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刺客信条]狂澜 > 第18章 特殊记忆(二):少年不识愁滋味

太子和皇孙又在挨批了。

或许是因为今天太子面见父皇的时候,皇帝有哪句话说得玄乎深奥了些,让太子极其心神不宁,琢磨许久猜谜,连带在课堂上都无法专心静心,时常露出呆滞走神的表情,让讲课的孙承宗忍无可忍,开始指桑骂槐,批评起皇孙近期的课业起来,训得父子两大气都不敢喘一声。

天家子孙也有自己的烦恼,不过苏檀烦恼的还是自己差不多找遍了皇宫宫殿还是一无所获的问题,那件神器到底藏在哪?

总不会是在应天府或者凤阳吧……还是早被太祖带到陵寝之下了?不过这么重要的东西,以太祖宠溺后代的性子,应该不会带到陵寝之下,还是说,和失踪的文帝一起流落在外了?

烦恼之余还要站岗,站得腰酸背痛,好不容易轮到换班的时候,苏檀总算能歇口气,缓缓再开始准备去另一个冷僻的宫殿去找找看。

他对皇宫内的道路都熟到不能再熟,对宫内侍卫行经时刻极为熟悉,实在地面不能走的地方,还有地下四通八达的老虎洞可走。冷僻一点宫殿日常太监驻守得比较少,而且大多数年迈体弱的,没事都聚在一起打叶子牌,潜入起来也算方便。

然而今天也是一无所获的一天,没有什么线索。

他开始认真考虑起自己要怎么才能调去应天府,皇宫内差不多找全了,他都没找到,那就是真的不在这里。

他写了一份密信,塞在台阶附近一块活动的砖后,等着线人拿走它。相信兄弟会很快就能筹备好调去应天府的路子。

在等待下一步行动之前,苏檀还是要站岗,风雨无阻,乏善可陈。

站着站着,一只脚后跟酸了,就换一只脚作重心,身子微微歪斜,眼睛半眯不眯,接近半睡眠状态。

忽有太监过来,遥遥指着他:“你,过来!”

苏檀不明所以,大步走过去,客气道:“公公有何事?”

“皇孙要拿一批木料子,几个小子扛不住,叫你来搭把手,跟我来吧。”

苏檀心领神会,这皇孙不喜欢斗鸡走犬,偏偏喜欢在课业结束后做些木工活来打发时间,而且听说颇有天分,技艺极其精湛。为满足皇孙爱好,宫中时常要进一些名贵木料。

太监引他来到货车附近,地上躺着一根粗壮的黄花梨木料。苏檀扫过在场的人一眼,就算这黄花梨木有几百斤重,几个太监一起合力,不可能抬不起来,用这理由支使他来干活,不知是他们想偷懒还是因为别的什么。

苏檀莫名觉得,可能是后者。

先放下仪仗武器,掂量了下木料大致分量,觉得可以搬动,吸了口气,用力抬起一边,然后搓转着一头开始慢慢滚动,问太监要搬去哪里,太监袖着手说您仔细脚下,跟着咱家来就是。

慢慢走了半炷香的时间,老远就听到木头被哼哧哼哧锯开的声音,新鲜落下的木屑带着天然的美妙香气,到了地方后,太监让苏檀慢慢把木料放下来,不可把枝杈压断了。苏檀慢慢放下木料,拍拍已经搓红的手,正打算向太监告辞,皇孙亲口叫住他,吩咐他把木料锯成约三寸长的短截木料。

苏檀默不作声拿着锯子开始干活,黄花梨硬得非常扎实,不知是在库房里放了几年的好料。锯得他出了一身汗,好不容易锯完,毕恭毕敬地说:“启禀殿下,木料已经锯好了。”

皇孙嗯了一声,没看他:“放那里吧。”

但是他没说“退下”。苏檀揣摩着,不知皇孙有意叫自己来是图什么。

当今圣上心机深重,表面不理朝政,实际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重要权力都牢牢在皇帝手中,玩的一手好帝王权术,锦衣卫当道,人人自危。

皇孙自小耳濡目染,也学了个十成七,一言一行都得揣摩,搞得宫内太监都苦不堪言。

苏檀站了半天,似乎是做完了,皇孙直起腰,看了他一眼:“你是何方人士?”

“末将姑苏人氏。”

“孤还没听过姑苏话,说两句如何?”

