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1255再铸鼎 > 第254章 大巡礼 七 黄岛

1255再铸鼎 第254章 大巡礼 七 黄岛

作者:修改两次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0-06-27 06:28:03 来源:转码展示1

1261年,4月6日,黄岛。jiujiuzuowen

胶州湾有三个半岛:黄岛、红岛和青岛。黄岛在西,红岛在北,青岛在东,共同将胶州湾围成了一个心形,其中黄岛和青岛一左一右,就像一把钳子一样,钳制住了胶州湾的入口,只留下一道两海里宽的狭窄海道。

张正义在青岛牧场住了一晚之后,就决定去对面的黄岛看看。但是他并没有走到青岛地区最南端的团岛海军基地再乘船过去,而是先北上到了城阳区,再在白沙河码头上搭了一艘回东海区的便船去了黄岛。因为青岛地区没怎么开发,根本没有南行到团岛的道路,所以只能绕远了。

与后世繁华此时落寞的青岛地区不同,对面的黄岛在后世的名声不显,但在此时却是胶州乃至北地的海贸系统中小有名气的地方。

黄岛最南端有一道长长的半岛向东伸入海中,岛上是连片的山脉,挡住了东南的海风,水面之下水深很足,因此形成了一个优良的避风港湾。传统海商沿海而行,进入胶州湾后首先到达的地方就是这里,所以时间长了之后此地就成了一个不小的停泊港。后来的胶州水师,也是把基地设置在这个湾里。

而且黄岛地区有更多平原地带,人口也更多,能提供充足的补给。黄岛西侧有连片大山,木材资源丰富,所以这里又发展出了规模不低的修船业和造船业。产业如此齐全,显然已经具备成为一个优秀海港城市的必要条件了。

阻碍黄岛继续发展的,其实是现在的航运业和造船业。现在海贸用的帆船体积还很小,而且装货量比较小、装卸比较方便,可以直接开进内河一次装卸完货物,没必要在沿海港口停靠,所以促成了更靠近原料产地和市场的胶西港的霸主地位,黄岛只能做小了。

但是事业总是要发展的。想象一下,将来有一天,一艘上千吨的巨舰从南方开来,满载着胶西县、中央市、城阳区、东海区、金口市需要的各类货物,难道它还能挨个地方走一遍卸货吗?那得多费事啊!这时候,必然需要一个转运港,在此将所有货物都一次卸完,然后换装小船运往各地。而黄岛,就是这个再合适不过的转运港了!

所以,东海商社已经在这里悄然布局,为未来的大发展做预备。海洋部把第一舰队和其它船只的母港设置在了黄岛港中,各部门在这里几乎都有参与,其中又以商务部的动作最大。

最南端的长岛中部,最窄处不过一千多米长。过去,此处曾开掘过一条运河叫“马壕”的,北上的船只可以自马壕直接进入海湾,能够省下十多公里的路程,不过现在已经荒废了。近几十年,胶州海贸由李应和姜家分别把控,谁也没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意思,这条运河也没有修复。

直到东海商社掌控了胶州,才……其实他们一开始也没有修复马壕运河的意图,这才省十多公里的路,真的有必要大兴土木吗?但是后来商务部琢磨了一下,发现这条运河虽然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但却有很大的行政价值——它可以把进入胶州湾的商船集中在一起,更方便收税,这个意义就很大了嘛!

于是商务部就向大会提交了修复马壕运河的提案。后来建设部过来一考察,发现马壕虽然已经荒废,但由于两边都是深水,所以淤积程度并不严重,海水其实都是通的,只是不能行船罢了,疏浚起来不需要多大的工程量。既然成本不高,那么大会就同意了这个提案,正好也给建设部练练手,积累一下修建运河的经验,以后也好接更大的工程嘛。

这条运河在去年中就已疏浚完成,现在已经是外来商船进入胶州湾的唯一入口,旁边的湾口被海军封锁,只能出、不能进,或者说只有东海商社自己的船才能进。以运河为界,东侧的海湾是军港区,只能停泊海洋部的战船,而西侧是自由停泊区,只要交过税,随便停哪里都可以。不过大部分商船要么去更西边的黄岛镇港区停泊,要么就直接北上进大沽河了。

……

“咦,点火了,那就是黄岛灯塔了吧?”

