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都市现言 > 海晏河清[快穿] > 第51章 第 51 章

海晏河清[快穿] 第51章 第 51 章

作者:偶尔悲伤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2-03-03 16:47:00 来源:文学城

新疆兵团分为许多师、许多团,旗下光塑料厂的数量就超出想象,有这么大个建设单位作为后盾,在新疆开展的滴灌技术试验真的不用担心。

实际上,这次以新疆本土的兵团家庭农场为主,要正式推广“农业工厂制试验田”制,从PE管道开始,一条龙。按照董晏清的提议,兵团在全疆选出30个家庭农场,分别按照气候等地区差异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其中包括番茄、棉花、西瓜等疆地常见的作物,也有一些现在的新疆并不常见的品种。其实原本董晏清还打算提议把一些热带水果比如芒果、香蕉等引进过来试种,这些虽然在八十年代的人眼里完全不可能在新疆种植,可实际上未来确实可以通过各种农业手段在当地形成规模化种植。只是大概步子跨太大,现阶段还是稳扎稳打比较好,所以最终她没有提出。

秋季的播种反正是赶不上了,而距离明年的播种季节还有段时间,所以眼下那些被选中的家庭农场还是按照以往的技术去种植自己原本在种植的东西,明年有的地方就得拉起大棚来了。

整个下半年,董晏清都会非常忙,她起码得把那三十个农场跑一遍,看看环境,并且指导他们如何做一些准备、如何进行植物成长期的一些记录等等。不过原本在甘省试验期间最费时间的整理地块以及设计生产滴管带这种事,如今却并不太需要她耗费心力了:地块自有家庭农场的人整理,生产滴灌带呢,则因为已经有现成的设计图纸,只需要进行改良即可,所以工作量也少了许多。甚至因为兵团雄厚的实力,他们已经分了个别研发团队设计生产“带控制龙头的”滴灌带了。

除此之外,以后会改叫疆地农业大学的疆地八一农学院,也在组织安排下,单独成立团队,参与这次小规模滴灌灌溉试验。

所以,比起林樾把她送过来就能回去(实际上林樾本人在临戈的工作也挺忙)不同,董晏清下半年大部分时间得留在新疆——当然,她把临戈那块种满番茄的试验田相关事情都交给了老李主任,现在老李是干劲十足,还打算赶在秋季播种前再开垦出几亩地,多种一些番茄,让全临戈镇都能吃上新鲜的番茄。原本不太配合他们工作的金城塑料一厂如今知道这项技术确实在临戈那么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有了成果,如今也不在不情不愿的,至少多生产几套管道还是愿意的,更何况有了成果,临戈农业办往省市里申请资金也方便,就算金城塑料一厂不愿意生产,给钱也够了。

恰逢董晏清和兵团农业部聊好方案、去了八一农学院一趟的时候是个周五,周六日林樾也休息,所以他算是得了闲,被董晏清拉着在新疆玩了两天。

“这儿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所以有着全华国最甘甜的瓜果,”董晏清说这些的时候眼睛亮晶晶的,“很多人提起新疆只想到各个少数民族、哈密瓜、葡萄还有新疆舞,可他们不知道,这儿有着全华国最适合农业工厂化的土地。等以后科技发展,滴灌技术控制灌溉量、无人机撒农药,甚至有农学家研究出如何改良盐碱地,把广大的盐碱地变成可以耕种的土地……等以后这些普及了……”

大约华国人爱种地的性子是深埋在骨血里的,说起这些,林樾也跟着热血澎湃——不,他还有些不一样的感受——别人听到这些话可能会觉得异想天开,他却知道,这个曾经被临戈人称作“乖姑娘”的女孩儿说的,在将来都会实现。

他有时候甚至会想,董晏清该不会才是什么穿越文主角吧,那种身负科技系统的主角?但每当这个念头涌入脑子里,他又会觉得自己太侮辱人了:人家可是凭借真才实学在这个年代考上大学的人,一个科技系统,好像太过轻描淡写就把她付出的努力给抹灭了一样。

董晏清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会成为那种最耀眼的人——他如此笃定地认为。

只是自己这个穿越而来的人,在董晏清那样有天赋又努力还有崇高理想的人面前,却显得有些卑微了。穿越这些年,除了在部队混了几年,转业后为临戈做了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其实并没有董晏清那样改变临戈、改变华国,乃至以后会改变世界的能力。尽管临戈镇镇长总说夸奖他说个目光长远、做事细心的人,将来会有更好的发展,但是……

历史上没有林樾这个人,华国依旧会重新崛起,屹立于世界,他所知道的那些时代的发展方向、合适的政策,其实都是后人发展的成果。

要知道,经历过后世的林樾,对华国的未来毫无怀疑,这个时代的人,却是在接受着现代化西方文明的冲击,对祖国没什么信心的时候,人家能坚定不移走下去的路,他跟着走下去,实在不是什么特别伟大的事情。

这种感慨在进入新疆,见识过兵团建设者时更加明显,甚至让他有一种“我也不过是粒尘埃”的感觉。

但很奇怪,在面对董晏清时,他的这种在时代面前的深沉感、自卑感又会消失掉大半。大约因为董晏清在他面前总是带着股超脱于时代的洒脱?

