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长安不见春 > 第12章 第十一卷·哀民生之多艰

长安不见春 第12章 第十一卷·哀民生之多艰

作者:云书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23 20:12:22 来源:文学城

朔光十五年冬至前夕,白雪茫茫,天寒地冻,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都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

棠梨裹紧斗篷,搓了搓手,“小姐,天气太冷了,我们送完还是快些回去吧。”

谢杳笑而不语,将手中的暖炉递给棠梨,转而掀起窗帷,望向外面。

她来长安四载,惟今岁冬日,最为寒冷。北方暴雪成灾,光是长安城内就冻死了数百名乞丐,更遑论其他州府。

谢杳叹了口气,心中隐隐担忧:也不知江南现下如何。

马车行至延兴门旁的一个偏僻小巷,停了下来。

谢杳戴好帷帽,与棠梨一同下了马车。

她们和随行的小厮走上前,将御寒的衣物还有热食,分发给巷内的乞丐们。

“谢谢姑娘!”

聚集在巷内的乞丐们纷纷跪地,接二连三地喊道。

谢杳微微倾身,扶起跪在她面前的老者,“老丈,您快起来。”

“大家都快起来。”

谢杳边说着,边一一将他们扶起。

“我一人之力实在微末,只能给大家筹备到这些。隆冬将至,万望各位珍重。”

天色阴沉,狂风怒号,吹得窗牖吱吱作响。

谢杳回府后,没过多久,外面就又飘起了雪花。

“今年的天气,怎的如此反常。”棠梨微微蹙眉,“小姐,我再去拿些炭火来。”

谢杳叫住棠梨,“我不冷,还是省着些用吧。”

棠梨回身走到衣架旁,拿起斗篷,披在谢杳身上。

大雪持续了整整三日,终于在第四日的清晨迎来了晴空。

谢杳推开门,站在檐下,放眼望去,满目皆白。她小心翼翼地踩着雪,走到院中。

昨日半夜传来几声巨响,原来是院中的海棠树,被风雪压断,折得只剩下矮矮的一截树干。

谢杳俯身,轻轻拾起地上的一根残枝,心中感慨:树木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

她唤来棠梨,交代了几句,而后快步出了府。

东市人头攒动,挤满了衣衫褴褛的流民,络绎不绝,涌向各个街巷。

谢杳艰难地躲避着四散的人群,加快了自己的脚步。

快到红尘楼时,一群流民忽然从巷口拐角冲了出来,谢杳来不及躲闪,瞬间失去了平衡,向后一仰。

片刻后,她落在一个温暖的臂弯中。

谢杳转头,透过帽上帷纱望向身侧的人,微微一怔,“二殿下。”

“先上马车。”

元庆将谢杳扶稳,拉着她上了马车。

“二殿下怎会在此?”谢杳很是疑惑。

“国公府家宴,恰巧路过。”元庆默默松开手。

谢杳腹诽:薛国公府不是在东市西侧吗?

“方才太子妃可是给了一个小乞丐银钱?”

谢杳闻言一惊,“二殿下怎么知道?”

元庆指了指谢杳手腕上的镯子。

谢杳垂眸,恬然一笑。

元庆轻叹:“太子妃此举虽能帮衬到那小乞丐一些,可世间流离失所之人无数,何时能救得完?”

“能救一个是一个。”

谢杳话音刚落,马车忽地一晃,她猛地抓住窗沿才勉强没有摔出车外。

元庆不动声色地收回手,扬声问道:“怎么回事?”

“公子,小姐,有流民拦车。”驾车的侍卫沉声应道。

谢杳微微掀起窗帷,露出一角,暗中观察。

几乎同一时间,有人高喊道:“是太子妃!”

谢杳猛地收回手。

“方才我们的言谈声并不大,更何况你还戴着帷帽,流民不可能认得出。”元庆面色一凛,“这怕是一早就为你准备好的陷阱。”

元庆对谢杳摆了摆手,示意她不要出声。他掀起车帷,走了出去。

马车旁的流民见有人出来,一窝蜂地拥上前。

人群中煽风点火的那人见状,呼吸一滞,二殿下怎么会与她在一起?