苏檀就用姑苏话说了句自己都不想回忆的拍马屁,说完赶紧跟皇孙解释了一句刚才自己在说啥。皇孙微微笑了下:“久闻吴侬软语,名不虚传。”

接着他又问了些姑苏的风尚民俗,苏檀自然熟悉,拣了几个有趣的说,末了还要拍下垂拱而治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的马屁。

皇孙听着一脸淡然,或许类似的恭维话听得多了,再问他叫什么,苏檀低首回答,心里却越发不妙起来,又是吩咐干活又是问姓名的,为什么突然注意上了他,是他潜行的功夫不到家被人发现了?不至于吧?可即便是被人发现,也不太可能是皇孙亲自看到的吧?但不论是哪种情况,现在他想调去顺天府难度都上升了不止一倍。

他还发觉,在他和皇孙的对话时,那几个太监悄悄离远了。

近侍皇族的太监个个是人精,不可能在故意远离,除非早接到了皇孙的指示,如此一来,他近些日子在皇宫内的行踪应该早就暴露了,只是他仍然想不通:什么时候、怎么暴露的?

“殿下。”

皇孙定眼瞧着他:“不必如此紧张,孤不过是想问你几句话。”

苏檀微微颔首:“殿下想知道什么?”

“你在皇宫内找什么?”

还真是自己想的那样。苏檀心突地一跳。

该说实话吗?他一时有些不确定。

皇孙语气严厉起来:“孤问你话,为何不答?!”

苏檀恭恭敬敬磕头:“殿下问话,微臣不敢不答,只是有一事不明,殿下何以发觉我的行踪的?”

皇孙轻哼:“此乃皇家秘术,岂是你这等人能知晓的?”

皇家秘术?苏檀想起民间里太祖与明教的传闻,还有兄弟会已知与明教的密切联系,他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有鹰眼在,暴露了也不冤。

他再度磕头:“微臣明白,微臣的确在宫中有所求,但绝无谋害他人之心。”

“说得倒是冠冕堂皇。”皇孙语气一变,多了几分肃杀之意,换作常人听到这话,早心惊胆战,苏檀则不然,尽管皇孙修得一身类帝王气,到底年纪太轻,还只有十五岁,苏檀见多识广,并不畏惧:“言行凭心,相信与否,殿下自有判断。”

“你找着了吗?”

“不但没被找着,还被殿下发觉,水平不佳,甚是惭愧。”苏檀一板一眼地回答,

皇孙似是被他的回答逗乐了,眼睛微弯有了一点笑意,出于固有教育“喜怒不形于色”的教导,这点笑意很快被收敛得很好。“找不到的话,你又会如何?”

苏檀心想我本来要去顺天府,你一揭穿,怎么调得动,这不要人睁眼说瞎话么。答道:“自然是安心站岗,恪尽职守。”

皇孙低头雕琢手上的木料:“既然苏士自言忠心不二,那就回去吧。”

皇孙宽松的态度反而叫苏檀有些摸不着头脑起来,明知道他身份目的有异,从头到尾可以说是高高拿起轻轻放下,还能这样?

也许真的是过于警惕了,皇孙再怎么心机深沉,心性还没到真正皇帝那一步,而且老朱家的皇帝除了最开头两个就没哪个特别残忍嗜杀,做出这样宽仁的决定似乎也不算太稀奇。

但是他未曾想到,这一次召见,只是一个开始。

第二次召见在晚上,他本来到了换班的时候,正要回去,路过的一个小太监不小心撞了他一下,手法拙劣地往他的铠甲缝隙塞了一张纸条。苏檀想了想,照常换班,直到僻静无人时才敢打开那张纸条看,上面的字迹甚是端方,命他于亥时一刻入钟粹宫觐见。

钟粹宫即是现在皇孙的住处,先是用搬运木料的借口第一次搭话,现在又是夜晚要求秘密觐见,这是要干什么?不会是要求他配合谋反吧?

思来想去,苏檀哂笑自己想得太夸张了,皇帝还活着呢,底下就翻不出什么大浪。

既然皇孙有令,苏檀不能不去,倒有些好奇这位皇孙想干什么。

亥时,钟粹宫。

苏檀到得稍早了些,今日钟粹宫的防守格外松散,或许是得了皇孙的意,守卫几乎约等于无。目光一扫,正殿空空如也,左配殿只有一个人,心想那应该就是等着他的皇孙了。

进去他轻轻咳嗽了声,行跪拜礼:“参见殿下。”

“免礼平身。”屋内不点一盏灯,月光透过窗户映在地面上,反射出冷冷的清光,“你本事还不赖。”

“殿下谬赞,不知深更半夜命我前来,所为何事?”

“我知道,你是个刺客。”皇孙的话让苏檀心微微一惊,“既然敢在皇宫内来去若无人之境,那悄无声息杀个人,也是轻而易举之事吧?”

