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1255再铸鼎 > 第186章 情报工作(感谢破布麻衣的打赏)

1255再铸鼎 第186章 情报工作(感谢破布麻衣的打赏)

作者:修改两次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0-06-27 06:28:03 来源:转码展示1

1259年,7月19日,中央市,五角堡。jiujiuzuowen

一间密不透风的小屋中,张正义“啪”的一声打响火石,点燃了一盏小油灯,然后举着它坐到了一张小桌前,将油灯放到了桌子上。

昏暗的灯光,映出小桌对面一张年轻而局促的脸。

张正义一敲桌子,问道:“姓名?”

“嗯?”对面的年轻人先是一疑惑,然后赶紧说道:“回……回官人,俺叫李千福!”

张正义冷冷地看着他,然后厉声喝道:“李千福?我看是假名吧!”

年轻人立刻慌乱地说道:“不是,不是,怎么能是假名呢?俺,俺以前是叫李二狗,但现在东家给改了这个名,这就是真名,不是假名啊!”

张正义摆摆手,道:“我才懒得管你叫什么,说,来登州是干什么的?是不是来刺探军情的?”

李千福似乎要哭出来了:“官人,俺就是俺东家听说登州北货便宜,派俺过来进货来的,老老实实做买卖,蓬莱城都没出几次,哪知道什么军情啊?”

张正义用力一拍桌子,大声说道:“胡说,你从胶州过来,又长这么壮实,不是刺探军情的密谍是什么?来人,大刑伺候,看他招不招!”

李千福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道:“冤枉啊,俺就是吃得多了点,干活多了点,怎么就成密谍了呢?冤哪……”

张正义观察了一会儿他的表现,突然笑了出来,说道:“行了,别演了,这就过关了,”然后掏了一张手帕递了过去,“擦擦鼻涕吧!”

李千福瞬间破涕为笑,接过手帕擦了擦,说道:“怎么样,东家,我演得还不错吧?”

张正义摇了摇头,说道:“浮夸了点,不过实战的时候有这表现也行了。放心吧,你又不是真的密探,只需要搜集公开渠道的信息,这些基本不会用上的。”

李千福笑道:“您常说的,有备无患嘛。”

“行了,”张正义拉开了窗帘,隔壁屋子的亮光通过空窗口透了进来,虽不强,也足以将这件小屋照亮,这时才能看到,商务部的史若云和劳工部的李如南也在这间小屋里,“记住,你只是个去收购山货的即墨商人,也不用刻意装作不知道我们商社,知道该知道的就行,有人问的话,随便说无所谓。也不需要去刺探什么秘密军情,嗯,或者说,是不准去做这种有暴露风险的事情,只要做好采集工作,定期把信息汇报回来就行了!”

李千福立刻站起来行了个军礼:“明白!”

张正义不耐烦地挥挥手说:“好了好了,以后在有光的时候不要行礼,偷偷出去吧,别被人注意到了。”

李千福嘿嘿一笑,然后走了出去。

等他走远,之前一直在静静围观的史若云咂舌道:“啧啧,首席,不就是个信息采集员吗?用这么咋咋呼呼的吗?”

李如南也笑道:“我还真以为你要搞什么特务工作呢,其实这些活,普通商人不一样能做?”

张正义把桌上的小油灯掐灭,伸了个懒腰,说道:“就算只做公开渠道的活,也得至少准备两条线,商人是明明线,他们就是暗明线。现在先教些基础知识,以后看表现,说不定也能培养出真正的特工出来,有备无患啊。”

情报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信息流动缓慢,东海商社对周边地区的情况可谓两眼一抹黑,发生了什么事得过了许久才能知道。就说最近的事,当初姜思恭对付东海商社,事前东海人就一无所知,差点被打了个闷葫芦,实在是运气够好才将将获得了一些警告。

但就是这一点点警告,事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由此可见情报的重要性。

因此,建设商社自己的情报力量,搜集各方信息,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只是这事重要大家都知道,但该怎么做、由谁做,都没有头绪,所以一直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实。

而此次建立起情报系统的契机,起源于一次机构简化。

东海商社控制了整个胶州之后,财政部作为大管家,当仁不让地负担起了统计新控制区人口、土地、商业等各方面信息的责任,成立了一个小组,调拨了不少人口去调查。而商务部担负着收税的重任,同样也有必要对税基有清楚的了解,所以也设立了一个机构去清查信息。

这两套系统本来没产生什么问题,但全体大会例行审议的时候,却发现这两个小组职能重叠,属于管委会的失误,责令整改。

于是两个部一商议,就把人手合并,搞了个统计组出来,结果报到张正义那里的时候,他却敏锐地发现,这不是个搞情报的好架子嘛!

