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传花信,雨涤春尘,江南的春意醉人,惹得人挪不开眼。
一叶小舟泊在桃叶渡,谢杳撑伞下了船,漫步在烟雨中。
清晨的秦淮河畔,静谧安宁,好似误入了一片世外桃源。这样的景色她已经阔别了五年之久,如今是日日看都看不厌。
“江南的气候真是宜人。”小满叹赏不绝。
棠梨莞尔,望向烟波浩渺的水面,在长安待久了,都快忘了春日也是可以这么早到来的。
谢杳闭上眼,深深吸了一口气。
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泥土的味道,湿润、清新,让人自然而然地放松下来。
天青水碧,凭栏听雨,数不清多少楼台,只余下眼前的三两轻舟,浓淡相宜,映在她的眼眸。
江宁侯府的一个小厮披着蓑衣疾步赶来,焦急地叫住她们,“二小姐,中了!大公子中了进士!”
“前三甲?”棠梨惊叹道。
“探花!”
谢杳面色欣喜,难掩激动之情,“哥哥总算是没有辜负这些年的挑灯苦读。”
她作势便要回府,被棠梨拉住,“小姐,行船更快一些。”
轻舟顺流而下,冒着瓢泼大雨,稳稳停在岸头。
江宁侯府的后门一开,谢杳便快步跑向中堂,连裙角被雨打湿,也不理会。
她气喘吁吁地进了堂内,向父亲、母亲一一施礼,满怀欣喜地向他们确认,“哥哥中了探花?”
江宁侯夫妇默默点头。
谢杳对他们的反应感到疑惑,“阿爹,阿娘,不高兴吗?”
谢弈安眉头紧锁,接连叹息。
高晚慧目光闪烁,艰难地开口:“圣上密旨,命你兄长……拜驸马都尉。”
谢杳心头一震,嘴中喃喃,“驸马?”
堂内一片寂静,空余雨水滴答打在檐上,发出些细微声响。
谢杳眼尾微红,她倔强地扬起头,问道:“父亲、母亲打算如何应对?”
谢弈安望向她,沉声道:“修书一封,自请废除太子妃之位。”
谢杳轻笑,“我就知道父亲是这个意思。”
高晚慧心疼地走上前,轻抚她的肩膀,柔声安慰道:“昭昭,我们没得选。”
谢杳不欲多言,转身想要离开,却被谢弈安叫住。
“昭昭,你亲自写。”
“既然是圣上旨意,谁写都一样,何必要让我来写。”谢杳背对着父亲说道。
“你亲自修书一封,能断了这个念想。”
谢杳猛地转身,声音响彻堂内,“我不写!”
“你以为你不写就能坐上这个中宫之位?”谢弈安怒不可遏。
“女儿本不愿做太子妃,也从未想过要做皇后,可为了不违敕旨,为了江宁侯府的安危,我应了。现如今,又要如法炮制,让兄长拜驸马都尉,父亲可有想过他的抱负和前途?”
高晚慧拉住谢杳的手,“昭昭,我们何曾不想让你们自由地活在这世间,做你们想做之事,可皇命难违,难道你想让你兄长抗旨不成?”
谢杳不答,泪水流淌过双颊,打在地上。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母亲说得没错,他们没得选,她的兄长如今在长安,若是她写得迟了,第一个死的就是谢景。
谢杳作揖,一字一顿道:“谢杳从命。”
她三两步走到桌案旁,提笔洋洋洒洒写了一封退婚书,而后干脆利落地跑出堂外。
江宁侯夫妇望着女儿离去的背影,相对叹息。
此后数日,谢杳都将自己关在屋内,闭门不出。
小满很是担心,却不知道该如何相劝,她本想问棠梨,却发现她也闷闷不乐,只好作罢。
幸好,没过几日,谢景就回了江宁。
小满得到谢景归家的消息后,急急忙忙跑去告知谢杳,却发现她不在屋内。
她焦急地找了一圈,也没找到,又不敢声张,只好跑回府门口告知棠梨。
棠梨不假思索,“或许在檐上。”
“檐上?”小满闻言一惊,指了指屋檐。
棠梨颔首,“小姐心情不好便会躲到高处去,自儿时便如此。”
“那我怎么告诉阿姊?”