由于路上耽误了点时间,张正义到达黄岛军港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他在军港里参观了一番,便在执勤的王广金的陪同下,往南去马壕那边看看。走着走着,天色渐暗,远处的一根烟柱突然熄灭,转而亮起了明亮的火光。

王广金点头道:“是的。傍晚可视度低,烟柱在稍远的地方就看不清了,所以在天完全黑之前就会提前点火。”

东海商社控制了胶州之后,不但开始享受之前官府才能享受的利益,也开始承担一些官府应该尽却未曾尽的义务,比如说在胶州湾口马壕运河这附近设置了一个灯塔,白日生烟,夜间点火,为来往的商船提供导航。

这灯塔虽然要消耗不少燃料,但对往来的商船有重大意义。在夜间、在阴雨雾天、在风暴中,这光亮对于海上孤独的没有导航能力的帆船来说,无异于救命稻草一般,意义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走,去看看吧。”张正义起了些兴趣,往灯塔所在的方向走去。

这一片多山,倒是为灯塔的设置提供了便利,他们走到南边沿海一座高约百米的小山面前,便看清了灯塔的样子。这“灯塔”与其说是“塔”,不如说是个烽火台,也是,反正已经建在山上了,也没必要再建得太高。

他们爬上了灯塔山,海风迎面吹来,即使在火堆旁边,也感觉不到多少暖意。张正义放眼往南望去,尽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海面,忍不住抒发起了豪情:“大海啊……”

“呜——!”

他还没来得及吟唱些什么,突然就被一声低沉的长号打断。他讨了个没趣,顺着声音的方向往西一看,也没看到什么特别的,只见马壕边上划出去了一艘小船。

旁边的王广金递给他一个望远镜,往西南方一指,说道:“这是海关的号声,指引南来商船的。”

张正义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借着昏暗的光线,果然发现了一个小黑点,然后举起望远镜一看,确实是两艘挂着方正硬帆的帆船往这边过来了。

这个时节,北风已稀,南风渐起,开始断断续续有南船北上,马壕运河这里也有了人气。这两艘商船也是巧,赶在天黑之前赶到了这边。不久后,海关的小船接引到了商船,开始将它们往运河的方向引。

张正义想了想,转头对王广金问道:“海关,是白洛在管的吧?”

王广金点头道:“是她,赵浩初也在那里,听说管得还挺不错的。”

白洛原先在商务部负责墨水湖开发管理公司,后来摊子大了以后,墨水湖公司转为了一般项目进行常规运营,白洛也跳到了更大的舞台上,一开始转到了税务口,现在开始主导新建的海关关务。赵浩初是她丈夫,是建设部的人,陆平特意行了个方便,把他派驻到黄岛这里负责周边设施的修建,以便与白洛团聚,马壕运河就是他主持疏浚的。

张正义又举起望远镜,盘算了一下时间,说道:“走,去那边看看吧!”

一行人很快下到了马壕附近。这条运河其实是借地势修成的,宽度足有十五米,没有桥梁,只能通过小船摆渡过去。等他们过了河到了对岸海关大院附近的时候,那两艘海船已经过了运河,被海关的人引领到西北边的海关区码头停靠了。

这时离天黑时间不多了,海关人员帮上忙下,力争在完全天黑之前完成抽税。白洛也亲自跑了出来,监督手下们干活,张正义他们就站在一边,饶有兴趣地看着他们工作。

等了一会儿,张正义见一时半会儿还清点不完,就走上前去,与那货主模样的中年男子攀谈了起来。

那男子虽然看着船心急,但看张正义衣着谈吐不俗,还有几名壮汉护卫,而且是个髡发的,也不敢怠慢,有一句没一句地跟他聊了起来。

“什么,竟是辛稼轩之后?失敬失敬!”

张正义一打听,竟发现这名叫辛守成的海商来头不小,居然是辛弃疾的后人!

嗯,辛弃疾不用多介绍,他投宋后虽然在官场上郁郁不得志,但是个人事业经营得很好,妻妾成群、儿孙满堂,开枝散叶,形成了一个大家族。辛氏家族以江西铅山县为主干,散居各地,极为兴盛。辛守成是他的四世孙,到他这一代,同辈兄弟不知道都有几百人了,所以这名人之后其实也不算太稀奇。

辛守成他家属于迁居池州的一个旁支,家里经营商业,各路消息也颇为灵通。这几年听说北方有个甚东海国投靠了大宋,出售各类奇珍异宝,生意还算好做,他又从小听家里长辈讲述老祖宗的丰功伟绩,所以就动了回祖地看看的想法。不过辛弃疾是济南人,现在济南可是在蒙古人的牢牢掌控下,自然是去不了的,只能先来同属京东路的东海军看看了。

他家里也有些资本,之前也做过海贸,就筹措了两艘沙船,带着家乡盛产的瓷器、铜器、丝织品等常见货物北上,一来探探商路,二来也打听一下,看能不能在这里置办一份产业。毕竟前几年蒙古人一直打到江边,池州附近也人心惶惶,多个产业多条路嘛。

途中,他路过崇明岛,惊讶地发现那里已经被东海人占据,不过并未遭遇什么麻烦,反而又打听到了不少消息。

“什么,张兄就是东海国之首辅?那岂不是如同丞相的贵人?难怪如此气度不凡,失敬失敬!”