自古统计与情报不分家。与谍战剧所表现的特工文武双全、潜入敌方内部大展神威,与敌人斗智斗勇获取机密情报的情况不同,实际上大部分情报都是通过公开渠道分析得出的。从对方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中甄别出真相,从对方的各种新闻中看出各种蛛丝马迹,从对方金融系统和物价的波动中分析生产状况,这才是情报系统的大部分工作。

当然,这年头没什么传媒系统,这种玩法肯定是做不了的,但是搜集公开情报的思路却是不会变的。张正义亲自下手,把统计组重新整合了一遍,又从义勇旅和其他部门挖了一些人过来,也确定了未来一段时间情报工作的主要任务:用统计来梳理情报。

派往外地的统计组成员,以商业活动为掩护,实际上却是在统计当地的各种信息。或者说,他们本来就只是普通商业人员,只不过行商的同时顺便填几张表格罢了。他们收集的信息,包括人口、常见物价、气候灾害、市场活跃程度、驻军的大致数量、官员信息和市面流传的小道消息等等,都是市面上谁都知道的东西,就算明着打听也不会有人觉得不对,几乎不会引起官府的注意。

这些信息单看起来不会有什么起眼的,但汇总出来,却能看出相当多的情报。比如说,某地附近无灾无旱,粮价和铁价却突然上涨,这是不是说明有军事动员的迹象呢?如果统计的范围够广、精度够高,甚至能从数据中分析出军队调动的方向和意图来。

当然,对内来说,这个道理也是成立的。实际上,统计组大部分人力还是用在了胶州范围内,力求在今年内将数据的统计范围覆盖到村。

除了统合部直属的统计组,军委会也开始尝试组建自己的情报力量。不过他们侧重的方向是地形测绘,以光报系统的通信兵为基础,调拨了一批侦察兵帮忙,成立了一个临时的信息连,从中央塔开始,向周围开展大地测量工作。这个计划意义重大,不过现在测量手段还比较粗糙,商社也不准备立刻投入大量资源,只是做个种子先练练手。

此外,各部门外派的人员,也都担起了收集信息的“兼职”,一人发了一张表,让他们按时填写、定期汇总。其实他们也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只是上面这么安排就照着做呗,还以为是市场调查呢。这些“兼职情报员”的数量可比统计组的外派人员多多了,实际上他们才是真正的主力,统计组只是当作节点在用。

张正义感觉今天做了件大事,心情不错,转身向李如南问道:“南姐,顷田法推进的如何了?社会反应如何?”

顷田法是个大工程,一个部门难以统筹,因此成立了囊括多个部门的土地改革工作组,劳工部自然也当仁不让。张正义自己这几天在忙统计组的事,反而做了甩手掌柜,只看例行报告,对细节了解得不多。

李如南叹了一口气,说道:“倒确实是挺受欢迎的,分到田的那些都挺高兴,来做工和报名参军的也明显增长了。不过……反响最强烈的还是城阳-即墨这一片,再往西点,也就是在城里有人谈论谈论,乡间恐怕知道的还不多。”

张正义皱了皱眉头:“啧,宣传工作跟不上啊,是不是得成立个宣传部门专管这个?办个报纸、搞个样板戏什么的?”

李如南提醒道:“这是文化部的职责。”

张正义一拍额头,说道:“还真是,不过文化部最近忙着扩招,真没什么空闲的人力……算了,最近忙不迭,下个月再说吧,先放点风出去,看谁有兴趣自己去领。对了,已经分到田的那些,安置得还好?”