“让小姐一个人静一静吧。”棠梨劝道。
马车缓缓停在江宁侯府门前,自车上下来的不止谢景,还有谢弈月。
谢景面色疲惫,目光扫过府门口前来迎接的人,最终停在棠梨的身上,“昭昭呢?”
棠梨微微蹙眉,摇了摇头。
谢弈月忽然出声,“阿景,你先去看看昭昭,然后到书房来。”
谢景对着父亲、母亲施完礼,快步走进府内。
谢杳望见兄长的身影,连忙起身,扶住梯子露出的一角。
“哥哥不会武,何必辛苦爬上来。”
谢景望着一脸憔悴的妹妹,心疼地摸了摸她的头,“昭昭不愿下来,兄长便上来找你。”
谢杳眼眶微红,“你唤我,我自然就下去了。”
“是兄长不好,害你为难了。”
谢杳用力摇头,眼泪夺眶而出,她慌忙别过头去,努力露出一个笑容,“哥哥,永乐公主性子纯良,是个好人,你们很是相配。去年岁末在长安城门,你还见过她的。”
谢景抬手为她擦干眼泪,温声问道:“昭昭,你是否心悦太子殿下?”
谢杳微怔,目光闪躲。
谢景扶着她的肩膀,让她望向自己。
谢杳垂眸,眼睫微颤,无声默认。
良久,谢景缓缓开口:“好,兄长知道了。”
“你要做什么?”
谢景不答,转身极快地爬下屋檐。
谢杳见状,连忙跃下屋檐,跟着他一路到了书房。
“父亲,孩儿不愿做这个驸马。”谢景猛地跪在地上。
谢弈安闻言大怒,“这是圣上的旨意,难道你要抗旨?”
谢弈月连忙拦住谢弈安,“兄长何必动怒。”
“他这是要将江宁侯府送上死路!”
高晚慧扶起谢景,“有什么话,好好说。”
“我与公主素不相识,没有情谊,可昭昭已在长安待了五年,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么做,对她不公平。”谢景言辞恳切。
“公平?”谢弈安轻笑,“这世间何来的公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敢与圣上论个公道吗?”
“我若拜驸马都尉,昭昭必然做不得太子妃,既如此,我宁可抗旨。”谢景叩首,“谢景自请族谱除名,生死不累江宁侯府。”
谢弈安甩开谢弈月的手,冲到谢景面前,正欲抬手,却被谢杳喝住。
“够了!太子妃婚约已解,兄长这么做也是徒劳。”
谢杳快步走进书房,拦在谢景前面,“父亲,如今婚约已解,圣上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昭昭说得对。”谢弈月随声附和,“元朔的意思,就是逼我们自请废除太子妃的婚约。所以阿景,这门婚事你应与不应,都帮不了昭昭。”
“太子妃的婚约解了,你若不做这个驸马,何人来庇护江宁侯府?”谢弈安声色俱厉,“这门婚事,由不得你。”
“从前父亲不问昭昭意愿,就将年幼的她送入长安,为的就是庇护,而今如何?我们的婚事,当真能庇护得了江宁侯府一世吗?”谢景满腹疑惑,无从得解。
谢杳缓缓跪下,“女儿也想不明白,皇家无情,帝王凉薄,权力倾轧,江宁侯府以至南境百姓的命运系于这样的朝廷,真的能一世安稳吗?”
谢弈安骇然失色,“都给我到祠堂跪着,好好反省!”
谢景、谢杳离开后,高晚慧轻笑着摇了摇头,“我倒觉得,景儿和昭昭比我们看得更清。”
“夫人,这话万不可当着他们说,这般惊世骇人之言若是传了出去,圣上恐要认定我们江宁侯府有谋反之心。”谢弈安情绪激动。
“兄长,我觉得长嫂说得不无道理。他们不再是孩童了,尤其是昭昭,她在长安经历了那么多,远比你想象中更能看得懂局势和人心。”谢弈月顿了顿,终是忍不住直言,“自父亲薨世后,兄长便畏首畏尾,倒真不如他们坦荡。”
谢弈安见不占上风,恼怒地拂袖离去。
雨过天晴,风卷残云,江南的春意盎然,只在入夜时分,略微袭来一丝凉意。
“嘎吱——”
祠堂的门被人从外面打开,那人脚步沉重,走得缓慢。
谢杳闻声惊醒,瞥了瞥一旁昏睡的兄长,若是进了贼,他怕也是不知道的。
她艰难起身,半日未动,哪怕是习武之身,也很难动弹自如。
“昭昭,慢些起身。”
谢杳认出那人的声音,舒了口气。
“阿娘,我就知道你会来。”
“嘘——”
高晚慧指了指一旁的谢景,暗示谢杳放低声音,不要把他吵醒。
她扶着谢杳走到蒲团处坐下,又侧身将带来的斗篷盖到谢景身上,待盖好后才缓缓开口:“昭昭心有不甘,可是因为太子殿下?”
