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长安不见春 > 第3章 第二卷·拨雪寻春,烧灯续昼

长安不见春 第3章 第二卷·拨雪寻春,烧灯续昼

作者:云书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7 20:23:50 来源:文学城

谢府檐上堆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像是旧雪还未来得及消,就又下了新雪。

谢杳心念微动,摇身一跃,站上屋顶。

她用手将雪轻轻拨开一处,小心翼翼地坐下,冻得忍不住打了个寒噤。

谢府旧宅位于常乐坊最偏僻的一个小巷,不远处便是长安东市,那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这里却幽深僻静,可谓大隐隐于市。

谢杳由衷佩服祖父的眼光,这座占据天时、地利的宅院正好便于她行事,无论是防范宵小,还是远离争斗,都是极有助益的。

谢杳唤来棠梨,交代她道:“这几日,你要叮嘱府内的人守好府门,借我身子不适为由,任何前来拜访的人,都一律不见。”

“小姐,这样恐怕会惹人非议。若是无人拜访倒也无妨,可若是有人拜访,我们闭门不见,岂不树敌。”棠梨温声相劝。

“我就是要让他们议论,让他们告诉圣上,我们江宁侯府并无结交世家之心。”谢杳莞尔,继续说下去,“更何况,欲真心结交之人,是断不会在这个时间前来的,也绝不是吃个闭门羹就会离开的。”

棠梨恍然,用力地点了点头。

第二日,果真如谢杳所言,长安城一些闻风而动的达官显贵纷纷前来拜访,又都一概被拒之门外。

一连三日下来,这些人通通就此作罢,偌大一个谢府竟连一张拜帖都没送进去,这消息顺着长安东市一传,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倒是有一个人,一直不曾放弃。

第六日,苏木又来到谢府门前,他白日忙着其他事务,忙到日落才想起给太子妃的拜帖还没送,急急忙忙地赶到谢府,心中暗喜:终于没什么人了,不然挤都挤不上前去。

棠梨见来人是他,心中犹豫,算上前几次已然拒绝东宫四次了,这该如何是好。

还没等棠梨开口,苏木就抢先一步把拜帖塞到她手里,然后转身快步跑开,边跑边回头喊道:“拜托棠梨姑娘了。”

棠梨忍俊不禁,心想:真是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啊!

她边想边转过身,被陡然出现在身后的谢杳吓了一跳,“小姐!你何时来的?怎的一点声音都没有?”

“怎么?你做亏心事了?”谢杳打趣道。

没等棠梨回答,谢杳轻轻一抽,拿走了她手里的拜帖。

谢杳坐在府内的海棠树上,借着月光,翻阅着手中的拜帖。

海棠树下,一个小厮提灯走过,被她叫住,将灯笼递了上来。

谢府门外不远处的马车里,元序望着忽然亮起的海棠树,勾了勾唇。他借着灯笼的光亮,望见了谢杳的身影。

他莫名想起多年前在江宁侯府的海棠树上,小谢杳无助的模样,那个时候的她像一只小兔子,小小的个子爬到那么高的海棠树上,竟一点都不害怕,等到要下来的时候,才有些不知所措。

谢杳怀中的拜帖被她挂灯笼的动作一带,掉了下去,她倾身一跃,在拜帖掉到地上前接住了它。

一些儿时的记忆,在她脑中闪过。

“子启哥哥,抱——”小谢杳张开双臂,可怜兮兮地望着元序。她本来不想让他帮忙,可是环顾四周,除了他以外也没有别人在,只好向他求助。

元序走到海棠树旁,伸手试了试又放下,“你爬得太高了,我没办法直接抱你下来。”

“那我跳下去,你在下面接着我。”小谢杳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

元序点头示意,向她伸出手,“我一定会接住你的。

小谢杳紧闭双眼,用力一跃,片刻后,落在一个温暖的怀抱之中。

自那以后,谢杳越来越亲近这个从长安来的少年,总是喜欢听他讲有关长安城的故事,那是儿时的她最向往的未知天地。

彼时的她,还不知晓元序的身份。

“太子哥哥,如今的我也可以自己稳稳地跃下海棠树了。”