别的不说,要他杀人。苏檀立刻知道皇孙为何如此大费周章了,杀人对象除了西李李选侍,还能是谁?

这李选侍曾为一点微末小事,活活打死了皇孙生母王才人,不折不扣的杀母仇人。偏偏这杀母仇人还能凭借太子的宠爱拿到抚养皇孙的权利,在宫中愈发得意,目中无人。

她自觉自己当上皇后是十拿九稳之事,出于孝道规矩还有夫君的宠爱,皇孙再怎么恨也不会拿她怎样,对皇孙的教育自然不会多上心。皇孙与她几乎是相看两厌,据说皇孙平日多有被欺凌虐待之事。

苏檀低声道:“末将知道殿下深恨李选侍,但您现在是皇孙,将来必定荣登大宝,不必急于一时。”

“皇位孤自然是等得起的,可李选侍未必。”皇孙语出惊人,“孤看李选侍之狼子野心,不止于甘心做皇后,将来还要效仿吕邓之流,垂帘听政,牝鸡司晨呢!”

“不可能。”苏檀盘坐在地,“朝中臣子既能一力扶持您父亲成为太子,也绝不会容许李选侍垂帘听政。”

“可是父王喜欢李选侍。”皇孙声音干涩,“倘若父王登基,要扶李选侍为中宫,孤能怎么办?”

苏檀稍一思索,顺着他的话头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倘若太子殿下真要执意立李选侍为后,亦不必急于一时。您是长孙,既然您父王能登基,您一样也可以。”

又是一阵长久的沉默,皇孙语气不善:“若将来李选侍为后,又生下嫡子……那时孤想请你刺杀李选侍,或者他的孩子……你答应不答应?”

那你得给钱啊。苏檀心想,考虑了一番措辞,他说:“如果殿下那时还能找得到我,自然会为您效力。”

皇孙轻轻哼了声:“也罢,你回去吧。”

这次见面后,苏檀觉得日后只要自己还在宫里多留一日,这位皇孙没准就还会来找他,果不其然,距第二次会面没多久,皇孙再次悄悄召见苏檀,问他愿不愿意假扮穿上太监的衣服,假扮太监随侍左右。

苏檀对他奇怪的想法逗得有些乐,假扮太监并无不可,不是真来一刀他都能接受。不过他好奇的是皇孙为何想要他随侍左右,他的侍卫身份确实不方便随时召见,但是他不嫌麻烦,侍卫上班点卯,自由度比太监高多了。

“启禀殿下,末将从未修习过宫中礼仪,怕是会御前失仪。”

“孤可以让老太监教你,况且在钟粹宫,你大可自由些。”

一番话说得强势,苏檀还想搬出的音色喉结等问题来辩驳也辩驳不成了,再说下去怕是会让他恼,身在宫中,还不能得罪皇孙,便点头应允。

有老太监教习礼仪规矩,苏檀接受“太监”身份转变很快。毕竟是皇孙冒着风险亲自提点的人,一些欺压新人的规矩放在苏檀身上也不适用,他学习模仿能力又强,刻意观察之下,很快行为举止上与太监差不太多。

身份变成了“太监”,距离皇孙更近,观察到皇孙每天起得比他还早,梳洗完毕就准备上课,听之乎者也,心怀下民,尽管自己也是饱读诗书,听孙承宗讲课还是觉得有点昏昏欲睡。

讲课间隙和中午有一点休息时间,基本也就吃饭喝水、稍微放空一会,就是看书习字,一晃一日过去,接近傍晚的时候皇孙才有较为充裕的时间拿起刻刀,下手刻琢。

除了学文,还有固定日程练习骑射。在这天,皇孙会和苏檀多聊几句,对他入宫做侍卫之前的经历颇为好奇,主要是问他一身本领是如何练就的。苏檀含糊其辞,说自己原本是辽东铁骑,常年征战,练就了一身本领,也落下了不少病根,等到实在力不从心的时候,故离开军营,托人脉关系回到中原腹地来了。至于当上侍卫,又是另一桩事。

苏檀说的来历压根经不起细究,好在皇孙也无意细想,对他的态度更亲近了些。

皇孙本就喜好骑射,不过到底没真正上过战场,有空不免要求苏檀多讲讲战场上的故事,而苏檀觉得战场兵营上那点事实在没什么好说的。日常训练排兵布阵,养甲养马,挨上官的骂,闲着没事关心关心这个月的欠饷能发下来多少和下顿吃什么,开黄腔变着花样骂爹骂娘,这些肯定不能说出来污了天潢贵胄的耳朵,只能拣一些尽可能温和的笑话和趣事给他听。

皇孙生于深宫长于深宫,因父亲不受皇爷爷喜爱,生母又备受李选侍欺压折磨,童年不算幸福,对朱红宫墙之外的世界充满了朦胧且模糊的幻想与渴望。想看看书本上、老师口中所说的百姓生活到底是怎样。他们吃的什么,穿的什么?还有多少还吃不起饭的人?他们对大明还忠心吗?

