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社团成立伊始,大伙那股子新鲜劲儿和冲劲,就像春日里疯长的野草,拦都拦不住。林浅作为社长,心里头既满是欢喜,又沉甸甸的,知道这开头热热闹闹容易,可要长久兴盛、干出实打实的成绩,还得下苦功夫。
社团活动室被布置得像个小型科技馆,墙上挂满科学巨匠的画像,桌上堆满各类新奇的模型和实验器材。可光有这些“表面功夫”可不行,当务之急,得把社团成员“领进门”,让大伙系统学习科技知识,培养动手实操能力。林浅挠破了头,和苏晴及几个骨干成员商量来商量去,决定开系列“科普小课堂”,每周请学校的科技老师来讲课,从基础物理原理到前沿人工智能,深入浅出地掰扯清楚。
第一堂课开讲那天,活动室挤得满满当当,连过道都站满了人,大伙眼睛瞪得像铜铃,死死盯着黑板,手里的笔不停地在本子上记录,生怕错过一个字。科技老师讲着电磁感应,拿个简易发电机现场演示,线圈一转,小灯泡“唰”地亮了,人群里瞬间爆发出一阵惊叹。林浅瞧着这场景,嘴角忍不住上扬,悄悄跟苏晴说:“看来这招挺管用,只要大家有兴趣,不愁社团没发展。”
光听理论可不够“解馋”,实操环节才是真考验。林浅策划了“创意小发明挑战赛”,给大伙一个月时间,利用废旧材料鼓捣出有实用价值的小玩意儿,比创意、比做工。刚开始,不少成员愁眉苦脸,望着一堆破铜烂铁不知所措,零件拆了装、装了拆,进展缓慢。苏晴就挨个小组跑,分享自己做手工的小窍门,启发思路,还带来以前林浅参赛的“半成品”当范例,打气说:“别怕失败,你看这些当初也是磕磕绊绊,现在不都成了获奖作品,大胆动手就行!”
有个小组专盯着校园里乱扔的饮料瓶,把瓶子裁裁剪剪,接上塑料吸管和小风扇,做成了简易“自动浇花神器”,利用虹吸原理,能定时给花草“喂水”;还有的用旧木板、易拉罐做出太阳能小炉灶,虽说功率小,但在太阳底下真能把水烧热,煮个泡面啥的。展示那天,活动室像个创意集市,大家围在一个个作品前,评头论足,欢声笑语不断,既学到了本事,情谊也在这交流互动里愈发深厚。
可社团发展也不是一路坦途,眼瞅着期末考临近,学校各种模拟考、作业铺天盖地,成员们忙得像陀螺,来社团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有的甚至打起退堂鼓,嘟囔着:“这社团是好玩,可也不能耽误学习呀,爸妈都念叨好几回了。”林浅心里急得冒火,社团刚有点起色,可不能就这么散了架。
他拉着苏晴,厚着脸皮找各科任课老师商量,拍着胸脯保证:“老师,我们社团能和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大家逻辑思维,对数理化都有帮助,您给指条路,咋平衡好两边呗。”老师们被他们的诚恳打动,出了主意,比如结合物理知识,让社团成员设计“能承重的纸桥”,计算受力、优化结构,做完了还能当作业成果展示;生物课上,布置“自制生态瓶观察微生物”任务,社团这边提供技术支持,两边相辅相成。
这样一来,成员们发现社团活动不再是“额外负担”,反而助力学习,积极性又“蹭蹭”涨回来,还吸引不少原本观望的同学加入。学校领导见社团有声有色,特批了一笔经费,让他们采购更高级器材、参加校外科技交流活动。
第一次去参加校外科技展,大伙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眼睛都看直了。展会上,高精尖的机器人灵活跳舞、智能编程无人机编队飞行,炫酷得让人挪不开眼。回来后,社团成员围坐一圈,七嘴八舌讨论,深感自己的“小打小闹”还远远不够。林浅攥紧拳头说:“咱不能满足现状,得往高精尖钻研,以后咱也要在这大舞台上有一席之地!”
于是,社团开启“进阶计划”,分组专攻不同领域,有搞智能编程的,有钻研生物科技的,还有探索新能源应用的。林浅带头泡图书馆、查外文资料,熬夜写代码、做实验,苏晴负责联络校外专家线上指导,协调资源。过程中,失败是家常便饭,代码报错、实验数据偏差,常常让人气馁,但每次跌倒,大伙相互扶持着又爬起来继续干。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省级青少年科技成果展上,他们的“智能垃圾分类辅助系统”惊艳全场。利用图像识别和机械臂操控,能精准分拣垃圾,大大提高分类效率,还环保节能。评委们赞不绝口,媒体争相报道,社团一下成了学校的骄傲,荣誉室里摆满奖状、奖杯。
领奖归校途中,大伙坐在大巴车上,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色,满心感慨。林浅轻声说:“这一路太不容易,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到现在,全靠大家没放弃。”苏晴眼眶泛红,点头应和:“是呀,咱们在这社团里,不仅学到科技知识,更懂得了坚持、团结,这才是青春最宝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