谢杳微微点头,又用力地摇了摇头,“我固然心悦太子殿下,可与情谊相比,江宁侯府数百口人的性命更重,我决不能弃之不顾。”
她顿了顿,最终决定将心中所疑告知母亲,“女儿于西北走了一遭,深觉国朝积弊。帝王凉薄,朝堂党争不断,以权谋私,敛财暴利,各州府赋税繁重,百姓艰辛。女儿不甘,委实不敢将前路寄于这样的朝廷。”
“昭昭所言不假。”
高晚慧恬然一笑,目光温柔似水,“只是昭昭不知,大晟建朝前,天下四分五裂,战乱不休,国不复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时至今日,亦不敢说分而各治的妄言。天下兴亡,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谁也不愿轻易打破如今的平静局面,哪怕这是水中花,镜中月。”
谢杳豁然开朗,思绪渐渐变得清明。
不日,圣上赐婚的旨意便到了江宁。
江宁侯府上上下下都忙碌了起来,筹备起婚嫁的物什,谢杳小心翼翼地避开他们,是这府上唯一的闲人。
她倒也不甚在意,乐得清闲。
人生行路,如涛涛江水,奔涌向前,途中或受制而阻,或汇它江流,却终不会逆转倒行。
太子妃也好,世家女也罢,她从来都是她自己,不会为名号所累,也绝不会因任何人、任何事停下脚步。
* * *
朔光十八年九月初九前夕,江宁侯府阖家北上,直驱长安。
谢杳亦不例外,她几番苦求,终于得以与哥哥同乘。
“昭昭,待兄长完婚后,便要与永乐公主同居洛阳,父亲母亲就要交由你来看顾了。”谢景嘱咐道。
“哥哥说反了,应是他们看顾我才对。”谢杳狡黠地眨了眨眼。
“昭昭以后作何打算?”
谢杳莞尔,“行舟千里,一睹江南风采。”
谢景眸光闪烁,轻抚过她的头,“昭昭,兄长盼你得清风明月,做这世间来去自由的闲云野鹤,快意此生,再无忧惧坎坷。”
“闲云野鹤。”谢杳一字一顿地念道。
“我心向往。”
谢景掀开窗帷,一座雄伟的城池隐约出现在视线中,他忆起春闱时行过的路,心下笃定,“到洛阳了。”
谢杳不答,作势起身。
“昭昭!”谢景一惊,连忙拉住她。
谢杳迎上他的目光,她之所以选择与谢景同乘,便是笃定兄长会明白她的心意,放她离去。
她眉眼一弯,依旧是明媚的模样,“谢杳祝兄长与公主比翼白首,良缘美满,鸿案相庄。我先行一步,五日后洛阳公主府见。”
言罢,她极快地跃下马车,身影隐没在路旁的密林中。
谢景轻叹,入长安观礼对谢杳来说实在残忍,她先行移步洛阳也好,免得碰到太子,平添烦扰。
这些时日,谢杳乐得清闲,可越是这样他越是自责,他太了解她的性子,再苦再难,她也从不言语,只是一笑而过。
他心疼妹妹,可这一纸婚约牵出的阴差阳错,无处辩驳。造化弄人,他们深陷其中,挣不脱,也逃不过。
窗外的景色在谢景眸中变换,却都失了颜色。
秋风卷地,落叶满长安,坊市间车水马龙,迎来送往,一如寻常模样。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鹧鸪天·代人赋》南宋·辛弃疾
“风传花信,雨涤春尘。”——《浮生六记》清·沈复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感事》唐·曹松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唐·贾岛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0章 第十九卷·不信人间有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