谢杳收好拜帖,拂了拂衣袖,转身向屋内走去。

苏木拿着几盏灯笼快步走向元序,“殿下,你要的灯笼。”

元序接过灯笼,将它们一盏盏挂在谢府门外的柳树枝桠上。

整条小巷被照得透亮,光华如白昼。

几个行人路过,见这场景都不由得感叹:“这是哪家的公子,竟这般有心。”

苏木见驻足的行人越来越多,低声提醒:“殿下,你的身份不宜暴露,还是回去吧。”

元序颔首,转身上了马车。

在马车掉头驶离的那一瞬,谢杳循着嘈杂的声音,走出府外,映入眼帘的是整个巷子的明亮灯火。

苏木怕有人暗中跟随,回头观望,恰好看到走出府来的谢杳,“殿下,谢府有人出来了!”

元序连忙掀起窗帷,远远望去,少女已是亭亭玉立,她四下张望着,像是在寻找什么,看起来心情不错。

谢杳的目光越过人群,最终停在一辆渐渐远去的马车上,那马车的装饰富丽华贵,十分惹眼。她会心一笑,已然知晓是何人所为。

她唤来棠梨,从衣衫夹层中拿出拜帖,递给她,“传信姑姑,雨水节气我于楼内赴太子之约。”

* * *

北方的正月总是春寒料峭,让人难以捉摸。这不,昨儿还是艳阳高照,今日就下起了小雨。雨水滴滴答答打在窗棂,像一首琵琶曲,动人心弦。

去年这个时候长安还在下雪,今年的上元才刚过,就下起了雨,这样的天气,倒是有几分像江南。想到这儿,谢杳不由得叹了口气。

棠梨望着郁郁寡欢的谢杳,很是发愁,小姐不是最喜欢雨天吗?难道是……想家了?

“小姐,你看这天气,多应景啊!”棠梨说着,推开了窗子。

一阵凉风吹来,卷着雨丝,轻轻的打在谢杳的手上,让她回过神来,“什么?”

“雨水节气啊!今日还是小姐你的生辰。”

棠梨笑着望向谢杳,清了清嗓子,换了个腔调,继续说道:“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谢杳不禁苦笑,生辰,一个人的生辰吗?

棠梨明白谢杳的故作轻松,可一时又想不出办法,只好在房中踱步。

徘徊中,她不经意一瞥,有了个好点子。

“小姐,你一会儿要穿哪一件赴约啊?”棠梨挑了几件粉色的衣裳,拿到谢杳面前。

“这件颜色淡了一点,有点素;这一件虽颜色正好,但花纹太多,有点过于华丽……”棠梨的小嘴说个不停。

谢杳实在无心继续听下去,开口打断了棠梨,“你去把哥哥给我新做的那件衣裳拿来。”

申时正刻,谢杳按拜帖约定的时间,准时来到红尘楼。楼内人声鼎沸,却并不如往日喧嚣,想来是这阴雨天气,惹的人们不愿出门。

她们刚上到二楼,就撞见正欲下楼去迎她们的苏木。

“棠梨!”苏木先认出了棠梨。

“想必这位就是谢二小姐了。”他侧目望向棠梨身边戴着帷帽的女子,“二小姐请随我来。”

雅间的门被苏木轻轻推开,一个身着银白色长衫的男子立在窗边,听见声响转过身来。

透过帷帽的缝隙,谢杳看清那人的面容,心头一震。原来,去年上元节自己在红尘楼上望见的那位白衣少年就是太子,怪不得她当时会觉得他的面容如此熟悉。

元序望着渐渐走近的少女,脸上扬起明媚的笑意。相识以来,这是他第一次见谢杳穿青碧色的衣裙,这颜色好像江南的绿水,让他想到江宁城和煦的春天。

“参见太子殿下。”

谢杳刚一行礼,就被元序拉到桌边坐了下来。

“你我之间不必多礼。”

谢杳闻言微怔,他竟没有自称“孤”,而是“我”。

“此处没有外人,谢二小姐还要一直戴着这顶帷帽吗?”