“怎么是个男子?”“不是太子妃吗?”

人声嘈杂,一片混乱。

不知从何处忽然传来一句,“难道他是太子?”

流民纷纷跪地叩拜。

“荒唐!”元庆正欲发作,被谢杳拦了下来。

“你怎么出来了?”

谢杳对着他轻轻摇头,又转而面向流民,“大家误会了,他并非太子,而是我府上的侍卫。”

跪在地上的流民仍旧毫无动作,他们鄙夷地望着面前头戴帷帽的女子。

谢杳作势欲拨开帷纱,元庆抬手阻拦,她却将身子一侧,躲开了他的手。

谢杳摘下帷帽,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大家先起来。我就是大晟的太子妃谢杳,有什么事,大家同我说便是。”

“真的是太子妃!”“求太子妃救救我的孩子!”“太子妃,朝廷的赈灾粮何时能给我们?”……

一时间呼声四起,滔滔不绝。

霎时,从远处传来一声马鸣,响彻东市的街巷。

元序疾驰而来,勒马停在人群背后。

谢杳与他隔着人群,遥遥相望,难掩欣喜之色。

元序高高举起手中的圣旨,“孤乃大晟太子,此次赈灾一事由孤全权负责,圣旨在此,大家切莫担忧。孤保证,赈灾粮不日便会发放到各位手中!”

流民大喜,不再聚集,纷纷离去。

“昭昭,你没事吧?”元序跃下马,穿过慢慢散去的人群,向谢杳跑来。

谢杳笑着摇了摇头,“我没事。”

元庆舒了口气,走上前,“皇兄,幸好你来了。”

元序一愣,“二弟也在。”

他转而望向谢杳,“太子妃,我们可否到你府上一叙?”

“乐意至极。”谢杳莞尔。

元庆见状,不愿再大煞风景,“皇兄,臣弟便不打扰了。”

元序顺水推舟道:“二弟请便。”

言罢。他拿起谢杳手中的帷帽,为她戴好,扶着她上了马。

二人同乘一骑,朝着谢府的方向,策马而去。

进了府,元序立刻开口:“昭昭是要去见姑姑吗?”

谢杳点了点头,“我想去找姑姑问问家中境况。”

“江南今冬还未曾下过雪,昭昭不必担心。”元序顿了顿,又问:“二弟为何会出现在东市?”

谢杳失笑,忍不住卖了个关子,“殿下,这跟流民、赈灾没什么关系吧?”

元序一言不发,目不转睛地盯着谢杳。

谢杳不好意思地移开目光,喃喃说道:“二殿下说,他参加国公府家宴,顺道路过。”

“今日冬至,薛国公府确有家宴不假,可国公府位于东市西侧的宣阳坊,他要赴宴,何须行至东市。”

“我也很奇怪,但二殿下就是这么说的。”

谢杳敛了神色,将适才自己与元庆的所遇悉数讲给元序。

元序面色一沉,眼底划过一抹凉意,“有人故意藏在流民中,煽动情绪,想借流民之手,加害于你。”

“可他没料到二殿下会同我在一起,所以只好就此作罢。”

元序面露担忧,“昭昭,这几日你还是莫要出府了。”

“那可不行,我身为大晟的太子妃,怎能对流民视若无睹?”谢杳急切应道。

元序眸光闪烁,他的嘴唇微微歙动,终是没有开口。

“殿下,可是赈灾粮出了什么问题?”谢杳直言相问。

“并非赈灾粮。”元序无奈叹息,“今冬严寒,还未至隆冬,便已流民遍地,朝廷却只知开仓放粮,可一味地依靠赈灾粮,不过是扬汤止沸,抱薪救火罢了。”

“光有粮食是不够,还要有御寒之物,避难之所。”谢杳接过元序的话。

“话虽如此,却难实施。国库之银,捉襟见肘,撑不了多久。”

谢杳思忖了片刻,“若得长安世族、富商出资,筹集御寒之物便不难。至于避难之所,长安庙宇众多,可以暂时收容无居所的流民,支撑他们捱过这个严冬。”