辛守成介绍了自己的来头之后,也旁敲侧击打听起了张正义的身份,张正义想了想,便如实告知了他。

这其实也是公关行为,主要是为了招商引资。这年头,讲究一个官商勾结,官场有人才好做事嘛!虽然东海不兴这套,但是辛守成又不知道,现在让他高兴高兴,以为自己搭上了大官好做事,以后还不放心大胆往这边投资?

果然,辛守成听了之后,虽然立刻躬身行礼,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显然是以为撞了大运了。

不久后,白洛走了过来,一遍翻着清单一遍对辛守成说道:“这位客商……”然后不经意瞥到了张正义,吓了一跳,叫道:“首席?您什么时候过来的?怎么都没人通知一下?”

原来她刚才光顾着忙,根本没注意到张正义过来了,惊讶之时,连称呼都职业化地改成“您”了。

虽然很奇怪这东海市舶司竟用了女官,但听到这个女官确认了张正义的首席身份,原来这位是微服私访呢,辛守成就笑得更开了。

张正义倒是不在意,摆手说道:“我就随便看看,你们继续,别怠慢了这位辛兄,该是多少就给人算多少,别刁难。”

白洛没意识到这是说给辛守成听的,还有些奇怪,我们什么时候刁难过客商了?

但是她没做什么反应,转过去对辛守成说道:“这位客商,经过我们的清点,您的船上共有瓷器……铜器……总值两万七千五百四十贯省,按照我们这边的规定,您需要缴纳十分之一的货物作为关税,或者也可以用两千七百贯现钱抵扣,您选哪样?”

东海现在的海关还比较原始,无法实现后世海关的很多职能,收税方式也很简单,仍然延续李应时期的政策,没有出口税,只有统一的10进口抽解税。但在白洛的领导下,海关正在进行实物税到货币税的改革,目前进口商船可以选择两种形式缴税,一是缴纳10的货物,二是按照货值的10缴纳货币。

虽然看起来是一样的,但货币税其实是有优惠的,因为一个是价内税一个是价外税,一个乘一个除,后者的实际税率要低一个点。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征收100的实物税,那你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收益的,而征收100的货币税之后,你还可以以200的价格把货物卖出去,说不定因为别的竞争者被关税吓跑了,反而更容易卖呢?

海关这么设置,自然是为了鼓励商人多交货币税,省去商社自己处理货物的成本,而且也能为区内引入更多的贵金属,活跃经济。

但是显然很多人是算不明白这笔帐的,而且由于现在中国普遍处于通货紧缩状态,有些人即使算明白了,也宁愿缴纳实物,因此目前改革的成效还不是很明显。而且,这种政策的贯彻,需要极高的征税水平,不然,如何评估货物价格?如何防止**?宋朝一开始也是征收货币关税的,但最后不还是搞砸了,只能征收实物税?

不过东海商社自己就在经商,对于各类货物的行情很熟悉,旗下也有一些“精于”会计的人才,所以还是能尝试一下的。

只是尝试的结果不算太好,这种货币税的征税成本相对实物税并没有明显优势。但是商务部仍然鼓励海关坚持如此征收,因为货币税是关税政策的基础,只有把这个做好了,才能通过调控关税,来影响控制区内的产业!

比如说你想提高棉布的关税以保护国内产业,那么只有通过货币税调节才行,调高了税商人才不会把棉布卖过来。不然,就算海关抽解了高达50的棉布,不还要把这部分棉布卖出去?再高的实物税率也起不到保护产业的作用啊。

辛守成听完这两个选项,有些皱眉头,倒不是嫌这个比例高,而是不知道现在北地的行情,所以不好判断选哪个更划算些。要是这一成的货市场上售价比二千七百贯高,那自然该交钱,反之就不如交货了,但是我这是第一次来,怎么知道能卖多少钱呢?

他求助似地看了看张正义,张正义又看了看白洛。白洛对这个哑谜完全猜不透,见辛守成傻在那里,只好格式化地说道:“客商,如果您不确定,可以先交一成的货物,我给您开个单子,您可以先带着剩下的货去探探行情,若是觉得合适,一个月内都可以凭单子把货赎回去。”

“好,就如此办结吧!”辛守成眼前一亮,这办法好,不禁感激地看了看张正义。

还是上面有人好办事啊,如今遇了贵人,这北地生意,大有可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