谢杳用手缓缓拨开帷纱,小心地摘下帷帽。少女面若桃花,肤若凝脂,气质清丽脱俗。

元序很是感叹,当初的小姑娘,如今已经出落得倾国倾城了。

谢杳端起茶杯,“臣女以茶代酒,敬殿下。谢殿下这些时日的相护,若非如此,谢杳恐难能这般顺遂。”

元序不答,伸手接过她手中的茶杯。

谢杳一愣,忙收回手,“不知殿下相邀,所为何事?”

她话音刚落,就听见砰的一声,雅间的门被人从外面大力推开,一个身披桃红色绣花斗篷的少女闯了进来。

“太子哥哥!你究竟在这里见什么人?为何失约不去府里的宴席?”少女生气地望向他们,眼中满是对谢杳的敌意。

元序敛了笑意,向谢杳介绍道:“这位是薛国公府的三小姐薛蔓儿。”

谢杳忆起姑姑同她说过的话,“大晟的薛国公薛凌寒,洛阳人氏,乃当朝皇后的父亲,其位高权重堪比一国宰辅。倘若不是朔光帝废除了旧制,不立丞相,他无疑是大晟朝堂人人推举的首选。”

谢杳起身,“薛三小姐,幸会。”

薛蔓儿不屑地回礼,上下打量了她一番,心中暗想:这般好看的女子接近太子哥哥,定是别有用心。

她正欲开口刁难,却见谢杳忽地转过身,落落大方地对着太子说道:“太子殿下既有事在身,谢杳就先行告退了。”

“谢杳?”薛蔓儿惊愕地望向谢杳,口中喃喃,“你是谢杳?”

“放肆!”元序用力将茶杯往桌上一摔,冰冷的目光中带着彻骨的寒意,“太子妃的名讳岂是你能叫的?”

不止薛蔓儿,就连谢杳都被元序这番举动弄得动作一滞。

大晟太子素有温润仁德之名,传闻至今还从未说过他有与何人争执,亦或是动怒。

“国公府的宴席孤未曾应过,谈何失约?”元序丝毫不留情面,“倒是你骄纵成性,无礼至极,国公府就是这般管教后人的?”

薛蔓儿被说得哑口无言,眼泪在眼眶打转。

“收起你那些歪心思,孤对你的容忍到此为止。”元序一字一顿地说道。

薛蔓儿见心思被点破,终是按捺不住,也顾不得其他,哭着跑了出去。

君王之怒,若雷霆万钧。

谢杳望着薛蔓儿落荒而逃的背影,无奈轻叹。

门外的苏木和棠梨见状都不敢言语,大眼瞪小眼地望着对方。苏木心下一横,伸手关上了门。

谢杳深吸了一口气,抬眼望向元序,“殿下何必动怒,她年岁尚小,不懂事罢了。”

“年岁尚小又如何,孤就是要让他们知道,孤的太子妃他们怠慢不得。”元序迎上谢杳的目光。

“殿下素来温润谦和,此事若传扬出去,怕是会误了名声。”

“孤不惧。”元序豪不犹豫地说道。

“殿下可以不惧,但谢杳却不能推脱,是谢杳之过……”

“昭昭。”

谢杳眼睫微颤,少年声音温和,一如多年前在江宁时他唤她那般。

“你我之间何以如此生分?”元序的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谢杳默不作声,心中五味杂陈:大概是因为时间?身份?权力?又或许是这所有的一切,把他们从儿时的亲近一点一点拉到如今的距离。

两人纷纷落座,相顾无言,惹得门外的苏木和棠梨好一阵担心。

苏木焦急万分,殿下今日怎么回事,明明一直盼着能见到太子妃,怎的一见就哑巴了。

棠梨心中也犯起了嘀咕:太子殿下刚动完怒,小姐怎能这般直言不讳。更何况殿下还是为了小姐好,小姐倒像是全然未领情。

月见端着食盒,还没走到门口,就瞧见这一左一右满面愁容,好似霜打了茄子般的两个“门神”。

她忍俊不禁地走近,苏木和棠梨同时抬头,望见来人是月见,如蒙大赦。

月见轻轻叩门,在屋内的人应了声后走了进去。

“见过太子,太子妃。”月见施完礼,提着食盒走到谢杳跟前,“这是太子殿下托师父给你做的长寿面。”

谢杳大惊,月见阿姊怎能在太子面前称姑姑为师父,难道……元序早已知晓姑姑的身份?