元序颔首,“昭昭与我心有灵犀。”

谢杳继续说道:“殿下不妨在东西两市发放赈灾粮,我在东市,让苏木去西市,我们二人分管两市。”

元序会心一笑,“剩下的交给我。”

翌日,元序将他与谢杳商量出的应对之策,请奏给圣上。圣上大悦,立刻吩咐福来传旨各坊,又命他亲自前去督办避难之所的安置。

元序见此事有了着落,便不作多留,即刻出了宫去。

“殿下,我们去哪儿?”驾车的侍卫询问道。

元序眸光微沉,幽幽开口:“去薛国公府。”

长安东市的主巷巷口聚满了人,流民们有序地排着队,欣喜地等待着。

谢杳站在一旁,舒了口气,心中默默想到:也不知道太子殿下那边顺不顺利。

“太子妃,我代一家老小,谢谢您!”一个流民认出了谢杳的面容,连忙跪地,向她拜谢。其余的流民见状也纷纷出声,连连道谢。

谢杳快步上前,将她扶起,“快起来。”

“大家不必谢我,这些粮食都是朝廷所出,大晟不会抛弃任何一个百姓,太子殿下亦不会,还请诸位与大晟一道共克时艰!”

谢杳的一番话掷地有声,众人纷纷呼应。

马车停在薛国公府的门前,元序拂了拂衣袖,径直进了府。

“不知太子殿下前来,有失远迎,还望殿下恕罪。”

一个高亢的声音从堂外传来。

元序闻声起身,少顷,薛国公缓缓走进堂内。

“薛国公言重了。”元序付之一笑。

薛凌寒面色和善,抬手示意,在元序坐下后,也落了座。

二人相对而坐,互相打量着对方。

“不知殿下大驾光临,所为何事?”薛凌寒率先开口。

元序唇角一扬,“孤还真有一件事,需要薛国公帮忙。”

“殿下请说,老臣定当竭尽所能。”

“今冬严寒,民不聊生,父皇颇为忧心。薛国公既为百官之首,声望甚威,定是愿意为父皇分忧。”元序抬眸迎上薛凌寒的目光,“孤想请国公出面,筹集赈灾款项,以救济灾民。”

薛凌寒沉默了片刻后,笑着说道:“殿下真是抬举老臣了,臣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

“国公说笑了,您虽年迈,却不昏聩。”元序敛了神色,“更何况,薛氏在洛阳,产业颇丰。只要您有心,总会有余力的。”

薛凌寒神色微动,“殿下明鉴,臣两袖清风,绝无异心。”

元序闻言,微微一笑,“国公多虑了,孤并无他意。”

言罢,他缓缓起身,“国公只需一言,便能救百姓于水火,何乐而不为呢?孤公事繁忙,就不多留了。”

薛凌寒移步至元序跟前,欲送他出府。

“国公不必送了。”

元序施礼道别,快步离去。

待他走后,一个戴着面具的玄衣之人疾步走进堂内,“拜见国公。”

薛凌寒幽幽开口:“去查查太子是如何得知的。”

“属下遵命。”

薛凌寒背过身,轻蔑一笑,“时机未到,就先给我们这位太子殿下一个面子吧。”

元序到达东市时,谢杳一行人正准备离开。

他悄悄走到谢杳身后,拍了拍她的肩膀,“今日辛苦昭昭了。”

谢杳被吓了一跳,“殿下就不怕我把你认作歹人,打得鼻青脸肿吗?”她作势挥了挥拳头。

元序轻快地晃了晃头,表示自己丝毫不惧。

“殿下今日都去哪里打秋风了?”谢杳忍俊不禁。

“国公府。”元序放低声音。

谢杳挑眉,“真不愧是太子殿下。”

二人相视一笑,旁若无人。

棠梨见天色不早了,只好出声提醒:“小姐,我们今日还要去延兴门吗?”

元序闻言,面露疑惑。

“小姐每隔半月便会去延兴门附近的偏巷施粥。入冬后,去得更勤了些,还给乞丐们送了许多御寒之物。”棠梨抢在自家小姐开口前,详细地解释道。

谢杳瞥了她一眼,“你这心直口快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一改?”

