝堂上明说,甚至连周正邦也未告知,命董振义务必保密,对今后的操炮手要进行纪律约束。这项秘密除了操炮手以外的人,均不得涉及。

见王后如此重视,董振义自是当做一件机密去办。

到达小白山,得知运送武器弹药的那支队伍已经离开去宁都了,李秀娥才去各个工厂进行视察,视察结束,约见郭振山。

交给郭振山几张图纸,这是她昨天连夜画出来的,一个零部件的草图。要求郭振山让工匠们按照图纸进行锻造,出成品之后,让他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安装在炮管上,进行试验。如果效果好的话尽快生产,将成品配送到部队。如果效果不理想,想法进行改进,直到见效。

郭振山领命而去。

董振义终于明白,王后煞费苦心是为了滕国的军卒着想,免得这些火器毁了自己的将士,禁不住对李秀娥暗暗竖起大拇指。

李秀娥建议小白山的各个工厂也要将围墙加固,即便是不能修得跟城墙那么高大,也要加高加厚,更要添加一些炮口,布置上火炮,一旦有敌军来袭,这些工厂能够自保。

董振义表示记下了,回去就安排选址设计和建设。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李秀娥才返回石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