原本他周五晚上就得连夜回临戈,可董晏清拉着他去逛集市,说想搜集些当地植物的种子,好为将来在临戈建设种子库做准备,所以得拉上了他帮忙。

于是,第二天一早——其实也算不上早,毕竟新疆和首都存在时差,早上**点钟才天亮,按照时间来衡量他们起得不算早,按天亮的时间算却的确是挺早了——总之他们早上一睁眼就去了当地的集市,买瓜果蔬菜。

以及吃早饭。

华国的早餐文化非常丰富,哪怕在物资并不丰富的年代,各地早餐都吃得不太一样,甚至一个省里都有着各个品种,比如同为甘省,临戈当地,就喜欢吃一种搓得很小的面食,金城则喜欢吃牛肉面;而乌市当地则喜欢吃羊肉馅儿的烤包子、带有羊油香味的油塔子、配上咸奶茶的包尔萨克……和如今尚且算得上穷苦的临戈相比,这里美食种类太多,怎么取舍就成了难题。董晏清补助不少,林樾则是退伍时一下子拿到攒了几年的钱,再加上安家费,两人在同龄人中都算荷包比较鼓了,而且毕竟一人吃饱全家不愁,再加上来自后世,并不会太过节省吃喝,所以还算舍得花钱。

可惜的是,北地食物分量总是很足,就算每种品种买一份儿,吃完两三种也没胃口再吃旁的了。

除了吃,他们就在逛。

这里都是按公斤卖蔬菜瓜果,董晏清自掏腰包买得爽快,但到底是被新疆丰富的农产品给震住了。现在可不是二十一世纪,那会儿沙漠里都能种水稻了。这会儿无论经济水平还是科技水平都不太行,更多地还是看天收,疆地又比较特殊,从外往里运物资比较麻烦,所以市场上摆放的新鲜农产品都是当地产的东西,比如一车一车的哈密瓜西瓜,比如一箱一箱的杏子李子西梅(因为季节原因,西梅只有少量成熟的,董晏清特地记录下到了季节要多买一些回临戈,因为临戈的气候也比较适合种植西梅),还有……

让临樾和董晏清都非常惊讶的大闸蟹。

现在绝对不是正常大闸蟹上市的季节。在适合大闸蟹养殖的水乡(基本都在南方),九十月份才是螃蟹大规模上市的时候,如果夏天雨水多,可能还得晚点儿才能吃到养肥的大闸蟹。

但新疆?!

别说他俩了,围着那一小框螃蟹的人里有穿着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同胞,他们既好奇又有点儿害怕,看着张牙舞爪螃蟹甚至往后退了一步。

不过乌市有许多是从其他省份援疆过来的,这些人就没有害怕的情绪,反而非常兴奋地围观了。

叫卖螃蟹的是个汉族人,他拎着一只螃蟹,站在凳子上对围观群众介绍:“咱们这儿以前没人养螃蟹,都觉得是水里的蜘蛛,害怕!这可不是蜘蛛啊,味道鲜美可口,很好吃的!我们前几年从江浙引进的品种,因为养殖环境差别比较大,这里的螃蟹得长两三年才能长到三两重,不过因为生长慢,所以呢它们的肉质鲜嫩,更好吃啦!”

但围观的人几乎没有掏钱的,主要是价格太贵,一斤螃蟹都能买好多羊肉了,于是渐渐人也散去了。

董晏清挺好奇地凑近看了看,发现肉还是挺空的,到底没掏钱当冤大头。但她对在新疆养殖大闸蟹这件事很感兴趣,凑过去问:“你在这儿养了几年螃蟹了?”

对方嘴角抽了抽,老实道:“养了三年,这是第一次见着螃蟹。这儿水冷,螃蟹长得慢……”

周日真的累到眼睛都睁不开,回家倒头就睡,半夜四点醒来又继续睡到十一点去上班,连着两天十二小时上班我到现在才缓过来我的妈呀

这是周一的更新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1章 第 51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