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猎户家的八卦夫郎 > 第7章 秀河村7

猎户家的八卦夫郎 第7章 秀河村7

作者:棠梨煎蛋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30 03:55:04 来源:文学城

姜定听着姜宁的嘿嘿淫|笑,一阵头皮发麻。唉,都是他们家从前穷,从小就要在码头讨生活,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几年厮混下来,宁哥儿大部分时候,都不像个小哥儿了……

果然见姜宁十分豪迈地拍了拍那面包窑:“我只是要成亲,又不是要和咱家断绝往来,怎么不能用啦?”他叉着腰,认真严肃道:“再说,哪有那么快?这可是件大事,我得好好挑挑。”

这个时代相较于后世——尤其是元朝以后,女子和哥儿的地位挺高的。很多人以为宋代便已经开始保守、压迫,因为程朱理学诞生于宋代。

但实际上,程朱理学终程、朱一生,也未被当时的主流接纳,一直处于被打压的状态,甚至被其他党派嘲笑。

直到元朝为了巩固其少数民族政权,才开始推举程朱理学。

实际上宋代因为商业高度繁荣,且有太后执政多年,在律法上数度强调、保障女子的嫁妆权益。

女子丧夫、离婚可以完全带走自己的嫁妆,且因厚嫁之风盛行,还多有女子因嫁妆丰厚而骄其夫家……导致这个时代不仅晚婚多、不婚多,离婚率其实也很高。

大晟朝有唐宋之风,亦是如此。所以姜宁根本没有任何要嫁出去、成为别家人的想法,也一点儿不觉得惶恐:反正不行还能离呗,就先结一下挡挡,顺便爽爽。

姜家这头一放出去要给姜宁结亲的口风,顿时在十里八乡掀起了轰动。

从前来姜家提亲的人很多,后来冯桂枝烦了,一个月光应付那些上门的媒妇,都得花去多少毛嗑点心,肉疼!便对外声明要留姜宁到二十以后再议亲。

这二年偶有不识趣的媒妇上门,今日风声一出,姜家可谓门庭若市。

姜宁换了身衣裳简单梳洗,端了碟子点心糖水去了堂屋。

堂屋里一气儿坐着三个媒妇,都是来过姜家好多次的熟面孔。不过她们中便没有穿紫褙子的了,穿着红色、青色的褙子和罗裙,头上簪了许多花,鲜花、绢花、纸花,红红绿绿的好不热闹。

见姜宁进来,这些媒妇也不在意:都是老熟人了,谁不知道这姜家其实是姜宁在主事?

“这家家境着实是好,也跟县城里的好些吏员说的上话。”一个穿青褙子绿罗裙的媒妇带着笑道。

她们都清楚,姜家一直说要多留姜宁几年,现在忽然急着议亲,是为了躲县城的王员外:“这小子的舅舅是村长,舅妈是县城李书吏的亲妹子。这李书吏在知县大人跟前也很能说得上话——嗐,咱这自己人说话,那知县老爷官再大,也是三年一任。一两任就走了,倒不如这地头蛇几辈子浸淫!”

李书吏家爷爷辈就在衙门做事,经了三辈人了,倒比王员外一个才发迹的懂得这县里的门道。

姜父姜母听着果然有些意动。李书吏是地头蛇,想来王员外也会顾及二分——就好像知县大人不愿意和王员外硬碰硬,王员外大抵也不想和地头蛇硬碰硬,于是便转头看向姜宁。

姜宁挠了挠脸,这人怎么听着有些耳熟啊:“李书吏?他妹子是嫁到了二洼子吧?二洼子村长的妹妹……”

姜宁脸色有些不好了:“周婶,你说的不会是那个定了四次亲,又退了四次亲,每一个未婚妻和未婚夫郎他娘都不满意的妈宝男吧……”

周婶听姜宁自己提到了二洼子,内心便有不好的预感,果然这一个他又知道。

她上姜家提亲几年了,又不是第一次被姜宁当场戳穿,厚着脸皮哈哈笑了两声:“哎呀,宁哥儿还是这么风趣,喜欢自己起些个奇怪的名号,妈宝男哈哈哈,真有趣,还怪形象的………这个、这个,她是村长的妹子嘛,又和李书吏沾亲,觉得自家条件不错,加上又只有这一个小子,就难免挑拣了些。”

周婶讪讪笑了笑:“也不全是他家退的亲,也有两家是女方嚷着要退亲……可她再挑拣别人,却也挑拣不到你头上来,咱们宁哥儿这么完美,要身家有身家,要样貌有样貌,要本事有本事,她就是挑花了眼也挑不出你的错处啊!”

周婶也是真心这么想的,所以才来说这门亲。那小子的娘要求是有点高,但姜宁这么出挑的小哥儿,要她看,就是打着灯笼也寻不出错处来。给她一个能满足高要求的儿夫郎,这亲事不就成了吗?