月见知她所疑,迎上谢杳的目光,向她眨眼示意。

“月见告退。”

月见转身极快地退出了雅间。

“快吃吧。”元序拿起茶杯给谢杳倒了一盏茶。

“谢殿……”

元序猛地抬眼,硬生生把她的话给噎了回去。

谢杳垂眸,思绪翻涌,若不是太子相邀,她很难来到红尘楼。

她到长安后的这段日子虽然顺遂,但难保不会有人暗中监视,因此她的一举一动都慎之又慎。她远离故土,心中难免思念与她同在异乡的姑姑,却也只能忍耐,不然只会给姑姑招致祸患。

这所有的艰难与荆棘,都被太子化为乌有,成了合情合理的坦途。

她用余光偷偷瞥向元序,少年姿容如玉,威仪秀异,容貌可以称得上是冠绝天下。更难得的是,他的眼眸清澈纯净,透着悲悯,如山间清泉,不染纤尘。

“嗖——砰——”

烟花跳跃升空,绽放出流光溢彩,点亮了长安的夜空。

谢杳透过雅间的窗子望出去,刚好能看到烟花的全貌,没有一点遮挡。她肆意地笑着,像是卸下了所有的重担。

这笑容映在元序的眸中,让他久久不能移开目光。

在无人知晓的一隅,少女欣喜地望向天空中盛放着的焰火,在她身后,少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少女,眼中亦满是欢喜。

谢杳转头,迎上元序来不及收回的目光。她望着少年灿若星辰的眼眸,心念微动。

“生辰快乐!”元序粲然一笑,“愿昭昭,岁岁不独往,年年胜今昔。纵世事难平,亦不萦于心;纵四方难往,亦不辍于行。”

谢杳垂眸,眼底弥漫上一层雾气。

焰火不绝于耳,响彻整个长安东市。

趁着声响,谢杳轻声说道:“谢谢你,太子哥哥。”

“什么?”

红尘楼内外皆是一片嘈杂,元序没能听清谢杳后面的话。

谢杳笑着摇了摇头,不欲再重复。

夜色阑珊,已将近戌时,再过半个时辰就是宵禁的时间了。元序担心途中生变,执意将谢杳送至谢府门口。

马车刚一停稳,元序就立刻起身,抢先走了出去。

谢杳不疾不徐地跟在他后面,只见元序蓦地停住脚步,伸手把她护在身后。

谢杳眉头微蹙,下意识摸向腰间的软剑。

“苏木!”元序声色俱厉,“去查清楚是何人所为。”

谢杳环顾四周,不只谢府门前,整条巷子都是一片狼藉。

元序之前亲手挂在树梢上的灯笼被全部撕碎,散落在地上。

元序的眸中满是担心,谢杳却好似意料之中,神情从容。

“这几日一定要多加留意,小心为上,我会派侍卫暗中保护你们。”元序叮嘱道。

“无妨,此番应该只是个警告。”谢杳神色淡然,“这里离长安东市不远,他们也不敢闹出什么太大的动静。”

元序离开后,谢杳又折返回来。

小巷恢复了原貌,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她随意一瞥,慢慢走到一棵柳树旁,俯身轻轻拾起一片被遗落下的灯笼碎片,露出一个似笑非笑的表情:果然有人按耐不住了,可这幕后之人会是谁呢?

雨水之后,谢杳依旧隐于府内,不与长安任何世族来往。

时至清明,她来长安已三月有余,这里总算有了入春的迹象。府内的海棠树露出了嫩芽,梁上有几只新燕筑巢,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

谢杳勾唇一笑,“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正是好时机。”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踏莎行·元夕》北宋·毛滂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北宋·苏轼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第二卷·拨雪寻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