对他这些问题,苏檀也没法给出真正明晰的答案。

他觉得皇孙年纪还小,不适合这么快真正了解到民间疾苦,一些事情知道得太过明白了,又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几乎肯定会冒出激进且根本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建议,对民众的情况不仅没有改善机会,还会把自己陷入东林党人的口诛笔伐中。

一个年轻的皇孙如何斗得过浸淫官场几十年的老油条?权衡之下,苏檀觉得还是先不说为好。

他能做到的,就是浅显而隐晦地暗示一下其实民间不是完全风调雨顺,仍有相当数量级的穷困和暴动,不过这些事情皇孙暂时接触不到而已。您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儒政,争取将来成为一位中兴明主。

中兴明主。这或许是每个心怀志向的皇子皇孙都向往的目标,马屁拍对了地方,皇孙很开心。由是对苏檀宠信愈深。

苏檀凭着皇孙给的权利与方便,悄悄带进来不少市面上的名店糕点和精巧小玩具,让皇孙很是开心,很快他在内监中的地位堪比乳母客氏。

且说这位乳母客氏本该早就离宫,却迟迟不离,还做起了皇孙饮食掌勺一事,皇孙也爱吃她做的菜,私底下也会让苏檀品尝一二。不过苏檀对这位乳母印象不好,观其面貌,虽五官端正,但眼神不正,上看下看就是一副好财薄情的面相,日常言行里更对家中的丈夫孩子毫无顾念的意思,一心一意一力讨好皇孙。皇孙性情敦厚,也感念乳母好意,对她颇为依赖。

皇孙顾忌憎怕李选侍将来垂帘听政,但在苏檀眼里看来,这个客氏反而更有后宫干政的潜力,但是——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大明气数星火飘摇,危如累卵,多一个乱搞的女人,也算是正常的事。

他除了追寻神器,对权力没有任何兴趣,想着太子即位,皇孙封为太子,说不定他能找到机会调出皇宫。

虽然有时感觉这个希望有点儿渺茫,但是他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与耐心。

六月的某一日,吃过苏檀从外带进来的梅子糕,皇孙在夜里叫苏檀到跟前来,遣退其他太监,神秘兮兮地掏出一个东西:“爱卿,给你的。”

是一方光泽温润细腻的青白玉子冈牌,正面刻莲花荷叶,反面刻介甫公的诗句,雕工精美,在室内烛火的照耀下宛如一块凝脂的豆腐。

“孤念你出宫带进来这么多东西,也不容易。这块玉牌是我父王送我的,应该足够你这些月来的辛苦了。”皇孙要他握着,眉眼弯弯:“等快过年了,你再去外面买些好玩好看的花炮扎灯来。孤听说民间灯匠有不少手艺远胜宫中,很想见识见识呢,到时候孤一定给你多多的金瓜子,可以吗?”

苏檀有些失笑,喜欢有趣好玩的东西到底是少年天性,遂点头答应。

彼时他尚觉得,自己调出宫是一件希望渺茫的事,也从未想过,自己会背信失约,这一天好像与他过去千万个日夜没有太大的区别。

【1】万历皇帝是想让皇后生下嫡子立为太子的,但是皇后生不下嫡子,都是女儿,没办法才立了皇长子为太子,福王更像吸引朝臣火力的仇恨靶子。小天启这时候爱憎比较单纯,爹不亲生母被害死,李选侍虐待苛责,只有客氏这个从小跟到大的乳母对他好,自然感情深厚。

【2】明代紫禁城四处看管得应该不算很严,地方太大了,而且能发生梃击案的地方就可想而知皇宫守卫有多松懈了,有很多漏洞,所以苏檀能在宫内来去自如还出宫买东西,属于比较正常的事儿。

我设定的是朱由校也有天生的鹰眼,所以能发现苏檀总是半夜乱窜的踪迹,虽然看上去比较尬,但是除了这个没有更好的解释。

明朝皇帝的后宫妃子都是从平民中选拔出来的,所以能融合抽奖到浓度比较高的先行者血统,我觉得还算合理(理直气壮)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8章 特殊记忆(二):少年不识愁滋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