“这不就像你哥做的那木工活儿,扣上之前觉着奇形怪状的,但两块木头卡一起,严丝合缝,不是正好?”这也是周婶一惯的做媒思路,单看条件,总归能挑拣出来点毛病。但要是合得来,缺点也成了优点。

但姜宁不这么觉得,他才不乐意伺候爱找事的婆婆呢,那爱挑事的人,鸡蛋里也能找出骨头来,和别人有没有缺点关系不大,是她就爱找事!

况且哪里有什么天生契合的木头,还不是他哥一刀一刀削出来的。

姜宁转头看向另外两个媒妇:“还有别的人家吗?”

这就是把这李书吏的外甥给pass掉了,周婶悻悻地坐了回去。

另一个穿青褙子,葛布裙子的吴媒婆便笑道:“要我说,宁哥儿家境好,又有挣钱的本事,这小子的家境倒还罢了,关键是要人才好!我说的这个,个头比你家姜安还要高,也是一身的腱子肉,样貌也周正,特别能干!”

姜宁的耳朵竖了起来。

吴媒婆一看,便觉得有门,又把那小子的样貌夸了又夸,末了才道:“就是年纪稍微大了一些,比宁哥儿大了五岁。”喝了口水又道:“但是这年纪大点的,会疼人啊!”

其实这年纪也不算大,尤其在时下晚婚的风气下。只是和姜宁差的稍微有点多了。

这倒没什么,只是姜宁听着这媒婆的描述,总觉得越来越熟悉:“吴婶子,这家人姓什么,哪个村的?”

吴婶稍微有些不安,但还是强作镇定:“就在柳树沟,姓柳。”

“柳树沟有这样的帅哥?”我怎么没见过?

姜宁在脑海中把柳树沟姓柳的人家全部过了一遍,迟疑道:“不会是……那个柳秀才的大哥吧……”

“哎呀,宁哥儿连这个都知道!”悬着的心终于死了,吴婶干笑两声,已经隐隐觉得,没有希望了……

姜宁有些无语。怎么说呢……吴婶也不算说谎。这也就是媒婆们惯用的手段了,没有骗你,只是有些事情也没说清楚:

这柳家小子确实如吴婶所说,生得比姜安还高,体格特别好,也特别能干。至于长相……他天天灰扑扑的,姜宁也没大看清脸。

姜宁以前从他手上买过两回柴,倒是收拾得挺立整,确实是个能干的。只是这柳老大私下却被他们村子人叫作“傻老大”,不是说他真有什么智力问题,而是有点老实过头了。

前一个是妈宝男,这个一是扶弟魔……柳家的活儿全归这柳老大来干,赚得银钱却都拿去供他弟弟柳秀才念书——这时候的秀才可不是明清时期的秀才,有功名在身能免地税。如今的科举是要一下子考到进士,考中了就是进士,没考中就啥也不是,下一次还要重头考,并不保留什么童生、秀才、举人的身份。

因此秀才仅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只要号称自己读书要考科举,都可以被尊称一声秀才,类似于现代的“学生”吧……

连姜定还当过两年秀才嘞。

柳秀才已经考了两三次了,反正是没中。柳家供他也艰难,去年说要去汴州求学,现在也没去,柳老大也娶不起亲,老黄牛一样在地里干活,兜里分币没有,比他脸都干净。

吴婶想起柳家许诺的谢媒钱,还是想争取一下:“宁哥儿,那小子不说别的,我盯着他洗了脸和头发,确实长得不错呢。他弟弟虽然现在耗费些银钱,但要是考上了那可就是进士出身,到时候你就是有恩于他们家了,你还能怕那王员外?”

我怎么听这意思,还希望我出钱供他科举?姜宁麻木地把目光挪到姜定身上:“我投资他,还不如让我三哥去考科举来的快……”

姜定本来在一旁吃点心看乐子,没想到瓜一下子落到了他头上,连忙摆手:“饶了我吧,我真吃不了这读书的苦。”

他们家赚了些钱之后,倒是送姜安和姜定都去上过学,可惜没一个读书的料子。也是这古代科举太难了,就算是姜宁拥有成年人的思维,也不敢说自己就能考中。

当然这也有姜宁学习思维和框架都固定了的缘故。

姜安只读了半年,姜定坚持了两年,现在识得几个字能算账,已经强过许多人了。

不过……姜定面色古怪:“我倒也和那柳秀才同窗过半年,他和我的水平也就……不分伯仲吧。真的能考上吗?”

吴婶:“……”

姜宁把目光投向剩下的那个红褙子媒婆。穿红褙子就要再稍微高级一些,她未语先笑:“我说的这个可是县城的人家,说起来和你姐姐的夫家离得倒很近,你若是嫁过去,还方便你们姐弟走动!”

“就是他们巷口那家杂货店老板的独子!不仅那两间杂货店是他们家自己的铺面,隔壁的两间铺子也是他们家的,单租出去每月便能有二两银子。他们家也是有衙门里的人撑腰呢!”

姜宁嘴唇动了两下,这个,他就更清楚了。他上个月姜苹一家出远门,他们一家过去相送顺便帮着收拾行囊,姜苹还跟他大讲特讲这一家的丢人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秀河村7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