李如南苦着脸说:“说起这个我就头疼。唉,为分配的事扯皮总算扯完了,百多户都分到具体公社地头了。现在的问题是大部分顷田户仍然呆在旧家,不愿意往新家搬。这倒也不怪他们,毕竟新家一片荒地,怎么搬呢?哈,真是吃力不讨好,砸了不少钱进去,还少收了税。”

张正义倒是很乐观,说道:“万事开头难嘛,这阵子挺过去,到了明年,就该丰收了。等这批体现了效果,下一步就该迈大点,每年发个一千套出去,把现在的老兵和老劳工都安置完,过后才有余力安置退伍的义务兵。”

李如南一副为难的表情:“还是很困难。其实开荒什么的倒不算难处,他们怎么说也是几十年的农民了,比我们还懂。真正的难处是住所,他们在顷田附近没住所,怎么耕种生活?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帮他们干了,总不能送地送农具,又送了套祠堂,最后还要负责给每家建套别墅吧?但是没住所,就没法就近种地;没法种地,就不会有多少积蓄;没积蓄,就更盖不起房子了,这是个死循环啊。今年还好些,就一百多户,我们把祠堂附近的公用建筑先借给他们用就是了,但明年真要再分出去一千户的话,怎么办呢?”

张正义皱着眉头说道:“这么麻烦啊。要是给每家盖上一间小屋,这得耗多少人力……嗯,把义勇旅拨过去帮忙怎么样?反正也是给他们自己盖房子,应该不会有意见的。建设部人不够,就让他们拨一批建材过去,反正轮窑烧起来快,再派几个工程师指导,让村民自己也搭把手,应该能解决不少问题吧?”

李如南立刻表示了反对:“这得占用不少训练时间!你这么用,还不如当初直接扩大铁道队呢。”

张正义笑道:“嘿,这也是个办法,不如明年增加五百义务役给铁道队?”

“咳!”史若云听了半天,此时插嘴道:“我倒是有个办法。建设部供应建材不是没问题吗?那就让他们直接卖建材呗。民间也有不少泥瓦匠之类的,有些还给我们做过包工头呢。就让顷田户自己买建材回去,然后请泥瓦匠建个一两间房,规格也不用太高,有个落脚地就行,能用几个钱啊。再用木篱笆围个小院出来,不就是不错的乡间住所了?等过两年生活好了,他们自己就有财力扩建了。别老什么事都想我们自己解决,人家办法多着去呢。”

李如南仍有疑问:“可是……再怎么省,就算只盖间小屋,材料加工钱,总得有十贯了吧?对于现在这些家庭,也不是笔小钱啊。”

史若云不在意地道:“嗨,再怎么穷,几贯钱总是拿得出来的。实在不行,亲戚朋友一借不就行了?……对了!”

说到借钱,她突然眼前一亮:“储蓄所不是有好好几千万(文)个人存款了吗?闲着也是闲着,拿出去给顷田户做住房贷款啊!他们有这一百亩地,四圃轮作,总是有稳定收入的中产阶级了吧?放款不用担心赖账,顺便还能带动本地就业,多好的事儿啊!嘿嘿,地产经济,一抓就灵啊。”

李如南目瞪口呆地看着她,不知道说什么好。

张正义哈哈大笑道:“这办法好,就这么办吧。行,不管怎么说,离下一批还有至少半年呢,一边做一边看,这边先告一段落,顺其自然吧。准备准备,下阶段就要给两军授衔了。对了,南边那几个怎么还没回来?陆军都急了,但海军说要等郑林回来再授衔,再不回来就八月了,不会是出什么事了吧?”

这个南风季,有不少商船从南而来到达了胶州,虽然受战乱影响,数量少了不少,但毕竟给胶州恢复了一些活力。但是冬至号率领的船队却到现在都没回来,这是什么情况?

……

与此同时。庆元府,望海镇。

一列打着仪仗的车队慢慢接近了码头,下来几人,相互行礼废话了一番,便留下几人和一堆礼盒。

其中一人便是郭阳,他抬起头来,笑眯眯地看了看码头上的冬至号,转身指着它对另两人说道:“庄使,宋瑞,这便是我们的船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