“孤倒是觉得,不必改。”元序出言帮忙。

棠梨掩面偷笑,默默向后退了几步,与他们拉开距离。

谢杳转而望向元序,“殿下是不是该回宫了?”

元序摇头,微微扬唇,“孤同太子妃一道,去延兴门施粥。”

谢杳眉眼一弯,点了点头。

延兴门偏巷的一个破庙里,乞丐们聚在火炉边,不停地搓着手。

他们隐约听见巷子里的马车声,纷纷起身,走出庙外。

乞丐中最为年长的那位老者,认出了谢杳的马车,面露喜色,“姑娘,你又来了。”

谢杳莞尔,吩咐棠梨将带来的炭火和吃食分发给他们。

“阿姊长得真好看!”一个年岁不大的孩童软糯糯地说道。

谢杳俯下身,摸了摸她的脸颊。

元序站在她的身后,温柔地注视着她,眼中满是笑意。

年长的老者将谢杳引进庙内,轻声说道:“姑娘,我有个不情之请。”

“老丈,您但说无妨。”

“姑娘大恩,我等无以为报,本不该再劳烦姑娘,可我们实在别无他法。”

老者眼含热泪,目光移向门口蹦蹦跳跳的孩童,继续说道:“这孩子体弱,跟着我们,恐难能捱过这个严冬,姑娘可否能收留她,让她在你府上做个侍女,也好过被活活冻死啊!”

谢杳有些犹豫,她自己如今的境况也是危机四伏,若是收容下这个孩子,不知对这个年幼的孩童来说是福是祸。

“可否容我同那位公子商量一下?”

谢杳抬手,指了指元序。

“他可是姑娘的夫君?”

“不……”

“我是他夫君。”元序扬声打断了谢杳的话。

谢杳瞋目望向元序,示意他不要乱说。

“老丈,您可曾问过这孩子的意愿?”元序正色道。

老者沉默不语,面露难色。

“昭昭,你意下如何?”元序侧目望向谢杳。

谢杳犹豫不决,“我如今的处境,对这孩子来说,也不知是福是祸。”

“昭昭是想要收容她的,对吧?”

谢杳神色微动,凝眸望向元序。

元序转而面向长者,“老丈,若这孩子愿意,我们便带她回府。”

“阿翁,我不要!”那孩童嚎啕大哭,使劲摇着头。

“丫头,你不能一直跟着我们,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老者别过头,擦干脸上的眼泪,“这位姑娘是个良善之人,心怀大义,跟着她,你定能有个好出路。”

“去吧,孩子。”乞丐们纷纷出声劝道。

那孩童哭得泪眼朦胧,跌跌撞撞地走向谢杳。

谢杳蹲下来,柔声对她说道:“向他们磕个头吧。”

孩童闻言,缓缓跪在地上,对着乞丐们,磕了三个头。

谢杳扶起小小的孩童,将她抱了起来,郑重地说道:

“请各位放心,谢杳定不负所托。”

谢杳?乞丐中的一个少年蓦地想到什么,脱口而出:“你是……太子妃?”

其余的乞丐疑惑不已,纷纷看向少年。

少年猛地跪地,“东市的流民提到过这个名讳,谢姑娘便是太子妃。”

乞丐们闻言一惊,连忙跪地叩拜。

“谢太子!谢太子妃!”老者扬声致谢。

乞丐们又是一惊,很快会意,能与太子妃比肩的男子,除了太子,又能是何人呢。

“诸位不必谢孤,这些炭火、衣食,都是太子妃亲力亲为。孤久居宫中,不知民间疾苦至此,幸而有太子妃,才不至于寒了大晟百姓的心。”

元序神情真挚,与谢杳目光交汇。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谢杳忽然想到这句话。

她心念微动:江宁过往,长安数载,不得不承认,世事变幻,早已超出了她的预想。

前路会如何?

她不知晓。

但可以笃定的是,并肩同行之人,她已经遇到了。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先秦·屈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牡丹亭题记》明·汤显祖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章 第十一卷·哀民生之多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